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及其传承价值

2021-01-17陈元九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龙山红军革命

姚 慧, 陈元九

(1.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2.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在大庸县成立,同年12月10日迁至永顺塔卧,1935年4月迁至龙山茨岩塘,此后,龙山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以龙山籍中国共产党人、龙山籍红军为主的龙山人民在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的号召下,积极参与创建和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剿灭土匪,在策应红军长征、配合其他根据地斗争等方面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通过研究龙山地区的革命史实,挖掘红二、六军团在龙山的红色影响,可以进一步丰富龙山人民红色精神内涵,明确其历史地位,进而发挥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传承价值。

一、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革命斗争中,红二、六军团身上所体现的“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的红军精神,同龙山人民“不畏强暴、坚毅果敢”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宗旨理念的引导下,形成了伟大的龙山人民红色精神。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为: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的革命品格、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以及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指的是龙山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挫折和挑战面前绝不屈服、勇往直前。例如,面对艰苦无比的漫漫长征路和残酷无比的敌对势力,龙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惧艰难、信念坚定。在龙山人汪春林口述、苏良才整理的《我为什么当红军》中是这样描述长征艰苦的:“除了频繁的战斗外,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甚至百多里的山路,同时,穿衣吃饭也成问题,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餐饭。”[1]虽然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但汪春林和队友始终坚定“到达陕北,就是胜利”的信念,并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相互帮助,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此外,龙山各族人民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据《红军战斗在龙山》中《七个娃娃投红军》记载,出生于龙山新城蔡家堡的龙山籍红军钟及先,因为父亲病逝、母亲改嫁而成了孤儿,钟及先与同村几个守牛娃一起约定去当红军,在龙山参加了多次战役后随红军突围、长征,此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红军北上抗日、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龙山,像钟及先这样的红军还有很多,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正是因为有着不怕吃苦的坚定信念,有着不惧任何险阻的决心,龙山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向前,才能在革命的进程中舍生忘死、保卫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恢弘的一笔。

(二)敢于斗争的革命品格

“敢于斗争的革命品格”指的是在国家危亡之际,龙山人民并不偏安一隅,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积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既有为反抗封建阶级剥削而展开的斗争,又有为抵御日本侵略而展开的斗争,还有为歼灭土匪而展开的斗争,以此形成了龙山人民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品格。例如,1937年,龙山籍共产党人向生圭到达陕北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底从“抗大”结业回龙山从事教学工作。向生圭在龙山创办了《夹把沙刀报》,通过刊登漫画、歌曲和组织宣传队等形式开展革命斗争。《夹把沙刀报》不仅从正面宣传了抗日救国,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贪图享乐、消极抗日的倒行逆施,被国民政府视为“眼中钉”。面对国民党当局的追查压迫,向生圭毫不畏惧、敢于斗争,牺牲时年仅24岁。

在解放军进驻和解放龙山、建立临时县政府后,龙山群众经常向人民政府报告敌情,配合人民政府打击土匪和地方反动势力,为争取和平解放湘西做出了重大贡献。范天枢在《我在龙山当县长》的自述中,讲述了他在群众的告知下劝降国民党陈义山的事迹。在当地群众的报告下,范天枢基本了解了龙山县境的匪患情况,派遣专人去劝降,接连不断地有一些小股地方武装和散匪前来缴枪,上交的枪支堆满了县政府三间屋子。在军民合作下,1951年4月,龙山基本肃清了几十年的匪患,人民开始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正是因为有着敢于斗争的品格,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龙山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在战场上坚毅勇敢、毫不退缩,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奉献自我,形成的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更是开展新时代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指的是龙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临危不惧,勇于接受历史使命,为了革命的胜利,敢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六军团第18师两次为掩护主力突围而留守龙山茨岩塘孤军奋战。在大大小小百余次战斗中,红18师沉着冷静,历时2个多月,行程5 000余里,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杀出重围,用生命和鲜血掩护了主力红军完成战略转移。1936年1月9日,红18师在贵州江口县赶上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全师由原来的4 000余人减至600余人,付出了重大牺牲,这支红军部队被萧克同志称为“拖不跨、打不烂”的英雄部队。而红18师之所以能够两次成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是因为其具有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红18师提出了“四不怕”的响亮口号,即不怕敌人强大,不怕环境险恶,不怕疲劳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这既是其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其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这种担当精神的指引下,面对敌我实力悬殊、危难重重的困境,龙山人民敢于战斗、勇于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龙山人民毅然加入红军队伍,奔赴抗战前线,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如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龙山籍红军张松青,他主要参加了陈庄、吕梁等地的战役,在陈庄战斗中,张松青作为“杨团”副指导员率领部队引诱日军进入陈庄,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消灭了敌人1 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有参加龙山县独立团的刘可桑,他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剿匪战争中大小战役50余次,因为他带领的排作战英勇,整排都获得了旅部嘉奖的“勇士”衣。

正是因为有着为民为国奉献自我的准备,有着顾全大局的观念,龙山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革命的胜利。这种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是根据地军民不畏艰辛、奋勇向前风范的真实写照。

