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一条鱼”启程主题式项目化整合教学
2021-01-17周灵春
周灵春
摘要:语文项目化学习是一条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但又不是追逐新潮、另起炉灶。它是以前种种探索的发展与延伸,同时又渗入了最近几年国外STEAM课程的教学理念。它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整合经验,吸纳创新。
关键词:主题式项目化;庄子“鱼”意象;跨学科教学;专题研讨
一、项目化学习的概念
从群文阅读到项目化学习,从跨学科教学到整合教学,如何走出大杂烩式的知识整合?如何以“学科”为行动单位来避免知识的跨学科移植?随着教学的推进,随着素养教育的日益被重视,“语文项目化学习”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
项目化学习的发展呈现多种样态: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单元项目化学习,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主题式项目化学习,写作项目化学习,自读课题项目化学习。
这里主要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庄子〉二则》中的两篇短文教学为例,从“庄子的一条鱼”来启程主题式项目化整合教学。
(一)学习方法
先从日常文言文学习的两种方法说起(如表1所示)。
在传统教学中,中心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学生往往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处在了解、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状态。在项目化学习中,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在情境驱动下主动学习,他们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学会和他人合作,同时也敢于挑战新问题,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养成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教学推进
再来比较一下传统思维模式下和主题式项目化教学背景下《〈庄子〉二则》的教学推进(如表2所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推进往往是由教师的提问和分析串联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精致的“问题链”,打破以分析性精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把“问答”和“精讲”转化为学习任务,用情境撬动策略性知识,用任务驱动合作,促使学生从浅层的“自我阅读体验”走向较深层的“研究型阅读”。
在主题式项目化学习过程的推进中,学生要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学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从知识的获取转向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这都要仰仗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
(三)教学重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两大缺陷。一是教学重点的设计往往聚焦于学习的内容。虽然教师也会关注这些学习内容背后的能力和方法,但这些能力和方法也仅仅是附着在学习内容上的,是为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服务的。二是教师往往比较强调概念、知识点的记忆,所以,评价一名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常常以他是否能准确记忆一系列的概念、知识点为标准,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也往往会感觉到学习过程的枯燥。这也是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一本教辅资料不离手的原因,因为他们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教辅资料上都有详细说明。
主题式项目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重点则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层面心智处理的清晰描述:在事实性层面上能“知道”,在概念性层面上能“理解”,在技能和过程层面上能“做到”。学生要学习的是会迁移的专家思维,而不是会遗忘的专家结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一定路径的指引,让阅读从原先的碎片化初步趋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
在主题式项目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学生,要善于在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要能够在相似的情景下发现内在的规律;要学会提问,学会和他人合作去寻求问题答案……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目标,具备能力才是关键。
二、转变思路,升华教学
如何转变思路,把传统思维的单篇教学升格为整合思维下的主题式项目化教学?我以“从鱼的故事读庄子”的整合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剖析。
(一)确定内容,预估学情储备
你也许会问:“好的项目构思从何而来?”我的回答是“很多地方”。“项目化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習”,你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从过去曾经教过多次的单元开始,然后对其进行改编,将其重构成问题式学习项目;你也可能是在跨学科的知识中获得启发;你还可能是在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中获得灵感。
1.中国人骨子里的年味
央视在2021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年画画年》节目,通过一个个民俗活动来展现各个地区的年味。查干湖胖头鱼,除了炖汤吃肉,还能做成美丽的工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与鱼皮画非遗传承人一同感受了传统文化之美,亲身体验了鱼皮画制作。
鱼皮居然可以作画!这燃起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对查干湖胖头鱼的求知欲,也燃起了我对中国传统鱼文化的思索。
2.古人摆鱼的讲究
春节吃鱼,饭桌上聊到了古人摆鱼的一些讲究:鱼头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来客是武将,将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
(二)前置预学,分析整合原则
对自由的向往是《庄子》一书最突出的思想之一, 《庄子》首篇就是《逍遥游》, 可见庄子对自由的企盼。为了表达这种追求, 庄子在创造“鱼”意象时自觉地把自由的观念渗透进去, 从而使其笔下之鱼具备了这种观念内涵 。“自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遥不可及的东西, 因而庄子的自由也只是个人的感性、直观的感受, 他完全凭想象认识和描述自由, 在艰难的人世间, 想象一种无待、无累、无患的状态就是自由 。所以,他见到“鲦鱼出游从容”就认为它是得到了自由,“是鱼之乐也”。尽管这是出于庄子观察事物的艺术心态, 但无疑,鱼在他眼中是自由的。这是“鱼”意象中前所未有的新内涵。
在设计项目时,我主要思考以下问题:基于未来发展的自主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的样本应该是怎样的?“整合”肯定不是大杂烩,“整合教学”也肯定不是忽略教学的基本规范,而是要求老师们做好 “统筹兼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得心应手地生活。那么,如何“统筹”?如何“兼顾”?
