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01-17杨洪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政理论

杨洪玲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现今,我国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要求逐年提升,使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越发突出。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将更好地弥补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践部分的不足,并有效完善现有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基于科学教学实践稳步推进。

一、“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与传承

“知行合一”最早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其思想内涵在于基于个人思想认知履行实践,将良好品质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践行。现有历史资料记载,“知行合一”是在某次文学书院讲学过程中,由王守仁基于对道德思想评价加以运用,“知行合一”基本理念最终形成。后世对于“知行合一”的研究包含思想认知、思维意识、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现代社会对于“知行合一”基本理念的运用,大部分用于高等教育、人格塑造等有关方面,要求接受教育者能表里如一,始终将个人对良好思想道德的践行放在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位,做好对自身的有效约束,从根本上杜绝出现表里不一的行为,为个人思想品质、行为准则提高夯实基础。

二、国外及国内对“知行合一”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

1.韩国

韩国对于“知行合一”基本思想的研究,始于对明学历史的研究。王守仁提出的“阳明心学”,是韩国学者对“知行合一”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2009年,韩国作家崔在穆出版的《东亚阳明学》一书,进一步阐述了“知行合一”思想理念本土化过程,使“知行合一”学术研究在韩国历史学术教育方面占有重要主导地位。“知行合一”基本理念在韩国研究发展,主要用于解决部分社会性、教育性问题,基于对明学思想文化的探究,以“知行合一”为理论导实现对其在韩国范围内教育文化推广,使“知行合一”在韩国的本土化过程,能更好地为韩国文化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参考。

2.日本

日本对“知行合一”思想理论研究与韩国相比起步更早。在日本德川时代,日本唯心主义哲学家中江滕树提出沿袭自阳明心学的太虚理论,其基本的思想框架与阳明心学基本一致,但在思想内涵方面,太虚理论更侧重于对唯心思想的突出。而阳明心学虽然在内容上同属于唯心思想的一种,但并未盲目地推崇唯心理论,而是将多种不同理论思想融入阳明心学,使其成为相对独立且更为完善的唯心思想体系。近代日本对“知行合一”的研究仍然是围绕中江滕树“归太虚论”开展内容剖析,以太虚理论为中心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内容拓展。从历史发展来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基本理论,不仅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及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部分国家文化体系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使“知行合一”文化思想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立足于世界之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

国内对于“知行合一”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明代末期仍有部分历史著作,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中心思想做出历史评价。但由于受政治体系影响,在清代时期对明代思想家思想文化体系研究出现较长时间的历史断层。直至民国时期逐步出现部分明学历史研究作品,其中对“知行合一”思想理论也鲜有评价。改革开放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同时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明学思想文化研究呈现爆发态势,加之近年来影视、小说等文化作品对明学文化、明代历史的进一步渲染,使明学文化研究掀起新的浪潮。这其中包含对王守仁“阳明心学”的深度剖析,对于“知行合一”文化思想的传承,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历史文化发展对明学思想的重视,使“知行合一”思想理念得以进一步融入我国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环境中[1]。

三、“知行合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教学实践

“知行合一”的本质是要求人的个人行事作风能保证表里如一,根据个人思想进行行为实践。高校思政教育恰好是培养青年一代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路径,将“知行合一”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能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实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使思政教育不再是一种文化思想输出形式,而是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作用,切实弥补高校思政教育部分的不足。除此之外,“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融合,将改变现有形势下思政教育对理论课程学习的依赖,使思政教育能从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两个维度开展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能力

“知行合一”在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从教师课程教学与学生知识应用两个方面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提升。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对理论概念应用实践,始终是其基础教学工作的薄弱项。将“知行合一”中心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强化思政教育的综合实践。通过改变思政教育课程结构,调整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利用“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融入,使教师能基于教育实践了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为教师更好地针对后续阶段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布局提供必要参考。而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方面,“知行合一”教学理念融入,确保思政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可以在大学生学习实践方面予以运用,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为青年一代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优良品质融入学习、生活及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困境及其教学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内容输出能力不足

