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工匠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的探讨

2021-01-17贺达江姚美雄黄利军丁黎明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素质工匠职业院校

贺达江, 姚美雄, 黄利军, 丁黎明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1 当前我国工匠人才供给的主要问题

1.1 高技能人才供给总量严重不足

2019年8 月19 日—8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哈尔滨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稳就业工作座谈会,指出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高级工匠人才供给更是严重缺乏.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德国为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据上海、深圳的就业市场数据显示,高级技术人才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近年来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高级工匠人才的缺口会进一步加大[1].

1.2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够

面对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新常态,地方本科院校、高(中)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重复低效、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出现人才无效供给、错位供给等现象;招生规模扩大,采用批量式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无法解决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差异化;区域经济布局与人才培养院校配置不协调,导致现阶段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错位问题突出[2,3].

1.3 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万多所,高等职业院校1 400多所,近3 000万职业教育在校生,但是达到工匠级人才的不足5%,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相对低下;而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高层次工匠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较为成熟的模式;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没有真正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工匠人才的持续化培养与激励机制尚未在国家层面形成[4,5].

2 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5年5 月19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局,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为此,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开展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我国工匠人才培养,支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9].

2.2 提升高校自身办学能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有1 400余所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趋于同质化,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不够,学生适应未来科技变革的迁移能力不够,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新转型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受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惯有模式影响,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现阶段,专升本规模在不断扩大,如何协同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构建诸如“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提升自身办学能力的必然选择[10].

2.3 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由高校独自完成,根据学校专业教师的理解进行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尽管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开展顶岗实习,但企业几乎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大多数情况是企业配合学校,做一些学生培养的表层工作,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各自分割.一方面,企业有许多生产实际问题,缺乏稳定的科研团队来进行研究,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需要的技术人才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数量不足,理论研究较多,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只有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协同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及企业的产业化优势,紧贴企业的人才需求,将技术研发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紧密对接,培养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全方位推动企业和高校的创新发展.

3 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

3.1 高素质工匠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理论探索

3.1.1 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内涵界定.通过研究界定不同层级工匠人才的素质内涵、特征、标准及评价体系,明确现代高素质工匠人才所应具备的内在素质要素及核心要素、重要特征品质等,以此来提出相应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策略.

3.1.2 职业院校+本科院校+产业园区一体化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链接,分析职业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园区各自优势与需求,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探讨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对接,包括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对接,包括科研课题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对接;实现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协同、质量标准与考核要求协同等.根据我国高素质工匠人才素质内涵及品质特征,将高素质工匠的内涵分解细化,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研究相关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训实习组织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等相关理论问题,积极探索基于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实际,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产业园区协同推进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匠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中国方案[11].

3.1.3 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研究.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涉及到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高校办学自主权、职业技能的社会培养体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认证与评价、招生与就业等宏观层面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变革等.同时,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招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招生、以及诸如不同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与考核标准、实习实训管理等相关教学与教学管理制度等.为此,需要从宏观层面开展相关制度体系研究,找出我国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及体制机制改革;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具体专业,研究并构建高职阶段、本科阶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建立学生分阶段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12].

3.2 高质量工匠人才一体化培养实践探索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构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产业园区”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例,开展相关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3.2.1 探讨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以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为目标,寻找具有共同利益需求和合作基础的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及产业园区企业作为合作主体,根据各自优势和需求,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探讨建立三个主体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其中,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相关制度性设计,实现专科与本科梯进培养、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同步推进、顶岗实习与学徒制培养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3.2.2 建立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质量标准与制度体系.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质量标准不是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简单拼凑,而是把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合作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整体,根据高素质工匠人才素质内涵、特征品质及人才培养过程相关教学活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逐步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学籍与学分管理、学徒制中“师傅”的职责与管理等相关制度与规范.

3.2.3 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实现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是专业教师尤其是实践类课程教师必须要有工程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来源与职业培训.关于教师来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学校要改变人才招聘质量标准,加大具有工程实践经历人才招聘力度;或者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增强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聘用兼职教师的力度;或者通过一体化合作机制,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相关课程教师.关于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应建立并推行高校在职教师到合作企业开展带薪学习、参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入企业的生产技术一线,提升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和应用开发能力,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从事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参与高校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提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考核.改革教学内容,注重企业生产质量标准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强化教学内容必须紧跟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考核;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强化问题导向,以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推动研究性教学,加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考核.

4 高素质工匠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的未来展望

为实现高素质工匠人才一体化培养目标,从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需要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职业院校、本科院校以及工业园区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构建?管理机制如何协同?分阶段实施的实验实训如何协同?各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顶岗实习与学徒制培养如何落实?如何确定职业技能培养标准?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高素质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工匠风采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