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合理释问
2021-01-16袁文程杨宏
袁文程 杨宏
[摘 要]学生在初次学习分数之前,心中有很多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借助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最后自主解决疑问,准确建构分数的含义。
[关键词]分数;学生提问;释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5-0007-03
【课前思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从整数的学习拓展到分数,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法以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情况如何?存在哪些疑问和好奇?为了解这些情况,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中有三个问题:
(1)你听说过分数吗?能试着写1~3个分数吗?
(2)你知道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
(3)你想研究分数的哪些问题?
第(1)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分数,只不过很多学生还不会准确、规范地书写分数。
对于第(2)题,有8.6%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较为准确地描述分数的含义,约17.1%的学生在介绍中提到了分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剩余的74.3%的学生对分数知识没有什么了解。可见,知道分数含义及相关知识的学生,总体是不多的。
也许是因为前两题的“刺激”,学生在第(3)题中展现出对分数的好奇和疑问。“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用?”“分数为什么长这样?”“中间一横是什么意思?”“分数有什么含义?”……这些问题既有关于数的认识的共性问题,也有针对分数“独特长相”的个性问题。
显然,学生对分数学习会有发自内心的较强需求——会写的不多,知道含义的也不多,问题却很多;学生提出的丰富多彩的问题,都是很好的引子——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并理解分数的含义。
于是,教学思路形成:激發学生对分数这个新知产生好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借助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最后自主释问,准确建构分数的含义。
【课堂实践】
一、初问分数,激活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看到分数,你的脑海里会冒出哪些问题?
(学生所提问题基本与前测类似,教师归纳:(1)是什么?(2)怎么来?(3)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很善于提问,要想知道分数是什么,先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你觉得“分”数和什么事情有关?
生:和分东西有关。
师:的确如此,我们就从分东西中去找找它吧。
二、再问分数,认识二分之一
1.引出新知,落实双基
师:4个蛋糕,2个小朋友分,每人分得几个?(2个)如果是2个蛋糕呢?(1个)你们为什么这样分?(这样才公平)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分法叫作“平均分”。那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呢?每人又分到几个?
生:半个。
师:是怎么分的,请示范一下。
(教师请学生现场演示分法,然后以半个蛋糕示意,告知学生半个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叫作“二分之一”个)
师:二分之一怎么写?请看老师的写法,看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师(板书示范):先写一横,再在横线下面写2,最后在横线上面写1。这个数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二分之一”(板书)。来,先跟着我读一遍,再在本子上自己写一遍。
师:分数和以前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略)它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先写的这一横叫作分数线,2是这个分数的分母,1是这个分数的分子。
2.学生提问,初步感知
师:看到分数的样子,你现在对它产生了什么想法?
生1:为什么要从下往上读写?
生2:为什么读作二分之一?
生3: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
生4:为什么要叫分子、分母?
……
师:同学们对分数很好奇,我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将问号记在板书相应位置,如图1)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研究二分之一。
师:你能在这个蛋糕中找到分数线、分母2和分子1的含义吗?
生5:分数线就像这里的这条分割线。
师:这条分割线表示什么?(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是啊,分数线很形象地表示了“平均分”。
生6:分母2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说得对。谁能看着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引领学生互相说、集体说)
3.变化材料,加深感知
师:还有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也把一个蛋糕分给了2个小朋友(如图2),请你辨一辨,他们分出了[12]个吗?
师:为什么分的方法不同,却都能分出[12]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
4.学生思考,初次释问
师:刚才提出的关于[12]的问题,哪些已经有答案了?
生7:我知道了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生8:从下往上读是因为先平均分出几份,再取出其中的一部分。
生9:分子是分母的其中一部分,就像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一样。
……
师:分数的写法、读法、名称真有意思,非常清楚地表示了分数的含义。
三、多元创造,认识几分之一
1.个性表达,丰富感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2位同学分一个蛋糕认识了 [12],想一想,还是这一个蛋糕,如果成立野餐小组,请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每人会分到几个?又会产生哪些分数呢?
