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玉器

2021-01-17袁伟

收藏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玉质白玉玉器

袁伟

一、春秋晚期玉器

春秋时期玉器的种类

1.礼仪器:春秋时期被先人奉为礼天地四方的六瑞—璧、琮、璋、圭、琥、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已失去了其礼仪的意义。只多见璧和璜,且多为小型佩戴之物。

2.装饰玉:有璧、璜、、长方形玉、管状饰、珠等饰玉及动物形饰。春秋晚期玉组佩的主要构件是璧、璜、。

3.实用器:剑饰、带饰、带等。

4.丧葬器:包括玉面饰和玉服饰件。

春秋晚期玉器造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条形玉饰、管状饰、珠饰、带饰、等条形玉饰等。条形玉饰多出扉棱,中间有穿孔,从出土位置判断也是玉组佩的构件之一。

春秋晚期玉器雕琢技法,可用精雕细琢来形容。纹饰多见龙纹、凤纹、变体兽面纹、鸟纹、虎纹、云纹、形态不同的蟠螭纹、谷纹、涡纹、羽状纹、水波纹、蛇纹、鱼鳞纹、竹节纹以及几何形纹等纹饰。春秋晚期多以浅浮雕技法装饰,间以阴刻线表示线面的和谐、浮突花纹的变化万千。琢玉技法娴熟,具有高超的钻孔抛光技术。下面就几件天津文物公司收藏的春秋晚期传世玉器与出土器物相对比可见一斑。

玉带钩

长2.1、宽1.7、厚1.3厘米

白玉,局部有红褐色浸蚀,器形较小。

正面作鸭首状。其一端琢有扁方孔与纽部相通。器表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琢蟠螭纹、S形云纹及圆圈纹,夹有纤细的阴刻线纹。此器设计小巧玲珑,雕琢精湛细腻,构图繁而不乱,制作精美,是春秋晚期带钩中之佳作。为河南省固始县侯故堆一号墓出土。

玛瑙觿

长8.5、宽1.5厘米

玛瑙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两件器形相同,体形修长,似龙状。头部突出一角。曲体尖尾,身体中部钻一穿孔,以供系佩。与此二器的质地与器形完全相同的,是于1972年5月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出土的12件玛瑙,组成六组,串法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由环和组成,与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所出土的相似。出土时都是两两成双,位置于骨架、腿、足旁,或腿足部位的棺椁间。因此推测,这种佩饰在提环下可能是双行的,当与环相配,但数量的多少和串联接方式似无定制。因此判断此两件玛瑙的年代当为春秋晚期器物。

水晶环

外径4.5、高2.5、孔径2.8厘米

局部有絮状结晶体,外形呈上宽下窄的圆筒状,器表通体光素,琢磨光滑,抛光精细。器内壁为双面打孔,各向内侧斜磨出台痕,起边棱。此水晶环具有高超的钻孔技术和精湛的抛光工艺。这种玉石器物上琢磨出锋利边棱的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璧、环、珠、管状饰等器物上均作出锋利的邊棱,这种技法为春秋时期的工艺特征,同时也是鉴定春秋时期玉石器及断代的依据。

竹节形玛瑙管

长3.6、孔径0.35厘米

挂饰。玛瑙呈红色,半透明。竹节状,两端齐平,自上而下钻一穿孔,用于贯线。器表琢磨光滑有光泽。此种玛瑙管与其他玉器组成串饰。可供佩戴。

长方形玉佩

长4.8、宽2.2、厚0.5厘米

青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扁平长方体,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中部微隆,上下两端齐平,中心有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可供佩戴。两侧琢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以减地浅浮雕手法饰蟠螭纹和勾云纹,间填以羽状细斜线纹。整件器形规整,纹饰布局匀称,线条自然、流畅,琢制精细,玉质晶莹润泽,为同类器中的佳品。

玉双龙首纹璜

长8.5、宽3.6、厚0.45厘米

白玉,器身布满红褐色沁斑。器呈扁平扇面状,圆弧约占圆周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两端均有小穿孔,四周边缘均饰以突齿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由蟠螭纹、丝束纹及细阴刻线组成,并以二道阴刻线将器面一分为二,左右两端龙首纹对称。龙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以圆圈纹表示眼睛,以上卷的丝束纹作龙角。

该器层次分明,雕琢精巧,纹饰繁而不乱,展示了春秋晚期玉匠高超的制玉水平。

玉雕蟠螭纹环

外径5.7、孔径4.1、厚2.2厘米

青白玉,局部受沁成红褐色。圆筒形体,中贯孔,两端齐平,中间呈腰鼓状,两边收缩。器表以压地隐起的雕琢方法,浅浮雕蟠螭纹、卷云纹及谷纹,间以丝束纹做为辅助纹饰。在卷涡与地子相接处用细阴刻线勾出卷涡的轮廓,并在局部地子上用发丝细线雕斜平行线组。这种纹饰和雕琢方法在春秋晚期是较有代表性的。

