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及其未来价值导向
2021-01-17任美衡任铭钰
任美衡, 任铭钰
(1.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2.格乐大学国际学院,泰国曼谷10700)
从1999年正式诞生至今,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至今可谓繁盛不已,作家人数众多、作品层出不穷、文学网站风起云涌,网络文学对人们生活与阅读的参与可谓无处不在,由网络文学所衍生出的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甚至有评论者将其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相提并论。在文学版图中,网络文学越来越强劲地溢出传统文学的势力范围而凸显出了其独特的内容、艺术与风格。然而,这种爆发式的生长也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如泥沙俱下、类型化、暴力色情与过度的娱乐化等现象。因此,是否可能及如何建设科学、合理、有序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并促进其健康地发展,就成了学术界瞩目的焦点所在,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的呢?
一、建设现状及其核心表征
(一)以理论探讨为基础。如何建设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首先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最具有基础性。为此,许多批评家通过对网络文学的本体探讨、主题提炼及艺术创新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概括,如欧阳友权、黄鸣奋、南帆、欧阳文风、谭德晶,以及马季、陈定家、周志雄、邵燕君、单小曦等人。作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他们筚路蓝缕,通过追溯网络文学源头,回到网络文学现场,探讨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传播渠道、受众群体、媒介效应,以及与科技及现代数字化技术等熔铸而成的新形态、新属性和新义域及其逻辑层面,如媒介赋型、比特叙事、欲望修辞、在线漫游,以及隐性的价值结构,如体制重建、民间立场、电子诗意、文化表征、人文蕴含等,全方位地开展了网络文学本体的审美建构之旅[1]。种种顺向逻辑的争议及其成果,又为网络文学价值评估指标提供了参照。张利群认为,对于网络文学评价及其理论创建,不仅关系到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及其方法论问题;也不仅是对某个网络作者及其某篇作品的微观评价问题,而且应该是对网络文学整体评价与宏观把握问题;因此,“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与价值做出中肯的评价,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节’问题;既要指出网络文学的功用、价值、影响是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据,又要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务必依赖于其价值影响的推动力”[2]。如马季就通过对吴韵汐《芈月传》、唐家三少《斗罗大陆》、萧鼎《诛仙》等文本的基本指标解读,潜在地启示了何为网络文学的“最优秀”,从而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立规并做好铺垫。
(二)以作品批评为主导。如何使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具备可行性,需要在网络文学作品价值评估方面进行反复的实践,如此,才能有效地主导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术界籍此对数量浩繁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筛选、排座次,并对典型作品开展学术批评,如对《第一次亲密接触》《鬼吹灯》《盗墓笔记》《花千骨》等网络作品,以及对唐家三少、菜刀姓李、当年明月等网络作家进行案例研讨。对文本的在场主义批评,无疑为网络文学评价体制建设提供了诸多生动的案例。作品批评最大的优势,则是来自于网络文学批评现场,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价值判断行为,不管是审美还是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及主体、方法与表现艺术多元化等,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其实践的构成部分。所以,必须考虑各个网络文本面世时的前景、背后与周边因素,不管是作者心态、创作动机、编辑修改意见、评奖机制、市场需求,还是创作时的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环境,都会对网络文学文本产生或重或轻的影响;只有给予“上下文”足够重视,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批评[3]。但是,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生产的批量化、复制化与工业化,在文本经典化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短板、缺失与匮乏;如果评价主体在文本解读方面难有强大作为,或者出现审美疲劳及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批评实践走向平面化、碎片化和情绪化;网络文学作品批评虽然手段繁多,但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与或然性。因此,作品批评是柄“双刃剑”,也是需要扬长避短的。
(三)以制度创化为根本。如何推进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只有不断地创化制度,这才是根本的。为此,针对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体,以及辰东《长生界》、我吃西红柿《盘龙》、天蚕土豆《斗破苍穹》等新兴文本,研究者该如何开拓网络文学评价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呢?贺绍俊等人从学院派视角,李薇等人从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方面,以及周秋红、张晶、刘湘宁、宋婷等人从网络文学批评存在问题、批评特性与发展趋势等层次,分别谈到了网络文学评价层次多、指标复杂及开放化等问题,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如“模糊-综合评判法”“书评人制度”,以及从具体技术角度拓展网络文学评价渠道、客观规范、发挥正能量等对策,对制度创立及其完善展开深入探讨。大家普遍认为,创化网络文学制度要确立其原则与目的:既要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又要保障创作量与文学的深层价值,实现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统一;在现实维度方面,法律上既要版权立法又要文艺立法,网络文学市场需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旨归,文学网站要担负起责任监管的重任,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学从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需要吸纳传统制度的精髓,紧密结合网络文学的发展实践,科学而有序地推进之[4]。
