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
——以国画专业为例

2021-01-17王晓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画专业能力

王晓蕾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

高校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相继进行了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国画专业为例,探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表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特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国家的创新发展要依靠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得以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艺术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对各种相关艺术资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培养方法[1]。只具备一定的美术造型技能而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多元化的创作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使本科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社会所能提供的单一技能工作岗位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创新型美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由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发展成传授启发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新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表现,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美术人才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新表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一)学生专业基础弱,有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能力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性愈加明显。尤其是社会上对报考艺术专业的热情一直居高不下,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数量大幅攀升。一方面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由一些地方院校合并后的大学普遍开设艺术类专业,使得艺术类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招生额度的增长可以给学校带来利润和声望,但是这种在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盲目扩招会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看到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高校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通常要低一些,因此那些文化课没有学好的学生就会把报考艺术类院校作为一个安全的选择。这部分为了上大学或是为了进名校的学生往往既不热爱艺术,也没有什么艺术天赋,很多都是临时抱佛脚,在社会办的艺考辅导班突击训练一段时间,反复描摹同一幅样稿,按专业辅导教师安排好的程序“死记硬背”造型步骤以应付专业课考试,这样靠“传统背题式教育”入学的学生不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实际专业基础能力弱,入学后,美术教育主要的培养重心是放在基础绘画造型技法上,能完成课内的作业就已经是不错的了。但是不具备基本的表现技能,就无法进行创新表现力的培养。

国画创作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表现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思维活跃,观察问题角度独特,有创新意识,但对于与美术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技能掌握不足,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想要加入一些新奇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设计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介入;有些学生有创新的热情,但对现代国画图式构成、造型方式的特点理解不够,照抄照搬,没有学以致用的概念,只是拼凑一些当代名家创作的绘画元素,缺少实际的创新表现;有些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综合表现能力但缺乏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懒于独立思考,对于知识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应用。遇到问题不愿意自己先分析找切入点,习惯等教师帮忙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这些主观情况都会影响国画专业学生综合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尽合理

以往,我国高校的美术学科普遍借鉴欧洲和苏联学院派教学体系,课程的设置偏重于绘画基础知识和造型技能的学习,通过临摹与写生的训练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再反复地培养学生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通过美术史论、艺术鉴赏等课程的设置来传授美术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这种教学模式侧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绘画技法的训练,培养的是熟练的美工,而不是具有独特审美创作能力的画家和从事美术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虽然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一直是各类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但是前些年的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使得很多地方新建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美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配备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学模式仍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对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所忽视的。专业技法课程的开设占到整个课程的一半以上,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与其他外延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加之教学管理体系的刻板,使得学生只能在固定的课程链条上被动地接受专业教育,不能自主地选择课程。课程组合选择的管理方式应更为全面、灵活,要考虑到学生间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差别较大的问题,适当放宽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组合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自己薄弱的科目上。近些年,高校增加了通识教育课和相邻专业课的设置,但由于课时少、专业知识多、教师对此类课程教法认识的不足与偏差等原因,使这类课程成了学生只是看个热闹或是填补学分的渠道,没能切实达到拓宽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目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教育,缺乏人文修养和艺术实践经验的综合培养,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美术专业学生创新表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目前,一些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管理仍是刻板僵化的,尤其是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管理常常仿照一线城市名校的管理模式,没能很好地着眼地方实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秩序化。以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为例,计划模板不断地增加名目,看似是在细化丰富内容,使之更科学规范,实际上模板只简单以文理区分,一些条目放着美术学科上是无用的、不合理的,牵强地套用添加内容只会限制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应当全面考虑学科特点,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建立新的培养模式。

以国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可适当减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法课程的学时,在做好必修课设置的基础上拓宽专业范围,穿插增设一些外延学科课程。国画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注重精神理念的意象抒发[2]。因此,国画创作除了绘画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外,更需要审美和文化的修养。这些修养需要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淀,这不能单单靠美术史论课的理论灌输,而应尝试与历史或中文专业的某些课程整合,从这些学科中发掘提炼共性的知识,再将其与本专业知识加以融合以弥补美术学科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其实我们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践行实例,例如在国画构图课程环节中融入相邻设计专业形态思维训练的构成课程内容,在让学生掌握传统中国画构图“置陈布势”“经营位置”的图式美感的同时,巧妙运用现代形式构成语言调整画面的结构,以营造某种主题意境。

通过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调整减少一些不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加多样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有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有了相邻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了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探索。

(二)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就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虽然,现今的教育观念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引导,但是在一些课程中,特别是理论知识部分,由于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教学进度要求等原因,师生互动环节还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的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善于“提出问题”了。因此,要尝试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课题设置能深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3]。在国画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各阶段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题,或是侧重对理论知识前期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思考预设问题;或是侧重对表现技能的创新实训。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提高创意思维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

国画作为一门艺术色彩浓厚的学科,学生不仅要认识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将国画艺术与当代社会环境融合起来,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因此,国画专业无论是素描、色彩一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综合创作课程都应该加入材料表现方面的训练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使用性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工具材料作用下的视觉表现肌理,积极地寻找适合传达自己的主题意向和形成个性表现风格的材料及表现方式。在设计课题内容时,还应考虑课题实施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在指导课题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和难易程度,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从而更好地发挥课题训练在创新表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创新表现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观察力、活跃的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能力的建立和提升,除了必要的校内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外,校外的实践课程环节也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国画专业的实践活动可以到户外写生,到博物馆、展览馆观摩学习,参与教师或当地画家工作室的活动,到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等。要充分利用这些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意识,养成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丰富教材以外的知识、积累素材;拓宽视野,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更为活跃,从而为创新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因此,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实践方式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结合当下的环境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多设置一些与当前社会需求有联系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良好的行动基础。

(三)利用地域社会力量,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调动学生创新表现的积极性

高校美术专业无论是办学方向还是课程设置都应该立足本土,结合地域特点,不应盲目跟风式地照搬其他地区学校的模式。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更应依托地方社会资源,加大与地方社会相关文化企业的合作力度,多角度建立有效合作方式。高校的管理机构要努力帮助美术专业与企业建立联系,创设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调整创新方向,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实践场地,促进艺术创作成果的市场转化。国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地域自然和文化特点进行主题文创,依托学校与相关文化企业建立的合作平台把这些优秀作品转化成文创产品,或是经由画廊、展会售卖,打破以往优秀学生作品只能校内收藏、展览的单一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校内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就要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开放民主的学术研究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切的教学关系。在这样自由良好的沟通氛围中学生才能勤于思考,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美术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不是靠教师演示指导就能教出来的,大胆质疑、有效讨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作用。但凡是艺术,就一定要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必要时还要敢于突破权威。对知识提出疑问同样也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4]。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应当灵活多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重视情感和精神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展览和评比活动,也是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长期的人才培养方向。创新能力的养成是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实现的。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将出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专业创新表现能力。同时,也要将艺术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便美术专业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能够学以致用,找到就业方向。

猜你喜欢

国画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国画欣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