白玉浸色神兽珮

长2.5、宽1.8、厚0.5厘米

白玉,局部有褐色浸蚀。整体器形上部由弧形璜面作扇形展开,做为神兽的冠,下部为兽面纹,中间自然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扇状孔。上部有两个马蹄形穿孔,与下部的单个马蹄形穿孔连接,可供穿绳佩戴。纹饰为变形的蟠螭纹和卷云纹相结合,以相交的两个长卷云纹作神兽的眉毛和鼻梁,椭圆形的眼睛,变形卷云纹作鼻子,两个变形的蟠螭纹做出脸廓。造型小巧,极有个性,是春秋时期新颖独特的玉饰。

琢玉技法上,除了保留传统的细线阴刻与阴刻一面坡斜切法以外,较多的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双线阴刻以及剔地隐起的手法。

这是一种以多种动物纹样集中在一起组成图案的方法,以双系拱形起脊饰最为典型,远看云气缭绕,近看神兽个性分明。技艺卓越的玉雕匠师用精炼、和谐而又突出的笔法,把天上和人间、显示和幻想的各种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件玉雕作品上。这种生动、优美、丰富、神奇的艺术形象,把观者带到了神话般的幻境之中。充分显示了春秋晚期玉雕工艺已发展到了娴熟高超、令人惊叹的阶段。

春秋晚期玉器在继承了西周制玉风格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反映了此期高超的琢玉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晚期玉器风格。春秋晚期玉器受金器风格的影响,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金带钩、金带饰、圆泡等,及西安近郊凤翔的秦景公墓出土的鸭首金带钩等饰件,都反映了春秋时期玉雕工艺正是在百家争鸣的形式影响下,以“海纳百川而成其大”的姿态不断完善,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居各种艺术品之冠。D3A901BE-0748-4715-9F5F-6A112FE80147

春秋晚期玉器造型基本突破了礼仪器的形制,创造了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高超艺术,精致灵巧的新型玉器,较为自觉地运用对称、平衡、排列、紧凑等规律,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演变,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的雕琢手法,为后代高浮雕技术打下了基础。春秋晚期玉器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玉文化史上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二、战国玉器

战国时期经考古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湖北的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河南信阳楚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安徽长丰县杨公乡墓等。这些墓葬都出土了大批精美玉器。并且较春秋玉器更加玲珑剔透,并以镂空的技法、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造型见长。

战国玉器品种有新颖别致的玉带钩、龙形珮、舞人珮、玉具剑等等。

战国时期玉器用途空前广泛,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生活及丧葬等领域。军事用玉主要是玉带钩、玉、玉戈、玉具剑的大量增加;生活用玉有两大类:一类是成套组佩的大量出现,另一类是实用生活用具的普遍使用。如:玉羽觞、玉灯、玉奁、玉博具、玉梳等。丧葬玉有玉覆面、玉甲片,它是汉代玉衣的雏形,另外玉龙、玉璧等不仅作馈赠、佩挂等实用,也大量用于丧葬,不过丧葬用具一般所选玉质略差、雕琢草率。

战国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地推动了琢玉技术的发展,此时一改过去温柔、缠绵之作风,所琢玉器,不论是纹饰线条,还是轮廓造型,皆刚劲利落,边角线规矩见锋。钻孔透雕器物的内部,也琢磨得光洁明亮,精益求精。多层次的底纹,细微的人物发丝,规整清晰,一丝不苟。器物表面琢磨加工的更为华美,而且抛光极好。镂雕技术更能体现战国玉器工艺水平。其技艺精湛,手法高超,用“鬼斧神工”喻之并不为过。

白玉雕环形珮

直径6.6、厚0.35厘米

和阗白玉,环形,环面上琢磨出锋利的边棱,环的内缘及外缘均较薄,呈斜坡状,中间较厚,内壁平直,外缘呈锋利的弧形边棱。此玉环的钻孔技艺和抛光工艺均较高超,为典型的战国中期玉环。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又《荀子·大略篇》云“聘人以痎,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蚷,反绝为环。”可知瑗、环、璧的功能是不大相同的。《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及《礼仪·觐礼》“束帛加璧”相当。此种以“璧”为“享玉”之事在诸如《周礼》《仪礼》等典籍中,关于“享礼”以及“享玉”的使用决定于“瑞玉”,“束帛加璧”或“束锦加璧”,决不能言“束帛加环”或“束锦加环”。因此,璧与环绝非一物。