(四)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这里指的是党带领龙山人民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力量夺取伟大胜利的具体表现。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龙山人民在红二、六军团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以茨岩塘为中心,开展了中央基层政权和各种群众组织建设。除此之外,龙山人民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据《龙山文史资料》第二十辑记载,“红军在龙山境内有影响的革命活动就达20余次”[2]。据《龙山县志》中记载,“全县共10万余人参加根据地的革命,9 00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3]。这些青壮年参加工农红军的时间主要是1935年4月到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大量消耗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力量,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此外,龙山人民还积极筹措给养、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例如,1935年1月,龙山、大庸、桑植等县的各族人民自发组织了1 000多名青壮年挑夫队,不顾战场危险,给红军送水、送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范天枢在《我在龙山当县长》中还讲述了龙山人民在解放战争和剿匪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部队需要在龙山进行补给,龙山人民除了踊跃捐粮以外,还积极提供线索,帮助解放军找到了国民党县政府积存的二十多万斤稻谷和一大批食盐,支援了前线革命。同时,在剿匪运动中,龙山人民积极配合解放军的武装斗争,为大西南解放、全国解放做出了一定贡献。

正是因为有着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才使得龙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并参与到革命中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竭尽所能地采取各种方式在人员、物资、道义上积极援助红军,壮大了红军力量,并积极配合根据地建设,支持人民政府工作,为推动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指的是党和人民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立足地域实际、民族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革命斗争。例如,龙山境内出现的“神兵”团体曾是劳动人民反抗官、兵、匪、烟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神秘色彩的群众武装组织,以贺龙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其改造的过程中,充分立足当地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神兵”团体的领导人采取争取和分化的办法,对下层则采取团结和教育的办法,最终近三百名“神兵”参加了红军,大大充实了革命队伍。

此外,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也充分发扬了务实精神,六军团着力于从政治上帮助二军团清除“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二军团则尽力从物质上帮助六军团的建设。两军首长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十分注重革命的实际,立足大局、积极沟通、密切合作。

正是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龙山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机智灵活地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取得一系列伟大的胜利。

二、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历史地位

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是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龙山儿女历经磨难、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是塔卧精神的体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塔卧和龙山先后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策应红军长征、开创革命新局面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红二、红六军团和塔卧人民在保护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中孕育的以“爱党、为民、求是、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塔卧精神,是留给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自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从塔卧迁至龙山后,龙山人民更是在党的带领下,在塔卧精神的影响下,先后取得了忠堡、象鼻岭、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维护党内团结的精神,又展现了根据地军民一心、实事求是开展革命的风范。在凝聚党与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中所形成的龙山人民红色精神,不仅是塔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鼓舞整个根据地军民奋勇向前、支援其他根据地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彰显

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党的优良作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彰显。例如,通过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建设,增强了宣传工作的生命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在龙山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宣传工作,如以向生圭为首的县城抗日救亡宣传,龙山旅外学生抗日救亡宣传队的抗日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龙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通过彰显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贺龙、任弼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方针,以党和人民的智慧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三)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是湘西地区民族精神的升华

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沃土之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受到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作用于区域民族文化建设,对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导向作用,是湘西地区民族精神的升华。一方面,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族人民在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下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同时,在贫困的经济环境中还塑造了湘西各族人民雄强蛮悍的民族性格,这是龙山人民红色精神中善于团结、敢于抗争的重要文化原因。另一方面,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还蕴涵着湘西巫楚文化重情重义的价值取向,这使得龙山人民在民族和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斗争。当时“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歌谣,既是龙山人民踊跃参军的真实写照,又充分展现着龙山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的革命意志。所以,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是湘西地区民族精神的伟大升华。

三、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传承价值

龙山人民在革命历史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龙山人民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

弘扬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从而更好地落实和创新党的民族政策,促进社会和谐。龙山县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易开展。1928年,贺龙发动桑植起义后,与关向应率领红军经常来龙山打土豪、捉劣绅、宣传革命。1934年,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也来到了龙山,踊跃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初具规模,龙山人民通过创办报刊、排演抗日节目等形式大力开展抗日宣传,使得龙山儿女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弘扬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特别是弘扬红二、六军团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等,可以在立足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实际的基础上,把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龙山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宣传工作经验、根据地建设经验等,融入到当前民族地区的宣传工作之中,以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更好地创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这也是当前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具有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的价值

弘扬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有利于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县域经济。龙山人民在长期革命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不仅是各族先辈给龙山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龙山独特的红色文化遗产。通过传承龙山人民红色精神,可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立足于红二、六军团在龙山开展革命的历史足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于培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传承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还可以在保护与利用红色资源过程中,以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就业范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增长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对于位于偏远山区的龙山县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三)具有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

弘扬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有利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一方面,有利于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龙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是党领导龙山人民用鲜血铺就的,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如《七个娃娃投红军》《我为什么当红军》《土家巾帼梁俏妹》等。目前,龙山县政府还排演了《一片爱国心》《千里从军》《打倒德、意、日》等话剧,展示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和为党与人民奉献自身的爱国情怀。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红色文化的体验之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和高尚的品质,培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品质,进而将其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保持其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龙山人民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优秀品质、崇高精神的集中反映。例如红二、六军团有坚决维护党内团结的优良传统,两军首长之间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贺龙同志一直秉承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理念,对于部属没有亲疏之分,而是律己宽人。他这种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模范行为直接为下级干部和整个部队做出了表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与信仰度,根本在于党员干部能否保持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在实践中履行党的宗旨。把龙山人民的红色精神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教育,可以使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严于律己、坚持原则、团结统一、勇担责任的崇高精神和政治本色,从而更加坚定党的理想、贯彻党的宗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结语

龙山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全面和深入地研究龙山地区的革命史实,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龙山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挖掘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明确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历史地位,可以在创新民族政策、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实现龙山人民红色精神的传承价值。当前,传承龙山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的革命品格、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以及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正好符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初衷,有利于从龙山人民红色精神中吸取砥砺奋进的力量。

猜你喜欢

龙山红军革命
爱听红军的传说
简约现代风 绍兴龙山玫瑰园私人影院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