二、问题驱动及其面对
如何推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积极展开并主动作为?问题驱动显然具有无穷的动力,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
(一)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割裂”问题。双方既有差异性,又有普遍性。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形态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基于数字化技术而产生的诸多审美特点,如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绎,以及介质不断变幻升级、受众群体不断流动,文本美学趋向同质化等[5]。因此,其价值指标体系需要特别创立,才能实事求是地判断网络文学的总体价值,但必须明确,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的;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大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6]。所以,过度地强调网络文学价值评估标准而弱化其文学性标准,是非常不恰当的;尤其是当前网络文学实践虽然以创意优先并以其为本位,以文字、符号等作品为实现形式,但其在面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适应文学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传媒技术更新换代等多种形式写作时,不但与传统写作及写作教育有相当联系,而且还深刻地继承与学习了其广博内容;所以,不能忽略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普遍性[7]。如月斜影清筑基于神秘、璀璨的古蜀文明的《古蜀国密码》,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意识的弘扬与传承,研究者要进行科学、辩证的评价,显然需要全方位地审视,既要看到文本的网络文学特性,也要顾及文本的审美特性;割裂或者顾此失彼都会对文本的价值评估带来损害。
(二)对网络文学的科技含量与艺术特色关注的不平衡问题。数字化技术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基础性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网络文学也就缺乏了存在的依据与根本。因此,对其科学性进行研究是极为关键且非常必要的。然而,对新兴的网络文学现象的艺术特质进行概括,需要从概念、范畴、关键词、指标,以及其他诸多学科元素方面进行创设,既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又要避免重复,尤其是如何将科学性与文学性进行融汇创新?学术界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2008年引进付费模式之后,资本推动了网络文学加速发展,大IP概念兴起,将文学与其他资源整合,也推动了一些网络文学作者“跨界”,“科技+”“体验+”“电竞+”“影漫游+”也成为网络文学的“常态”。因此,如何从科技与艺术方面平衡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估?周志雄通过对方舟子诗歌、散文的评价进行了尝试。他认为,方舟子海外留学的经历,开阔的科技知识视野,使他的写作有着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底蕴,杂文尤见灵性[8]。相应地,他也理性地揭示和批判了脱离实际、厚此薄彼,或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网络文学价值评估活动,尤其是人为地制造不平衡从而导致网络文学评价的失真或者混乱。
(三)对网络文学新兴特质之归纳,理论“预设”大于实践概括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研究,重心还在于本体层面,即何为网络文学?其根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对其进行科学评价?这种概念先行,固然具有合理性并在事实上引导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并能进行积极有效的管控。但在生动活泼、跃动不居且极为不确定的网络文学实践面前,总难以避免地出现滞后、捉襟见肘、抵牾的情况。欧阳友权等人也充分地认识到了“理论先行”的缺失,在面对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时,力图从文本出发,进行在场的评价。如他的《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就走访了100余家文学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文学板块、文化频道,下载了大量资料,做了许多数量统计。如汉语文学网站究竟有多少,网络文学“网”的是什么内容,网络作品的文体状况,不同文体所占的比例,网络文学题材主要写什么,一般篇幅有多长,哪类作品点击率更高,网络写手有何表现等等,力图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研究起来才能有理有据;他还认为,要研究网络文学,就一定要花足这种笨工夫,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进网站,不读作品,是不宜发言的,所以,倡导“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对《悟空传》《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作品的解读更是如此[9]。