此环与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國1号墓出土的水晶环,器形及雕琢工艺如出一辙。

玛瑙环

外径5.2、内径2.8、厚0.5厘米

以天然杂草玛瑙为原材料,雕琢成环形,内壁较厚,外壁较薄,有双层抹角,剖面呈三角形,半透明。内壁为双面打孔,各向内侧斜磨出台痕,起边棱。外缘呈锋利的弧形边棱。此玛瑙环具有高超的钻孔技术和精湛的抛光工艺,这种在玉石器物上琢磨出锋利边棱的工艺,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

白玉浸色雕谷纹璧

直径5、厚0.5厘米

和阗白玉,通体受浸成红褐色,局部留有白玉底,器表莹润有光泽。内外边缘均呈斜坡状,琢突起的边线。璧上琢分布均匀的谷纹。具有典型的战国时期特征。谷纹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取谷物生长之形,企盼五谷丰登之意。

此璧与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玉璧形制近似,年代当属同一时期。

青玉雕谷纹璧

直径13.1、厚0.5厘米

玉料呈青色,局部受红褐色浸蚀,器表有光泽。内外边缘呈斜坡状,分别饰阴线弦纹轮廓线,双面浮雕谷纹。

此器与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陪葬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玉璧形制极为相似。

青玉浸色雕谷纹璧

直径13、厚0.5厘米

玉质呈青色,局部受红褐色浸蚀。璧内外边缘呈斜坡状,分别饰阴刻弦纹,双面均饰隐起的谷纹。此璧所雕谷纹的行距规整,纹饰繁而不乱。

此璧与湖南省沣县新洲1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玉璧形制近似,按照其玉质及雕工来看,应为葬器类。

白玉浸色雕勾云纹环

直径6.1、厚0.45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环内外边缘均琢有阴刻边线。环内雕琢两圈勾云纹,间以阴刻细丝束纹。器表琢制光洁,玉质温润,纹饰繁而不乱,雕琢精细,是战国中期之佳作。

黄玉雕勾云纹环

直径4.5、厚0.45厘米

黄玉,局部有褐色浸蚀。内外缘、周边都琢有阴文边线。环内琢制勾云纹。间以阴刻丝束纹,整件器物玉质温润,纹饰疏朗有致,雕琢精细。

白玉雕谷纹璧

直径12.4、厚0.5厘米

玉质呈青灰色,多白色和青灰色浸蚀。璧内外边缘呈斜坡状,分别饰阴刻弦纹,双面浮雕谷纹,纹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整件器物琢磨精致,为典型的战国玉璧。

此件玉璧的谷纹行规矩整、颗粒饱满、匀称、繁而不乱,琢磨精细,反映了战国时期高超的制玉水平。

此璧与河北省中山国6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玉璧形制基本相同。

白玉浸色雕谷纹璧

直径5.7、厚0.45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玉质温润。璧内外边缘均呈斜坡状,分别饰阴刻弦纹,双面饰隐起的谷纹。

此璧纹饰疏朗有致,饱满匀称,琢磨精细。反映了战国时期高超的制玉水平。

白玉浸色雕马首带钩

长10.5、宽1.0、高2.0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浸成鸡骨白色,钩首一端作马首状,钩身光素无纹饰,钩身下有一长方形纽,可纳入革带。玉质温润,边棱锋利,做工精简规整。D3A901BE-0748-4715-9F5F-6A112FE80147

玉带钩的渊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均有玉带钩出土。战国墓出土的玉带钩材质精美,多选用上等和阗玉,线条流畅,光亮如镜,造型生动,别具一格。用于固定腰带,妙在钩首,多作马首形、龙首形、螭首形等禽首形头像,高昂的头颅回转企盼,用于系扣腰带之用。

白玉浸色雕双螭纹璜

长12.1、宽3.0、厚0.5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体扁平,略呈扁平扇面形,玉质温润,有光泽。两端雕琢对称的螭首,螭首呈方圆形,颈部较粗,双螭共身。螭作桃形脸,尖耳直立,滴水状圆眼出眼梢。螭身两端下部均有小穿孔。螭身阴刻圆圈纹,隐起浅浮雕勾云纹,螭身上、下均镂雕卷云纹等纹饰。螭纹的形象舒展流畅,具有一定的神气和动势。

玉璜是战国时期造型优美、雕琢工艺精湛的礼玉,此时期玉璜大多两边纹饰对称,双龙合体、双凤合体,或龙凤合二为一,玲珑剔透,形式多样。璜的正中有一佩系的穿孔,两端各有一穿孔,用于佩挂之用。一般为上连衣裙、下垂双冲牙、珠管等饰。

