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要素考察与特征分析
——兼论新飞跃的逻辑必然

2021-01-17欧亚琴王黎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欧亚琴,王黎芳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问题。是否形成新飞跃需要从理性分析历史性飞跃的内涵着手、回顾两次飞跃的形成发展轨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飞跃形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关键特征,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实践、新变化,科学论证新飞跃的逻辑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回察

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广度和深度的历史评定,也是对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进程中,所实现的两次飞跃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机械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我国革命、改革、现代化建设等具体实践为标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历史视阈、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跃升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具有明显标志性、历史意义的过程。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轨迹。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关键在于实现了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次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最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也可以说是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核心来进行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受和学习,初步实现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第二个阶段是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凝练运用;第三个阶段是认同和形成,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轨迹。第二次飞跃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后正确认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1](P182)的现实,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等系列探索,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后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党的十四大高度肯定了这个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其科学内涵,正式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在此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延伸了二次历史性飞跃发展轨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要素考察

要素是事物构成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轨迹中,我们发现信仰要素、理论要素、实践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形成的基础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有机整体。

1.信仰要素。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个通俗易懂的俚语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信仰的支撑。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传来,毛泽东指出中国从此找到了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的、正确的”说明毛泽东坚信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可以建设和发展中国。他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过。”[2](P131)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马克思主义才能开启中国化之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仅仅“知之”还不够,“信之”才是最终目标。习近平强调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我们党人的灵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精神层面内在地激发出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实践中发挥伟大的科学力量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要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判断依据和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解决经典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的匹配、适用性问题,目的是实现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具体化。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3](P11)理论是否科学地解释了世界,是否完成了庚续和创新是实现飞跃的判定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强调的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其他任何主义、任何理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个单独的理论、某个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理论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要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检验标准和必然环节。从马克思将最美的花朵带到现实的物质世界,实践观点便成为区别于其他科学的首要观点,是最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要充分继承并发挥其实践特色,不仅将理论以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落实到实践,运用于实践,而且以实践为检验衡量的标准,要始终坚持实践的“首要观点”作用和基础地位。

实践是连接主观价值判断和客观事实的中介,是检验二者是否相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能不能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要经过实践环节的检验,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回答时代课题、解决历史之谜的过程中,以是否改变世界为价值判断,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运用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当人将对客体的反映结果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结果时,就可以证明这种反映结果是正确的”。[4]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古往今来任何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作用发挥都离不开实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中可知,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认知获取的路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学而信、信而思、思而行,“行”是将所认识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是“学、信、思”最终的落脚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构成是实现飞跃的必然环节和验证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特征分析

飞跃的形成不是理论与实践的随机耦合,而是有源于关键时刻、实现关键创新、产生关键影响的形成特征。

1.源于关键时刻。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受殖民侵略和阶级压迫的旧中国到实现新中国“从无到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历史阶段来看,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觉醒创造了“天时”,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地利”,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人和”,是承接旧中国、开启新中国的历史时期。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腐朽封建主义和压迫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实现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使中华民族从被压迫被殖民的病态中永久地站了起来。

经历了十年曲折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键选择,如何发展成为抉择的首要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亟待转变的社会现实要求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又一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开启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进程。这个历史选择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解决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否发展下去的关键问题。

2.实现关键创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力量来源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实现其他创新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散发光芒、迸发出强大的科学力量,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久经磨难历经考验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5]

创新是理论不断发展保持科学性真理性的源泉,更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关键所在。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都来源于经典理论,但不是它的直接再版,而是以不同历史阶段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为依托,从经典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是经典理论的内容创新、内涵外延、逻辑继承。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被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占领我党决策的制高点,使我党多次陷于危亡之中。我们党通过整风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用理论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的新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打破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成分的固化,冲破了列宁提出的“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斗争”的思想禁锢,这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以往经验不同,但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向。

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改革开放前,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吸取了历史教训,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实事求是,提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及“跨越发展”的新理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世界的大变局,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6](P434)应对国际国内双重变化,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7]

3.产生关键影响。关键影响是从飞跃成果价值维度来说的。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成果根据其存在形态主要分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价值视阈的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辞简旨远,实践成果彪炳千古、史无前例。毛泽东思想是飞跃形成的首个理论成果,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国、挽救了革命,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指明了方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对同样处于生产力低下和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8](P335)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实践层面的成果不胜枚举,仅从荦荦大者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最高表现”“最高概括”“开天辟地的大事”从这一系列的历史定论中,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的关键性和影响力。

飞跃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围绕时代问题、中国问题,科学制定战略、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在第二次飞跃新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巨大经济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追求物质满足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巨大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经济基础。在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任何一个时刻能够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未有过任何一个阶段能够像现在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逻辑必然

新时代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思想构成了最新的理论形态,新实践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蕴藏着实现新飞跃的内在动力,使新飞跃的实现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必然性。

1.新时代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聚焦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旨是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牢记初心完成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实现“中国梦”。时代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演进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以时代变迁为导向,以时代需要为基础,提出更高的标准、更多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立足新的历史方位”,[9](P8)这是党的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基于我国发展的客观事实提出的新论断。这一论断是依据我国近代以来社会主义改革、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实现的重大转变做出的时代判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影响。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就是紧扣时代脉搏,保持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与时代步伐的一致。随着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紧随其后进入了新时代,立足在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是具体落实“两步走”战略的攻克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奋斗期,是开展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取得伟大成就、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我们在不断继承、日益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改革、建设等一切实践活动也为新理论形态的出现、新飞跃的实现提供了时代契机、实践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时代发展和时代发展中的理论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伴随。因此,新飞跃的发生不是历史阶段的巧然遇见,而是新的历史阶段具备新的特征、新的情况、新的要求,能够为新飞跃提供实现的基础。

2.新思想构成了最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实践,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时代是思想之源,实践是理论之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形态;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形态;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伟大的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是新时代新飞跃的理论形态。“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10](P18)需要新理论指导,呼唤新理论的出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局的实践中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下应运而生,是对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更加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八个明确”的基本理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科学的回答了时代之问;以“五位一体”为总布局、“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科学合理的布局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以总任务与总目标为导向,贯通理论与实践,深化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助力攻坚全面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新思想逻辑严密、架构完整、内涵丰富,立足于新时代,回答了更加突出的时代问题、解答了之前解答不了的历史困惑,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为新时代社会制度调整变革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历史上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交上中国答卷,以全面、系统的理论架构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3.新实践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一切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新实践是历史机遇的来源,是孕育新飞跃的土壤胚胎。新时代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实践、“两步走”目标的战术实践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具体实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内建设上从严治党,经济发展模式上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生态发展上向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上向中高端消费模式转变,生活需求上向更加美好生活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9](P9)世界经济地位向世界创新强国转变;发展驱动力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向驱动转变。新的“转变”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内在需求的变化,其内在实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的实践立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实,以“变”为依托,致力于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经济结构转变。变化之中蕴藏新机,创造出了历史性的成就,产生了历史性影响,赢得了全球对中国广泛、深切的关注,为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提供物质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提供现实基础,为新飞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新变化、新实践的“第三次结合”形成新思想必将推动新飞跃的实现。

猜你喜欢

历史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