(四)文学网站的商业化经营对网络文学商业化写作的影响问题。文学网站门槛低、办理方便且开放对象极为广泛,同时又存在着竞争激烈、特色建构艰难且运营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商业化运作就成为其优先的生存策略,如收费阅读、版权买卖、有偿签约,以及广告、代言和举办相关的文艺活动等,通过费用收取以维持网站运转,所以,网络文学为吸引更多读者,会有意识地迎合欲望书写、制造热点、聚焦权力,以及猎奇、媚俗等,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报酬和其他名利,当然也会有损于网络文学的责任担当等。如乌兰其木格就认为,骷髅精灵的《星战风暴》作为一部典型的网游文,之所以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等商业化写作的特质,就得力于网站的商业化经营。起点中文网能培育血红、唐家三少、蝴蝶蓝、一目尽天涯、梦入神机等一批网络作家,就得益于盛大文学等公司的壮大及其成熟的市场运作。
另外,网络盗版对网络文学生态的伤害与破坏也是事实。通过“净网”“剑网”等行动,弘扬积极创新和具备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祛除消极陈旧且充满负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奖惩机制助力网络文学生态形成,专心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价值评估体系,是所有网络文学工作者坚定不移的选择。因此,只有直面并解决相关问题,才能真正地走向未来。
三、建设内涵及其途径
据相关统计表明,中国文学网民已达三亿多,庞大的阅读群体以及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俨然已成为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但也同时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围绕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以未来趋势为导向,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比较、网络文艺价值导向与批评标准、网络文艺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走向,以及网络文艺发展中的其他聚焦等议题切入,直面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成绩与缺失,从而开始建设性的夯基工作?
(一)建设目标。如何从网络文学创作本身去进行概括、提升与建设的实事求是精神?如何坚持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应体现文艺的人民性,即网络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唯有关注并走进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创作环境以及空间和传播途径,广泛地研究“读者”及其阅读选择机制。
1.由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复杂的、综合的、立体的,所以只有以人民为内在的核心“读者”,通过评价实践、理论建模与文学评价体系参照,从原子论角度,对其进行彻底解剖,梳理出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形成概念、范畴与指标等义域;分析其基本结构与外在表现形态,积极地深入各种元素的结合方式、规律、变化及其动力来源,以其优秀程度为具体标准,才能使网络文学价值评估走向可能及现实化。如周志雄认为,宁财神的小说充满了“游戏式写作态度,平面化的语言,戏嘲崇高、戏仿经典”[10]等多元化因素,需要全方面、立体化地进行价值评估,才能真正揭开其意义结构,并评估何为“人民性”及其多重内涵。
2.加强网络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何为网络文学”;从生命、生活与生存等角度探讨“为什么研究网络文学”;从社会、文化与软实力等角度探讨“研究网络文学有什么用”;从方法论、逻辑论与效果论等角度研究“如何研究网络文学”等,还需要特别注重实证研究,以网络文学评奖等为案例进行考察。在这个基础上,周志雄还呼吁建设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因为对于以人民为核心的“大读者”及其审美期待而言,“专业评论往往能在更为宏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中,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内在肌理差异,理性认识网络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从而对作品做出深刻、有效的理论阐释,推动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11]
3.从点、线、面维度总体考察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轨迹,或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批评家及其评价实践为考量起“点”,或者以网络文学评奖及其他奖励形式等作为“面”,来条分缕析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如何具体地运作的,或者对当前网络文学评价实践及其概括出来的健康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估测,从而始终推进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效果导向的价值判断。
(二)建设内容。由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迥异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诸多难题。
1.建设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该确定什么样的标准是至关紧要的,可以将其作为参照,辨析出网络文学的优与劣、经典与非经典等。如在对《诛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大江东去》《庆余年》《繁花》等网络小说的批评实践中,诸多普遍性标准将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提供杠杆,以及明确这些依据是什么,该如何实践之,在网络文学发展中又是如何体现于其本体的创造中。在理论研究中,标准是静态的,是对网络文学的好坏等程度把握的“法式”,具有强大的规制性,为网络文学共同设置参考,助力网络文学摆脱自发状态而走向有序、自觉发展。从评价实践角度来考察,标准又是动态的,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反馈、修正、定型,通过无数次循环往来,然后形成网络文学标杆,既有着内部质的规定性,又兼具外部量的变化性,从而彻底地应对网络文学的变动。