出示操作要求:
(1)折一折,分一分;
(2)借助尺子用红色记号笔画出虚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其中一份;
(3)用黑色记号笔在阴影部分写出它所代表的分数。
(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分数,有[13]、[14]、[18]等。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直接展示在黑板上,组织学生逐个说理、辨析等)
2.总结经验,自主释问
师:大家又创造了这么多的几分之一,真了不起!这些分数的分数线、分母和分子的含义,和我们前面的发现一样吗?(引导学生回顾、对比学习[12]时提出的问题,强化认识)
师:看来,我们知道了分数的含义,就能更好地理解分数和运用分数了。(教师擦去“是什么”后的问号)
师:课前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也能够解释了?
生1:我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是从分东西中来的。(教师强调平均分,擦去“怎么来”后的问号)
生2:我们知道分数有什么用了,是要表示不到1的数。(教师擦去“有什么用”后的问号)
四、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分数大小比较
师:刚才的野餐小组中,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加入哪个小组呢?
生1:我愿意加入[13]这一组,因为[13]是最大的。
师:[13]中的3明明是最小的啊,为什么说它是最大的呢?
生2: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黑板上的[13]、[14]、[18]等分数排队,让学生有清晰和直观的认识)
师:你们还找到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真有智慧。
2.知识综合运用(联系数轴,将分数纳入数系,过程略)
五、回顾所学,再次提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从问题出发,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让我们为敢于提问的自己鼓掌。学到现在,对于分数,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吗?
生1:分数的分子可以不是1吗?
生2: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生3:有没有比1大的分数?
师:同学们的问题太精彩了,随着我们对分数的深入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有一些特点:如把分数作为一个可表示具体数量的数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新旧经验得以对接;借助实物素材或真实情境,让学生感知分数的产生、含义和应用;结合数轴,将分数纳入数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本课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生问课堂”的理念,有意创设了三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在释问之时实现知识的顺利获得。
1.提问点精心设置,提问效果明显
本节课的三次学生提问,精准地设置在课堂不同的节点上,展现了不同的目标追求和课堂功效。
第一次提问,是对“分数”课题的提问,这是激趣引学的学生提问。此处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对分数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的。
第二次提问,是根据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等材料进行的提问,这是聚焦教学重难点的学生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指向于分数的含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真正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围绕此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本课的核心环节。
第三次提问,是安排在结课之前,这是一次发散思维的学生提问。此时,学生基于一节课的学习,水到渠成地萌生出超越现有经验的好奇与猜想。这些问题非常精彩,为之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可见,在设置学生提问点时,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全面考虑学生所提问题在课堂中的作用。提问点不求多,但要目的明确、主次有分、轻重有别。
2.推进时循序渐进,释问合理实现
“生问课堂”强调,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由教师简单地讲解或回答,而需要由学生经历一段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自己悟到(感知或理解)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学过程如何围绕问题有序地推进,也是课堂的关键元素。
如课中基于[12]而提出的分数为什么这么读写,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其释问过程就体现了“生问课堂”的要求。教师首先是把问题清晰地记录下来,然后不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看着[12]块蛋糕,直观地感知这个材料中分数线、分子、分母的含义;随后,教师变化材料,利用其他形状的[12]块蛋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个分数以及各部分名称的含义。基于以上两次感知,教师组织释问,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至此,释问并未结束,学生自己创造几分之一之后的反馈“这些分数的分数线、分母和分子的含义,和我们前面的发现一样吗”,就是让学生强化认识、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意设计。
其实,课始面对课题所提出的“分数是什么、怎么来的、有什么用”,释问的过程更是“一盘大棋”——在多个学习活动的持续积淀中,在学生感悟的不断加深中,一直到课的后半段,才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应和解答问题。
生问课堂,需要教师在提问时机、提问材料、释问过程等方面做更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要考虑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提问和合理释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提问中增强学习的动力,在释问中提升学习的能力,让课堂因问题而更灵动、更深刻。
【本文系浙江省教研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引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18129)的階段性成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