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包的全面开发与应用策略探究
2021-01-16林坤明
摘 要:课程资源关系着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学科思维结构的形成与完善,而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构建以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统一管理课程资源的新体制。在这一优良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则可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全面开发并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文章将从全面开发教材资源,实现德智共生;全面开发生活资源,实现理实结合;全面开发错题资源,实现反思总结;全面开发实践资源,实现知行结合四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全面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包。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包;开发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都存在“教教材”的现实问题,每一轮课堂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去识读教材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把教材读透,弄得明明白白。因此,在这一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单向的、机械的,“灌输式”问题长期存在,难以及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且无法促使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尝试构建丰富的、全面的课程资源包,全面丰富数学课程的学科内容,以便尽量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幸福。
一、 全面开发教材资源,实现德智共生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教教材”的教学行为,但是数学教材却一直都是落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载体,关系着小学生数学思维意识的形成,所以构建课程资源包的第一步,便是要全面分析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确保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道理。其中,除了智育教育资源之外,数学教材普遍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全面熏陶,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发育情况,有效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利用数学教材来数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分析数学教材的隐性德育资源与显性智育资源,综合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德育认知情况,由此优化数学教育的育人效果。
就如在“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一课教学中,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便设计了一些以购物情境为主题的插图,第一张插图标注了积累风筝的单价,以及三名同学想要购买3个单价为“3.5元”的风筝所需花费的金钱。根据教材插图与小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乘法知识,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列出“3.5×3”这个乘法算式,但是结合具体的人民币知识,小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认知问题。对此,笔者就在数学课上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去探究小数乘整数问题,使其自主利用人民币进行直观操作,结合教材插图去分析三个3.5元的风筝一共需花费多少钱。如此,本班学生则可切实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在本节课上,笔者还深入挖掘了教材的隐性德育资源,根据常见的购物问题设计了一些计算题,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及时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使其分享自己的消费观。在此过程中,笔者告诉学生,消费要适度、理性,不可一味浪费,更不可虚荣攀比,买东西时要考虑东西的实用性,且要懂得货比三家、物美价廉。
二、 全面开发生活资源,实现理实结合
生活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可促使学生全面进行数学探究,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经验,让学生顺利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层面,也可让学生及时掌握数学道理的应用规律,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全面开发生活资源,以丰富的生活材料去补充教材内容,尽量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认知经验去分析、探究数学道理,由此丰富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健全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如此,则可初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活动,促使学生全面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使其形成持久的学习毅力。
就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笔者既按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了可能性知识,也及时开发了生活资源,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努力做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便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首先,笔者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分析了可能性概念,然后展现了一些生活资源,比如中奖问题、天气问题等。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轮操作活动,即将学生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将其投放到抽奖箱中,然后随机抽奖,中奖的学生可以获得笔记本、铅笔、橡皮三类奖励。根据这一直观活动,笔者就让学生思考了每个人获奖的可能性,由此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如“某某同学有得到尺子这一奖品的可能性吗?”“某某同学有中奖的可能性吗?”“老师是否能中奖呢?”等。结合这些数学问题,本班学生可以利用可能性的概念去解释生活现象,而这就可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概率意识,使其懂得有些事情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有的事情在特定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接着,笔者就让学生预设第二天的天气、当天父母会为自己准备的饭菜等多个可能性事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可能性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笔者就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且要尝试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数学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 全面开发错题资源,实现反思总结
错题资源属于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小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盲区,但是却无法准确判断小学生在哪一类题目中重复出错,所以错题资源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不足而动态生成的,反映着小学生在某个阶段所出现的认知问题。面对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且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错题成因,使其积极总结数学学习得失,利用错题资源去判断学情起点,以便及时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认知问题进行数学辅导,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认知情况。如此,则可切实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使其及时养成良好的习题检验、学习反思习惯,而这就可不断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使其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
就如在“因數和倍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设计了一些数学作业,主要是针对因数、倍数这两个数学概念,以及求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计算问题所设计的数学作业,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数学概念,及时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通过课后作业习题反馈,笔者发现每个学生几乎都存在解题错误,而主要的错题资源集中在因数、倍数概念的区分与计算问题中。这一错题资源就说明本班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倍数、因数数学概念,难以精确区分、自主计算,所以笔者就及时引导学生整理了错题资源,重新引导学生分析了因数、倍数概念,使其在问题情境下总结出求解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记忆,也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所学知识。接着,笔者就监督学生自主订正错题,使其归纳正确的解题思路,希望学生可以及时积累有效的数学解题经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后作业所呈现的错题资源之外,笔者还会及时总结前置性预习作业、课堂习题检测中的错题资源,因为预习性作业中的错题资源反映着小学生的预习成效,而课堂习题检测中的错题资源则反映着小学生的新知内化情况,均可帮助笔者判断学情起点,可以及时围绕学情需求去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
四、 全面开发实践资源,实现知行统一
在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领域,“综合与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学科内容,可促使学生真正将生活资源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建模经验,更易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开发并整合丰富的实践资源,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值得强调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在构建实践类课程资源包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突破学科限制、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根据实践主题需求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且要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由此构建校本课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研学经验,从而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教育目的。
就如在“扇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为了及时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使其积累有效的解题经验,笔者就全面整合了乡土资源,设计了“统计本年级患有近视疾病的学生人数比重”这一实践探究任务,鼓励小学生及时迁移统计知识,使其借助统计图去归纳有效的数学结论。为了保证实践活动可以顺利展开,笔者及时组建了5人学习小组,要求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完成实践任务。在组内,小学生需积极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探究计划,首先,要确定统计对象,其次,要确定统计手段,进而要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活动去计算本年级学生存在近视问题的人数比重,及时制作统计表、扇形统计图,希望学生可以及时积累有效的数学统计经验。在本轮数学实践活动中,笔者还及时渗透了生命健康教育,告诉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健康,按照科学用眼的方式方法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希望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时间规划意识。另外,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健康,笔者还适当减少了课后作业,同时与家长共同分享了统计报告结果,由家长监督、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视力健康,从而切实引起学生的关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全面开发并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使其能够长期坚持学数学,由此改善学生的數学学习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情现实、地域现实去开发并创建有效的课程资源包,不断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促使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数学校本课程——“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开发和实施[J].辽宁教育,2019(1):31-35.
[2]周秋华.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5):74-78.
[3]宫玫.巧用资源 增效课堂——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8(30):63-64.
[4]周菊仙.小学数学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20-21.
作者简介:
林坤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