文化输出是“知行合一”发挥思政教育导向作用的重要理论支撑[2]。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基础思想认知、价值观及政治信仰等方面的教学,未能将文化教育有效融入现有教育体系,部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往往也是一笔带过,无法从根本上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体化融合。正是由于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对文化教育输出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传统文化中优秀教育思想不仅难以帮助思政教学工作提高质量,反而成为阻碍思政教育有效推进的因素。面对这一困境,高校应在思政教育方面进一步调整现有教育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有思政教育课程做好科学衔接,使思政教育工作推进能有效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确保“知行合一”中心理念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水平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行合一”思想教育体系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全面化推进,其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即是针对教师展开充分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思想品质及教学能力,使思政教育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在现实情况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表里不一、言行不合的教学问题,难以有效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树立良好榜样,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而“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落实,必须要建立在教师良好个人品质之上,通过营造“知行合一”教育环境及开展“知行合一”理论思政教学课程学习,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大学生能将“知行合一”作为其重要思想准则。因此,正是由于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诸多基础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行合一”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作用,使“知行合一”基本理念难以有效融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三)“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形式化问题严重

教育发展形式化问题,在近年来高校教育体系化建设中较为严重。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于高校的教育体系优化能力不足,有关教学策略及教学管理方案实施,无法从根本上适应现有教育环境。在此条件下,以“知行合一”为基本理论思想开展教学工作,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反而容易在现有条件下增加基础教学负担。为此,高校应基于”知行合一”教学理论中心思想,做好对本校教育体系的深度优化,既要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围绕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政问题做好科学布局,同时也要以“知行合一”为理论教学基础,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与教育环境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为“知行合一”更好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教育导向作用创造良好教学条件。

五、基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开展策略

(一)“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心思想体系

树立“知行合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心思想,其目的在于切实将“知行合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使其不再是单一教育概念,而是能真正意义地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科学导向作用[3]。对此,高校应做好对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工作,基于文化教育发展推动思政教育实践,将“知行合一”作为思政教育基本策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教育实践方向不统一问题,有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维度开展,促使“知行合一”的基础理论在思政教育各项细节中均能有所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行合一”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方面注入更多元内容元素,让“知行合一”思政教育实践成为优化传统文化并融入思政教育模块的重要切入点,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朝着多元化教学方向稳步推进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加强“知行合一”文化思想教育氛围烘托

环境氛围对于教育工作影响较为直接。基于“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烘托良好文化教育氛围,将更有利于未来阶段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等基本策略,将“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现,并利用与不同高校之间教学实践有效联动,实现对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对教学氛围烘托的辅助工作,结合现阶段教学要求将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政课程学习进行衔接,使大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方面,亦可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时,再围绕“知行合一”教学实践开展教育工作,则能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知行合一”文化思想教育氛围烘托,应基于现有教学环境做好对课程的优化调整,避免因课程内容过于突兀影响“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从不同角度为“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三)优化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学习评价机制

“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有效运用,不应仅依靠对单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在教学评价、学习评价机制方面,高校也应做好评价方式调整。例如,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考核的内容设计,需要根据“知行合一”理论思想特征,结合当前阶段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合理选择,尽可能将“知行合一”思想概念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考核,使“知行合一”能始终贯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各环节,从而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更好反映出大学生对“知行合一”行为准则的理解能力。针对于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不应一味侧重对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的运用,要注重“知行合一”教学过程、教育结果,基于教师在思政课程教育方面基本表现为其提出评价参考意见,使“知行合一”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能为多方面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四)推动高校“知行合一”思想观念的全面学习与有效应用

推动高校“知行合一”思政观念全面学习的意义在于,加强“知行合一”理论思想在高校教育工作体系化融合,不仅要在思政教育方面体现“知行合一”中心思想,同时在高校日常管理、学生管理、管理决策制定及教师管理等多个方面,均要将“知行合一”的基本理念予以融入,使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从领导层、管理层开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恪守己任,进一步为大学生“知行合一”行为准则的落实做好榜样[4]。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组织全校的“知行合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加强“知行合一”思维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以此为“知行合一”更好地在高校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夯实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中心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可以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输出能力,使思政教育能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导向,进一步从更多元化角度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基本需求,为高校未来阶段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新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