2.建设方法。在众多文学评价方法中,如何选取最好、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即如何通过评价“方法”这一武器,来达到对网络文学实现科学、有效与独特评价之鹄的。方法究竟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不同的方法之间是否又有对话与融合,如何创新方法来应对网络文学的新发展,这都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考虑的。既要从方法论角度厘清每种方法在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及意义,又要从实践论角度辨析、梳理并总结各种方法的经验、代价及潜能。如果标准作为材质,那么,方法就是工具;可以将不同的材质组合起来,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建设是否科学、时效、美观,对于建设主体是否省力、克服各种难关,以及强化理性思维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为此,禹建湘力倡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价值观,以“空间转向”为途径,推进“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转型[12]。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如何将方法合理地运用,并发挥其最大“合力”,是需要更高层次的方法来实现的。
3.建设结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应该涵括如哲学基础是什么,创作实践该如何有效地反馈网络文学评价并促进其发展,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之建设最终将达到什么效果,材质为何,构成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总体的各部分之搭配与安排将如何呈现,以及在评价实践中将如何协调之,现实中其模式是什么等基本内容。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唐家三少《斗罗大陆》、我吃西红柿《盘龙》等文本批评时间来看,首先,它是没有统一、稳定与规范化结构的,理想结构并不属于现实状态,只是建设主体的想象与行动指南;其次,结构是多层次、多角度与多方面存在的,每种评价实践有每种评价实践的结构,每次评价实践有每次评价实践的更新;面对每个对象的评价实践,也有其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因此,结构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显的;其三,结构在理论上是总体的,但在实践中却是部分的、碎片的、离散的,既可以万能地组合,又可以无限地拆解。所以,答案是多解的,有助于积极发挥评价体系的灵活性,根除各种怠惰、负面与消极的影响。
4.建设动力。进行网络文学评价的根本动力来自何处,性质如何,对网络文学所起的作用几许,以及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都需要予以清理与研究。实事求是地说,不管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已到了什么程度,它始终都在生动地运转着,而且还发挥着核心作用。究其原因,其动力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其中,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诉求包括了读者、专业批评家及网络文学管理部门等批评主体的推动,别种学科、艺术门类及其关联者对网络文学的需要,以及评价体系内部各种因素的矛盾、碰撞、冲突,这些都成了动力源的核心要素。因此,动力既有内部的原创力,又有外部的干预元素;既有逻辑的,又有非情理的;既有规划的,又有意料之外的,种种汇聚,滔滔不绝,不断衰竭又增生不已,推动建设永无止息。
只有内外结合,网络文学评价及其体系建设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因此,再评价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是在理论/实践、失败/成功、代价/成长等循环往复中不断进行。评价体系是不完善、动态化与进行中的。因此,对于建设本身而言,从基础、行为、过程等方面考察,不但可以获取经验并力避重蹈覆辙,而且还能找到最有效的路径,不断地实现预设目标。
(三)建设关节。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由于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利益及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所以,也会出现许多新状况,面对许多新挑战,需要解决许多新问题。
1.注意网络文学评价的两个维度:科学性与文学性。需要明确网络文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文体。因而,在研究其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文学性,又要考虑到科学性。还要警惕两个维度并非是绝对的,在二者之间,双方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比例和不同程度的结合,从而形成了许多中间属性,它们才是网络文学价值评估的真实状况与生态呈现。另外,在稳定的基本属性之外,科学性与文学性还会与其他的各种属性结合、变异,从而带来许多新气象。
2.明确网络文学评价指标是综合的、新颖的与创造性的。既要涵括普遍的文学标准,也要纳入当代科学技术对文学性的渗透、变异及其形成的“特殊标准”。网络文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既要平等地对待这些“要素”,又要合理地配置之,才能科学地评价网络文学作品及其作家。但各个指标因素及其建设有序推进,不是大杂烩,而是有机地、有侧重地、有针对性地“化合”,不是“1+1=2”,而是“1+1>2”,甚至还有多种可能。基于如此丰富的“融合”,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网络文学评价就会充满创造性,不但会结合网络文学作品及其作家的个性特色与审美景观,而且还会不断提升自我的适应功能。
3.坚持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开拓的。不是已经完成的“静结构”,而是正在生长的“新体系”。首先,由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来源极为广泛,无论是从理论、实践或其他方面,不论是兼容的还是不兼容的,要将各种复杂资源整合进单调的系统中,事实上既不可能也难以做到;其次,网络文学评价客体也是纷纭复杂、良莠不齐的,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发生对象的分化、组合等情况。因此,用单调的系统来应对复杂的网络文学作品主潮及其现象,是极不可靠的;其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其对象都是既有呼应又有变化的,因此,静止结构不过是其理想诉求,正在生长才是其真实状态。籍此,评价体系才能在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中不断地开拓、完善与升级。
