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的座位表和午餐
2021-01-16鲁佳
鲁佳
跟很多美国法学院的LLM课程由法学院统一设置不同,IUB的LLM课程除几门必修课以外,都是由国际学生自己选择。IUB的LLM学分要求为27个,比一般的美国法学院LLM要求的24个学分还多了3个。我们通常会认真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时间安排来选课。
IUB法学院的课程排得很满,从周一到周五,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大家都会奔赴不同的课堂。在一门课程刚开始的前两次,教室的位置可以随便坐,老师对大家所坐的座位也不作统计,因为这个时候可能会有退课或者改选其他课程的同学。但到了第三次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会发下来一张表,让每个已经选好课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填在相应的位置,每个人的位置就此固定下来。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便老师可以按座位表来认识每一名学生,并在课堂上直接点学生的名字回答问题,这也是美国法学院的普遍做法。因为美国法学院采用的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即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福·哥伦布·郎德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有些类似法庭上的实战,其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对各种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美国法律体制的律师。
在法学院的课堂上,老师跟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老师会在讲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一起就某个虚拟的案例或实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老师也经常会点名让學生现场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课堂的整体气氛热烈紧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将占到期末最后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老师用座位表把位置固定下来,了解每个人的姓名以便于提问与评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一来,谁修了这门课却没去上课,谁没修这门课却临时过来旁听,都一目了然。考虑到消防安全问题,法学院的教室不会都安排学生坐满,至少会留出20%左右的空位,来旁听的同学一般都坐在这些空位上。听课的人由于不是选课的学生,他们的名字也不会出现在老师的座位表里。
一旦选定了课程,就必须花很多时间来准备。在课前阅读老师事先布置的各种文献、案例,是法学院每一门课的必然准备工作,老师会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几乎每一门课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页的阅读量,所以要想学好选修的课程,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当然,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思考和归纳能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
尽管我们对法学院的很多课程都很感兴趣,但考虑到那么大的阅读量,也只能忍痛割爱、量力而行。我有时会去旁听其他老师的课,跟选修的课相比,旁听只能算是走马观花。
除了上课,法学院还有各种讲座,这些讲座大多安排在中午。在IUB法学院,每周至少有两天的中午会有各种讲座。讲座的主讲人主要是法学院的教授,或者是IUB邀请的其他学校的教授、法院的法官等,他们讲座的内容大多为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或者交流。
由于这种讲座几乎都在中午12点到1点之间,很多学生是刚刚上完上午的课,下午又有别的课要上,就中午过来听一下讲座,时间非常紧。那么这些学生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这也是美国法学院的一个特色,很多大学的法学院都有这个规矩,即法学院会为所有来听讲座的同学准备午餐。
午餐一般是各种比萨和饮料,就放在教室的门口,在进去听讲座之前,各人按需取用。这些比萨味道还很不错,远远高于我们平时为了省钱在超市买回家自己烤的廉价比萨。因此只要我们去听讲座,我们的午餐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顺便解决。大家一边吃比萨,一边听老师在上面为大家作最新的学术报告。这也算是美国法学院一景。
比萨仿佛总是与法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参加这种讲座以外,在我上过的课中,有好几位老师也都会在他们的最后一堂课,自己掏钱买来一堆比萨和饮料,请所有课堂上的同学大吃一顿。然后与大家开开玩笑,聊聊家常,谈谈人生,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因此拉得更近。
法学院的地下一层设有让大家休息和午餐的公众休息室,英文叫Common Room,装修非常居家,堪比宜家。为了方便大家自己带饭,中午在这里就餐,房间里还配有冰箱、微波炉和咖啡机。
我有时会带上自己前一天做好的辣子鸡前往,华丽的外表和绚烂的灯光之下,红彤彤的辣椒和亮闪闪的鸡丁在微波炉里旋转加热的声音一响,辣子鸡香味就开始在美国法学院里肆意飘扬。
好多其他国家的同学都对我带来的食物表示出极大的好奇和幻想,看着他们的羡慕眼光,我非常愿意一起分享,纵使把他们辣出悔恨的眼泪也无妨。
大厅里有好多长沙发,吃完饭,同学们会躺在上面小憩。此外还有专门的房间供不愿意午休的同学看电视,玩美剧Friends里面Joey和Chandler最喜欢玩的那种桌上足球(foosball)。在周末或是假日,这些房间里几乎没人。我有时会一个人带着一大摞闲书,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天,感觉非常温馨。
IUB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学生俱乐部IMU随处可见存放报纸的机器,只需凭我们的学生卡轻轻一刷,机器便自动打开,我们就可以取出当天的报纸阅读并带走。在美国留学期间,我养成了阅读《纽约时报》的习惯。
《纽约时报》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一期都有厚厚的一沓。我当时不明就里,硬着头皮强迫自己每次都读完报纸上的所有内容,仿佛不读完就是一种浪费。
最开始时,我甚至感到有些痛苦,因为若是把这沓报纸一字不落地全部读完,半天的时间基本上就过去了。是不是我读得太慢了?我开始对自己的英文阅读速度产生了严重不自信。
后来我读到村上春树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一书,他也提到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这座大学城读《纽约时报》的经历。原来村上也觉得“每天读《纽约时报》这份报纸实在叫人腰酸腿痛,认真读要花半天工夫”。而且村上比我更加讨巧,他只订阅周六周日两天的《纽约时报》。
在宁静的大学生活里,每天去拿一份属于自己的《纽约时报》,在图书馆找一处舒适的沙发坐下,缓缓摊开崭新的报纸,先放在鼻子前嗅一下这淡淡的墨香,再静静地品读,从英文与思想中寻找生活之美,是我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寄托。
新闻以外,《纽约时报》中我最喜欢阅读的部分就是评论或书评专栏。评论专栏通常是由美国的知识分子所写。坚持读这个专栏,我认为至少有三大好处,至少有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我们了解当下的美国,因为评论的内容都跟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相关。第二,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思想,拓宽我们的思维。美国的知识分子观点各异,未必都是对的,很多我都不一定同意。但他们论证的角度,推理的逻辑和思维的方式,值得了解和学习。第三,有利于熏陶我们的英文阅读和写作技能。能在《纽约时报》发文章的人都是文字高手,对英文的使用早已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坚持读这些文章,甚至一遇到好的词汇、句子和段落,就“学而时习之”,争取做到烂熟于胸、融会贯通,这有助于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