(1)改变以往单篇教学的单一模式,进行多篇章整合设计教学。“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在这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教材中的两篇短文,我还整合了庄子散文中的另外三篇:《涂中之鱼》《江湖之鱼》《涸辙之鱼》。当然,文本的选择以及文本呈现的时机也是我重点考虑的,在任务驱动下,根據情境需要逐级呈现相关语段,在课堂教学中更侧重于进行整体思考。
(2)唤醒学生的已有体验,学习新知识时不忘对旧知识的梳理,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照中形成清晰的认知。
(3)改变课堂重在刷题的旧模式,紧扣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知识拼接,建立知识点和考点间的科学联系,点燃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
(三)借助“支架”,掌握学情动态
1.支架一:自主表达
这个环节主要是借助同学们熟悉的“北冥之鱼”和“濠水之鱼”的故事走进庄子的梦幻世界。我说“这是一条原本生活在北海名为鲲的鱼”,以此启发学生从它们的生活环境、外形特征、动作神态、内心追求等方面加以表述。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过渡语:“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庄子》散文现存33篇,其中明确出现‘鱼的地方有43处之多,还有‘鲲‘鲋等鱼的别名,由鱼引申出来的话题更是遍及内篇、外篇和杂篇。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两条鱼,我们再来认识一条涂中之鱼。”然后自然地抛出“涂中之鱼”,让学生以演读的方式去熟悉这个故事。演读完毕,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这里,庄子其实是以“涂中之龟”自比——尽管污泥很脏,但是我愿做一只自由爬行的龟。
2.支架二:小组探究
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体悟;鱼的每一次游动,都是庄子思想的闪光。这些频频出现的“鱼”的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这个环节以同学们在预习单中提出的疑问进入。我采用了“小组探究—成果分享—机动评价”的模式,其间机动呈现链接资料,启迪学生:在庄子的智慧中,“不滞于物”“不乱于人”“不困于心”就是一种超越自己的人生境界。
3.支架三:整合汇报
如果只是围绕其中的一条鱼来读庄子,并不能真正地体现“整合”的思维。群文阅读应该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在学生们的汇报中,笔者提炼出“自由、自然、自我”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庄子思想的核心。整合汇报实现了有效的课堂评价,孩子们经由这几条自然、自由、自我的鱼,触摸到了庄子的理想和梦想:哪怕身体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心灵也要插上翅膀迎空翱翔。
自由、自然、自我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因为崇尚自由、自然、自我,庄子有趣的灵魂绵延千年。
4.支架四:取号致意
“烟波钓叟”“闲鱼”“贤鱼”“渔翁”等很有深意的别号,应该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激烈讨论后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评价。
“‘从鱼的故事读庄子扣动了《庄子》散文阅读的一个隐藏的小机关,结合你对庄子‘鱼意象的理解,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条卡通鱼形象的巧创作;庄子散文中的意象何止鱼,课后从飞鸟的故事、马的故事再读庄子。”两个作业的设计再次体现“整合”的思维,既有跨学科的整合,也有从课内到课外“1+X”的整合,学生们用课堂习得的方法可以自觉地从更多的路径去拓展延伸阅读之路。
三、结语
要让学生从“鱼”的故事走进庄子的世界,教师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大多数规划和设计是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的,但是,你并不是总能预测到项目的进行情况,因为学生可能会让项目向你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又如,当涉及成果分享时,学生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课堂时间又不允许他们把所有的想法呈现出来,这里就需要教师保持灵活性。在项目的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项目的过程进行反思:学到了什么?怎么学习的?怎样完成任务的?遇到困难了吗?如何应对挑战?
这样的课堂是对固有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更是一种颠覆。对于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有很多,“跨”“整”“融”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带着对过程教育以及学科整合教学的深刻思考,我们从学科内整合教学出发,聚焦议题,从“1”而终,关注问题的核心;以疑问导引,在反复对比阅读中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董转霞.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J]. 新一代·理论版,2020(04).
[2]苗艳.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0).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