整件器物设计精巧,构思独特,采用了镂雕、浅浮雕及阴刻相结合的手法。战国时期制玉风格。

白玉雕凤纹珮

长4.7、宽4、厚0.5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浸呈鸡骨白色。体扁平,镂雕一凤鸟纹。凤鸟作昂首、张口、展翅欲飞状。嘴尖向下呈钩状,头顶的高冠变成了一只如兽角般的长角,颈较长而呈弯曲状,胸部隆起显示出一种昂扬的气势,身后拖出一条似有弹性的长尾,身体弯曲,体现了战国时期惯用的“s”形装饰手法。鸟体没有过多的装饰,只用细阴线在适当的部位稍作点缀,表现的是鸟的神韵和动态。但此凤鸟仍是想象中抽象化的神瑞之物,凤鸟纹生动形象,给人以和谐优美的感觉。中间贯一穿孔,便于穿绳佩戴。两边出对称的扉棱,器表通体雕琢隐起的蟠螭纹,间以阴刻细丝束纹。整件器物采用了镂雕、阴刻、隐起浅浮雕等多种雕琢方式。构思巧妙,造型新颖独特,纹饰繁而不乱。

白玉浸色雕谷纹剑首

直径4.8、厚0.5厘米

和阗白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扁圆体,正面中心圆凸,以一同心圆阴刻线将纹饰分为两层,内层阴线雕琢3组云纹,每组云纹下面琢网格纹,外层饰谷纹,外缘阴刻弦纹。此剑首器形较厚,立边较深。背面中部突起呈平台状,台面内有环状深槽,槽外有3个对称的斜向圆孔。剑作为一种兵器,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在剑上装饰玉器之风则晚到西周时期。

《汉书·匈奴传》称:“汉赐以玉具剑”。《汉书·王莽传》载:“莽疾,孔休侯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说明当时玉具剑已盛行。

玉具剑对于提高兵器的战斗力并无帮助,它的出现和逐渐盛行,最初应该是显示“尊卑有度”的礼器类器物,仅高级统治阶层才有权使用,它的使用范围逐渐蔓延开来,应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有关。

从目前考古出土资料来看,战国时期玉具剑上的玉饰种类一般多达4种。即剑柄顶端的饰件,剑首,镶于剑柄与剑身相交处,有隔之意。剑格、韌,指柄身相连处的饰件。锨为剑鞘末端的饰件。

白玉浸色雕云纹剑格

宽5.8、高2.2、厚2.4厘米

和阗白玉,玉质温润光泽,局部受黑色浸蚀。菱形断面,底边向中央倾垂,上边两角略圆。管钻近椭圆形孔,因穿孔为先管钻,后拉锯而成,故留有钻痕和拉锯痕。器表隐地浅浮雕云纹,云纹间垂直相交如T字形,似古代的矩尺,俗称云矩纹,此种纹饰多用于剑格和剑上。造型规整,纹饰流畅,为战国晚期的作品。

白玉雕勾云纹剑珌

宽3.8、高2.6、厚1.1厘米

和阗白玉,玉质温润光泽,局部有红褐色浸蚀。呈倒梯形状,侧视呈椭菱形。边缘薄,四角硬挺,体高身厚,两侧略收腰。边缘雕出阴刻直线相连,正反两面均饰对称的勾云纹、冰紋、细阴刻线纹。兽面纹牛角上卷,圆突的滴水眼。顶部有一个粗的竖向圆孔及对称的两个斜向圆孔。

黄玉雕饕餮纹剑格

宽6、高1.6、厚2.0厘米

黄玉,局部有褐色浸蚀,玉质温润,有光泽。菱形断面,中脊线较突下垂,底边向中央倾垂,上边两角略呈圆弧状,管钻近椭圆形孔,有钻痕和拉锯痕。器表采用隐起浮雕的雕琢方式,琢云矩纹、冰纹和兽面纹,兽面纹做滴水状突起圆眼。雕琢精细,纹饰流畅,构图精美,为典型的战国晚期风格。

综观战国时期玉器,不难看出,它是先秦时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其卓越的成就,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琢玉业雄厚的物资基础和高度的工艺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国玉器在我国玉雕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在创作思想、构图设计、艺术表现、工艺加工等方面均展现出新的面貌。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高度艺术造诣的精美玉器,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D3A901BE-0748-4715-9F5F-6A112FE80147

猜你喜欢

玉质白玉玉器
石性与玉质
古玉器鉴定与辨伪
春笋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白玉花盆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