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1张俊毅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体育锻炼体育

张 婧, 张俊毅, 董 刚

(1.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体育部,安徽淮南23200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1].为此,全国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谋划,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快健身服务体系构建步伐.

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院校,其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创新体育工作方法,逐步构建健身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智体、身心协调发展.但是各高校在构建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同时,不应忽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锻炼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帮助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引导他们自觉融入健身服务体系,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并且成为各高校开展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做了各具特色的阐释.综合不同学者的阐释,我们认为,体育弱势群体的内涵可以从“不能”和“不行”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不能”是指高校中那些囿于自身伤残、疾患等因素导致无法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学生;“不行”是指高校中那些受限于自身形体、体质、协调性、心理等因素,导致从事体育锻炼活动能力不足的学生.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如何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如何享受健身服务,我们应该如何结合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完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教学系统,科学构建健身服务体系,是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建设健康中国,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提倡全民健身,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要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更应该关注、关爱、关心这一群体,积极构建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不断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这既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健康中国,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

2.2 推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和服务公平的实际需要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完成体育课的学习,或者存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劣势.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方面弱势的生成通常是几种原因共存,往往是由一种弱势引发出多种的反应,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心理弱势.

构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使他们能够享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体育锻炼机会,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公平的社会服务、教育服务,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一样达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和服务公平[2].

2.3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特殊性,需要构建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日常体育课的学习、体育俱乐部的练习以及各种体育比赛.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大量专业性更强的健身服务人才,而构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4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课消极抵触,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疏导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层面的.绝大多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自身的特殊原因,害怕、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去参加锻炼;少部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虽然主动参加锻炼,但是由于其他人异样的眼光或者话语影响,在参加锻炼活动时表现得更加紧张和胆怯[3].久而久之,他们自身的自卑感不断积聚,对体育课的消极抵触情绪逐步显现.

在国家全民健身重要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积极科学的心理防范和疏导,逐步引导他们克服自身对体育课的消极抵触情绪,转变自身健身理念,已成为构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3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3.1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国家法律保障

从国家层面保障而言,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及服务的一部分.国家出台的各种法规和条例为我们构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例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体育法律法规都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2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社会服务

从社会服务层面上来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体育强国、全民健身计划,许多高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承担起师生和辖区内社会公众的大众化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了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这种利用自身体育资源及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公共资源来为社会服务的尝试,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直接服务社会的体现,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4].这样一种社会服务模式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3.3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个人获得和个体自觉有力地推动了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个人获得层面来说,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促使体育弱势群体获得科学的健身知识、专业的健身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咨询和心理咨询[5],能有效提升该群体的幸福获得感、集体认同感、身体舒适感、心理自信感.基于此,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由被动的“要我参加”改变为主动的“我要参加”,这种个体的自觉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4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

如图1所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服务系统、保障系统、评价系统等.其构建路径的目的是:依托高校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由高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牵头,组织教务处、团委、体育学院(部)等各部门协同来完成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积极谋划、协同创新,共同完成组织管理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网络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6].

图1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图

具体而言,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4.1 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导向作用,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涉及的事情千头万绪,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加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把体育管理的绝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上,组织管理体系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比较笼统模糊,缺乏明确指向.例如,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系统里地位显著,而课外体育健身辅导与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普遍性、群体性的体育教学开展得红红火火,个别性、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极少开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形成由上而下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框架,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学校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来保障所有学生特别是体育弱势群体能够学会基本体育技能,保证他们能够完成基本的健身运动,从而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例如,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身体无法适应现有体育锻炼、运动健身活动的情况,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制度,开设太极拳、户外运动、体育游戏等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心理上不愿意甚至恐惧体育锻炼、运动健身活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制度,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克服运动健身的畏难情绪等,从组织管理制度层面保障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顺利构建.

4.2 投入专项资金,保障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雄厚的资金保障,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合作,共同谋划.

一方面,高校每年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要预留专项资金,既要保障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必要的基本设施,又要保障从事健身服务人员薪资的按时发放,从根本上保障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积极争取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例如,可以通过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社会上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筹措学校健身服务发展经费,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

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在体育工作中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既要保证高校开展诸如网络开发、课题研究、平台建设等体育工作的需求,还要促进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长效发展,保证他们可以和其他学生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利及健康权利[7].

4.3 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各种场地及器材来完善服务内容

高校拥有自身独特的体育资源优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高校具有的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场地及器材等优势资源来指导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参与健身运动,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丰富和完善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以此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学生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做好体育健身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适合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从事的体育健身活动.

同时,在保障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要提高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适应性和获得感,让他们从运动健身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强健身体的同时,重新拾取心理的自信,增强对运动健身的认同感,这也是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4.4 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服务方式与服务水平

要想全面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就要提升服务方式与服务水平[8].

从当前体育服务的情况来看,体育服务相关的专业人才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体育健身服务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普遍采用外引内培、引育结合的方式来提升体育服务的方式和水平.

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采取拓展招人门路、提升人事待遇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来提升体育健身服务的方式和水平.

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解决体育服务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从体育专业或者有运动特长的学生中选拔体育志愿者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投身到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去,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培育他们奉献精神,使他们在为学校构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服务的同时,增长社会实践经验,成为学校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骨干力量.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体育教学服务体系构建尚在摸索阶段,而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任务就更加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来提升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的水平[9].

4.5 完善网络体系,创新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模式

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创新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模式.

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地域特点及特色项目,建设体育健身灵活课程表,推送给学生,特别是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以此提升健身服务的灵活性和长效性.

另一方面,全国各高校可以运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与央视频、学习强国等网络媒体通力协作,邀请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学生,特别是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讲解体育健身的好处及意义,逐步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邀请学生特别是体育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讲述自身亲身经历,从而增强受众的直观感受性,坚定健身的决心和勇气.

完善网络体系,创新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任务.基本要求是要指导学生统筹各科学习资源用量、用时,加强学习和心理辅导,增强体育锻炼,圆满完成学习及锻炼任务[10].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高校要走在创新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的前列,不断将网络新技术运用于构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工作中去,以实现全民健身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4.6 探索评价机制,持续改进健身服务体系

相较其他同学而言,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来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身心特殊性,根据他们锻炼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使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到健康和幸福、感受到进步及能力的成长,最终实现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11].

为了达到持续改进健身服务体系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采用赏识教育方法,充分肯定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防止这部分学生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也可以适当加入小组或团队评价,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要,必要时可以区别对待学生评价.另外,可以开展诸如远足、定向运动与户外越野、体育游戏、体适能等轻松活泼的运动健身项目,增强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自信心,并以参与度及完成度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可以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中的“不能”群体开设健身原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康复保健理论等理论课程,提升他们课程参与度,注重过程评价,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更趋完善.

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的评价体系,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持续改进健身服务体系,使高校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为高校学生特别是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做好服务.

5 结语

当前,面对高校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不完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相对混乱和无序的现状,如何构建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让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让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共同享有全民健身服务的权利,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一个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三者协调配合.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主体间性视角关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从多视角培育和完善他们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念,保障他们体育锻炼的公平权利,了解和把握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采用适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提升他们参与运动健身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克服体育锻炼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勇气.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管理,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提升服务本领,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保驾护航.社会应该更加关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不断拓宽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为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锻炼、运动健身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战略发展目标的尽早实现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体育锻炼体育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体育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