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万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16欧阳雅婷

种子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欧阳雅婷

摘    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实际出发,通过文献查阅与实际调研,对万州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总结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种植分散、种植技术非标准化、技术落后、产业融合度不高、资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激活市场主体、重视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万州中药材;特色产业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1-012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对 “三农”问题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战略思想方针中,产业兴旺排在第一位,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因此,产业振兴的建设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重大任务,对于加快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区域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万州区政府立足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禀赋,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特色鲜明的万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将其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1   万州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中药材是萬州区的特色产业之一。万州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山地型高效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适合多样化的中药材品种种植和规模化生产。万州区政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万州区特色产业之一。

1.1   种植区域与品种

万州区种植中药材的重点区域分布在七曜山、方斗山、铁峰山片区,包含31个镇(乡)、91个村(居),种植的中药材种类达100多种,其中主要种植的大宗药材包括佛手、金荞麦、何首乌、金银花等30余个品种。

近年来,万州区坚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扶持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品种。

1.2   种植规模

近年来,万州中药材的种植规模、生产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万州区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基地总面积一直稳定在0.66万hm2,其中规模化种植基地总面积已高达0.2万hm2,占总规模化种植基地总面积的30%,产量约3万t,产值约3亿元,中药材产业经济收入占万州区整体经济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当地收入产生重要影响[1]。

1.3   发展模式

万州区中药材特色产业始终坚持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复合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主,逐步实现了产品销售、初加工、基地示范、带动农户生产的分工格局。中药材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于新技术推广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施中药材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万州特色中药材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种植分散、规模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万州区主要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较陡,地块分布零散。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多为散户经营,种植规模小且分散,碎片化种植现象突出,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分散化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大大增加了企业和农户中药材生产和种植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和农民们生产中药材的积极性。

2.2   种植技术非标准化,缺乏专业化指导

大部分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忽视了中药材GAP,致使中药材种植结构单一。因为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中药材种植户在种植、施肥、管理等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选取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杂乱,普遍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无法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药材品质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力弱。目前,万州区中药材专业技术力量“空心化”问题仍然突出。由于人才匮乏,无法对种植基地和农户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标准化种植程度低,开发特色新品种的能力较弱,中药材产量少、质量不合格,规模效益不高[2]。

2.3   科学技术落后,产业链延伸不足

万州区中药材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数量不多,且整体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的开拓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发展的后劲。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依靠科技提升产品质量的空间很大。很多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厂家的规模较小,生产设施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加工过程简单,工艺流程较为粗糙,与GMP的要求仍有明显差距。生产和原料加工以初级原料加工工艺为主,精深工艺加工能力仍然不足,没有有效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至于一些产品难以向中药材高端加工产品方向转型升级,导致部分中药材加工品的附加值较低,在价格方面处于劣势,经济效益不高。

2.4   产业间融合程度不高

万州区中药材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足。目前,无论是中药材加工企业自己建造的原料基地,还是委托建设的标准化原料药基地,数量都很少,农业领域尚未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机制。主产的大宗药材大都以未加工的鲜品或者药材干品形式直接销售到区外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空间不足,没有将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与健康养生相结合[3]。

2.5   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万州区政府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推动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但随着中药材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品种优化、加工企业生产设备更新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中药材市场的发展需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万州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3   万州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路径

3.1   做好顶层设计

在成渝 “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共同发展的大好机遇下,要重点发挥好重庆市政府和万州区政府联合开展的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引擎、带动作用。围绕重庆市对道地中药材发展的总体部署,依托当地科研机构和当地科研院校,开展广泛的调研,组织专家学者研判、明确万州区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3.2   激活市场主体

在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壮大本土企业。对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他们能够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出让入股方式参与合作社。大力扶持和支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产业聚集可以有效发挥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推动中药饮剂、工业原料提取药等中医药工业主体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药材加工业对本地中药材农业的反哺与带动作用。

3.3   重视区域品牌建设

缺乏品牌建设是阻碍万州区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应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将品牌建设工程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媒体宣传、网上视频直播、平台推送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万州中药材品牌,增加万州中药材的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从而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一套严格的种植、生产、仓储、加工、物流的品牌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制订一系列的产品质量标准、品牌标准、品牌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以此保证农产品区域品牌质量,共同维护品牌形象[4]。

3.4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繁荣、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特别要关注药材的多功能性,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药材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佛手、芍药等中药材品种的可观赏性以及食药两用的特性,结合三峡康养探索一条药食、药养、药旅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

3.5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相比于普通的农作物,中药材的生产经营对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全面的药材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药材人才的缺乏阻碍了万州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投入,创新“产学研”合作形式,培育各类中药材科研技术和推广人员,弥补区县、乡镇的人才缺乏。同时,通过搭建专业技术培训的平台,定期对当地中药材行业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从而提高其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提高万州中药材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振兴[6]。

参考文献:

[1]凡燕梅.乡村振兴背景下亳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9):4-6.

[2]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4):137-144.

[3]孙元鹏,袁知洋,刘于思,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恩施州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8):1408-1412.

[4]李玉雙,邓彬.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湖湘论坛,2018,31(6):159-165.

[5]郝华勇.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湖北恩施州硒产业为例[J].江淮论坛,2018(4):19-24.

[6]庞德建.宣汉县中药材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贵州正安:建强基层堡垒 打造特色产业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