4.认识到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涉及范围是极为广泛的,从网站到社会,从读者到作品,从灌水到改编,从点击率到传统文学批评等,还涉及传播学、科学、艺术学、文学、伦理学、哲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以,是一个极为立体化的“集成”。广泛既意味着评价体系涉及的部分仍然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待于去考证、去探索、去发掘,也意味着未涉及的部分,还是个未知数,将给评价体系带来何等影响也是难以预测的。如果将评价体系想象成“圆”,那么,评价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越多,其未知义域也将扩展得越来越大。其次,无论多么广泛,在网络文学评价场域中,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评价体系建设来运转的,因此,还是有迹可循、可揽可控的。
5.不断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网络文学、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等,从而建成真正符合共和国文学经典化诉求的科学、有序、高效、更便于操作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虽然是独立的,但并非是绝缘的,且始终与外界不断地发生交流、对话乃至创造性转变;既形成了自我的核心特征,又映照着其他文明的、社会的、种族的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既是资源整合,又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勇敢地正视网络文学在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更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断地推进之,创造之。
(四)建设途径。评价体系建设并非仅是理论家的想象,其实是项宏大的综合工程,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打理;但内容确定之后,就涉及政策、组织及具体措施,如此方能将评价体系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
1.政策制定。尽管网络文学创作是自由的,但在社会主义文学场域中,评价体系建设就必须要遵守当前的文学政策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学的有关讲话、批示及重要文艺论述,思想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出台的有关文学的方针、政策,政府机关制定的互联网管理办法、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以及各级文学组织制度等。这些政策是宏观性、指导性、原则性的,既为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也为其指明大方向。当然,还需提及与政策制定相互作用的诸多软性因素,如传统、观念、倾向、兴趣与环境等,共同致力于网络文学价值评估制度及其体系建设。
2.组织保障。评价体系建设还需要各种保障。首先是人的保障,需要数量众多的网络文学批评者、管理者及相关工作者。他们作为评价体系的实践主体,不仅要求经验丰富,而且还要求有职业精神、岗位意识、道德情怀与公正态度,因此,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评价体系真正地建设起来。其次是各种组织,如网络文学协会、网络文学评论委员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等相关的学术性组织,他们通过共同探讨,为评价体系建设献计献策、出方案、拿标准,乃至传道、授业、解惑等。其三是各类杂志、网刊和其他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等,如传统纸媒、网络文学专辑、知网等数字期刊,各类研讨会、排行榜和各类评奖,以及相关的网络文学活动等。
3.具体举措。举措有多种多样,但主要做法表现为:通过对典型的网络文学批评家、网络文学评奖,以及网络文学研究等进行学术考察,精心地创造评价指标,并界定其内涵及外延等;根据统计数据,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对网络文学现状分析与未来走向,以及网络文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做出判断,兼顾典型性与普遍性、案例与现象、核心与外延等有关网络文学的种种情势,从而进行精致、确定与有意图的选择;基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从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概括网络文学核心审美特征,溯源出各种标准、尺度与范畴,并以其作为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材质,从而在科学、辩证、高效的评价实践中,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建设。
在网络文学高歌猛进的当下,如何尽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其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需要我们各类网络文学工作者进行大胆的开拓与创新。
四、建设价值及其未来价值导向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化新兴力量,涉及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涉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价值建设、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以典型的网络文学批评、网络文学评奖及网络文学学术研究为对象,努力拓展网络文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构建网络文学价值评估制度,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学术价值导向。评价体系建设既源于网络文学的实践需要,又得益于文学发展,并表现了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1.助力于原创性的文艺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当前,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巨大挤迫之下,学术界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出现了某种“失语”状态,尤其是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文学事实难以发声,体现了“原创性”匮乏,其缘由在于,主流文学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移植、学术研究受社会浮躁风气和消费价值导向的影响、学术批判力的弱化、问题意识的淡薄和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疏离[13];文艺理论创新源于文学实践的发展,网络文学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学现象,其起源、肌理及特征等因素,无疑为文艺理论创新提供了诸多活生生的案例。