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

2021-01-17杨晓丹,周然毅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危旧房危房党和政府

杨晓丹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创作体会】用心“磨”细细“评”

当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不能让人民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时,现场参会的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高顺青立刻捕捉到了这个新闻点,会散后马上将此选题布置到我们来落实。当时高台长对我们提出:南京作为东部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特大城市,在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上,到底做得怎么样?在城市快速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是否还存在危房、棚户区?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此篇评论的着力点。

当我拿到关于“危房、棚户区”的这个选题时,心里就冒出一个字:走。走去哪儿?我咨询了台里的“老南京”,登陆了本地热门的各种网络讨论区,跑进了城南的小胡同,开始了南京“深度游”。

最后,我竟然在家门口遇见了“它”——双拜巷,玄武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棚户区,占地约6.2万平方米。它的入口很不起眼,再加上周边被各种楼宇包围着,所以路过时都未曾在意。它就如同被繁华街市包围着的“都市村庄”,隐蔽于世,却又属于城市的一部分。

在和居民的攀谈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这里的许多老住户,他们一直盼着能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

双拜巷所面临的问题很现实,位置不好,地块零散,改造成本大,却又无法吸引商业资本投入。此外,因为房源紧缺,改造后居民的安置问题也难以解决。这些难算的“经济账”,让双拜巷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而随着采访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南京在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啃的“硬骨头”,有的是和双拜巷一样面临资金问题,有的则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有的是因为居民对改造意见不统一。

那么,工作难推进是否就意味着不推进,或刻意放缓推进速度呢?作为电视评论,在“一针见血”,直击问题核心后,理应要去弄清楚这些问题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将南京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的成功案例进行梳理,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拍摄,再结合专家的解析,给那些“难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而现在再回想当时采制这条片子的全过程,真是非常难忘。连“踩点”到拍摄,再到写稿、编辑一共用了六天的时间,报道的案例涉及雨花台、鼓楼、玄武和秦淮四个区,采访的人物多达近二十个,稿件结构调整了不下四次。令我感到开心的是,2020年7月,双拜巷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开始,我曾采访过的双拜巷居民,七十多岁的赵克明在9月初,把老宅的钥匙交给了负责征收的工作人员,他和老伴、儿孙即将开始他们期盼已久的美好生活。

评委点评

周然毅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中共南京市委全会“决不能让人民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的庄重承诺为切入口,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报道时机选择适当,有力地配合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是体现电视新闻工作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记者在敏锐捕捉到有关信息后,迅速广泛深入采访危房街区居民、管理部门官员、政策研究学者,报道新闻事实,呈现各方观点,剖析存在问题,并提供成功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巧妙带出近几年南京市在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的规划,既让观众了解旧城改造的诸多困难,也让观众看到党和政府对这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让危旧街区群众看到改善居住条件奔小康的希望,很好地把握了舆论监督的“度”。

猜你喜欢

危旧房危房党和政府
农村危旧房改造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广元市朝天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例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溧阳市瓦屋山林场 荣获全省国有林场综合管理暨危旧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贵州六枝少数民族地区危旧房改造与防灾问题研究
不让群众住着危房奔小康
危旧房屋整治改造的问题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奉化垮楼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