立足于概念、范畴、观念等原创性,以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为途径,紧密结合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事实,有望推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从当前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崇拜中突围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成果,如推进学术研究的实践关怀与超功利关怀、强化问题意识及其学术批判力,建立正确的学术研究评价指标等[12]。
2.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于网络文学写作群体年轻化、接受群体的庞大等特点,通过加强文学网站的引导、监管和内容审查、提升作者综合素养、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学的引领,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4]。首先,评价体系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文学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如以各种权力“介入”,将网络文学的好坏优劣划分出来,以奖惩机制形成较为优化的保障体制等。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通过批评实践,以及市场引导、艺术改编和其他路径,广泛地融入读者、社会与其他各类形式活动中。其三,将网络文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但可以得到政策、经费与技术支持,而且还将赢得更为健康的生存环境、更大的话语权力,以及更多的机会与未来。
3.助力于网络文学评价学及其他交叉学科发展。经过二十余年学术积累,网络文学的学科范畴、学科边界、学科对象、学科定位、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以及学科概念范畴、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等,都通过评价体系建设得到了相应的进步与丰富,尤其是原创效果明显。所以,欧阳友权认为,由于网络文学理论及其学科形态蕴含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其知识谱系通常要以计算机操作和数字化技术概念为生成源头;基于网络技术的知识谱系涉及的常见概念有赛博空间、虚拟真实、多媒体、超文本、链接设计、文本间性、互动书写、代码仿真,以及覆盖了所有学科、所有领域、所有行业的各类网站和网页名称等[15]。籍此,在学理结构、逻辑原点及学科范式等方面,推进了网络文学与科技、艺术及其他人文学科不断交叉、融汇,从而为新兴学科生长提供强大的动力、方法和标准等,其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二)实践价值导向。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评价体系建设不仅是理论的胜利,而且也是实践的胜利,尤其在应用方面效果显著,成绩斐然。
1.助力于网络文学工作者团队建设。通过评价实践,不断聚焦更多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志同道合者,对他们的素质、修养及水平等方面进行内涵提升,有序地推进网络文学格局安排,并为其储备各方面高精尖人才。侯庆辰借鉴起点中文网及其团队建设经验指出,网络文学不但要有成熟的理念,而且还需要有人才的支撑;虽然天赋是从业人才最重要的特质,能够决定专业的高度;但在天赋以外,起点中文网团队同样关注三点:学习心态、责任感、同理心[16]。也许,这种经验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确实有效的促进了网络文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2.助力于网络文学经典创造、传播与接受。通过评价体系建设,对网络作家各种困境进行“解套”,让他们真正地沉下心来,不再受制于名利的束缚,而是潜心创作出高品质的网络文学作品;推动网络文学创作不断地融入当前的主流文学创作中,并在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创新;引领中国网络文学在互联网整合、娱乐化数字产品制作,以及走向世界等方面,赢得更光明的未来。当然,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要以“经典”的价值坐标来引导和提升网络文学,以更为多元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讨论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可能性,以及推进三个价值共识:一是认识到大众文化经典作品的形成有着自身的产业路径,二是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应该在注重传播性的基础上与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三是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历史检验[17]。
3.助力于读者择优取上,实现网络文学的价值化阅读。评价体系建设将把读者从“影响的焦虑”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推荐健康、优秀且具有强大的审美能力的网络文学作品,省时、省力并有效地隔绝了网络垃圾的干扰,引导着他们事半功倍地进行正确选择,全方位地培育他们内心的正能量。不管遭遇如何的艰难险阻,评价体系建设都将承担着净化阅读的枢纽作用;当然,也不管取得什么成就,它都始终是在路上且永无止境的。
概言之,在网络文学不可遏止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尽管遭遇过诸多曲折与坎坷,但仍然坚定地昂起了头并成效显著。从“问题”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并内容丰盛地建设起来,不管如何评价之,其“文学史意义”是难以被抹杀的。如何通过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网络文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与科学化,这才是我们引为“关节”并值得大力期待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