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群文阅读 落实写作指导
2021-01-16高文华
摘 要:相较于普通形式的阅读而言,群文阅读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若能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写作指导,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文章从群文阅读,记好读书笔记;由读促写,善用写作素材;群文教学,揭示写作技巧;写作训练,对接群文亮点;信息归纳,培养写作思维五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托群文阅读,落实写作指导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写作指导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极具突破性进展的阅读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不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新的写作方法。当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群文阅读的优势,除了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自主挖掘之外,教师还应该借助群文阅读落实写作技巧的指导,进而有效地促进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文本,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 群文阅读,记好读书笔记
在语文教学中,读书笔记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针对群文阅读与写作的读书笔记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对美文美句的摘抄,重视在摘抄基础上进行提纲要点的归纳,重视分析或阅读感悟等内容。群文阅读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所以为了依托群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记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记笔记,明确记什么样的笔记,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反复翻阅便能够获取足够多的写作素材,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如在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苍茫云海中秋月》《祁连雪》为一组群文展开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荷塘月色》,并用自己的方法来写读书笔记。学生完成之后,我邀请了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摘录了好词好句,有的学生则写出了自己对文章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我就此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时可以将这些内容集中到一起,但务必要具有层次性,例如从写景技巧、写景顺序、如何抒情等角度进行分类归纳,从而借此让学生了解到了应该如何记读书笔记,这对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接下来的三篇文章进行阅读,并按一定方法来记读书笔记。由于受到第一篇阅读的影响,学生对如何记读书笔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需要记录的方法和内容。一段时间过后,我将学生分为了两人小组,并要求双方来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写读书笔记的感悟,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借助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群文阅读中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效果,还使学生掌握了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这对于高中生有效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由读促写,善用写作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落实写作指导,教师要重视由读促写,强调阅读中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读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写的形式,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够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发现写作的奥秘,并学会在写作过程中去借鉴阅读文本中的闪光点。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进行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内容结构等写作知识,并将其迁移到写作中。而在写的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对写作素材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写作素材进行写作。
如以《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一组的群文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了两项阅读任务,即:在每篇阅读中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思考应该如何善用这些文章中的写作素材,作者在写人、写事、写物时是如何将感情融入了语言、动作之中的。这两项任务的提出使学生的群文阅读更具目标,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并适当渗透了阅读指导,也就是让学生去关注或整理其中的写作素材,并思考每一篇阅读在语言运用和情感体现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开始关注阅读中的闪光点,并懂得去及时积累写作素材。之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一次小型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感悟以及对相应素材的积累来进行写作,写作的体裁和内容不限。借助这一活动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了由读促写的优势,并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能力。
三、 群文教学,揭示写作技巧
高中生所接触的阅读文本无论是在理解难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而这也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优秀阅读文本,并从中吸收作者们的写作技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能够借助阅读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揭示写作技巧所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探究中,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在掌握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优秀文本写作技巧的有效内化。
在以《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审丑》《雕花烟斗》四篇文章为一组展开群文阅读时,为了借多篇阅读的教学来落实写作指导,揭示写作技巧,我首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先阅读前两篇文章,再阅读后两篇文章,并在阅读结束后说一说前一小组和后一小组文章在语言、内容、布局等内容上有何异同。在学生从语言、内容、布局等内容进行对比时,我适时地提出:“同学们认为这四篇阅读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技巧呢?”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纷纷结合之前的讨论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了分析和再讨论,从而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实际上,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能忽视对技巧的渗透和指导。对于已经掌握一定语言组织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如何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写作非常关键,而借助群文阅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领悟写作技巧,进而提高整体写作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和内化,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信息归纳,培养写作思维
高中生的写作不仅仅需要关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还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思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写作思维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同质化和碎片化,这种现象不仅意味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足,更表明了学生在写作中缺乏创新。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归纳,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接收大量的文本信息。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归纳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唤醒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从中迁移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写作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经常会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归纳。在以《劝学》《拿来主义》《读书如熬粥》为一组展开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便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归纳阅读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以及相关的论证思维,使学生了解了议论文写作中的比喻论证法,并在对其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唤起了自身的写作思维,意识到了这些阅读信息或思维运用能够在不同的写作中发挥出作用,这对于学生聚焦阅读,养成良好的信息归纳习惯,培养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并将其应用到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如何将写作思维融入写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对群文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分析,并要求学生写一篇与群文阅读文本相关的文章,并允许大家进行资料的查阅,从而使学生在信息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写作思维。由此可见,群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对于高中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 写作系列训练,对接群文亮点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写作训练,但单纯依靠几次的写作训练又很难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应该规划写作的循序渐进式系列,并在写作系列训练中与群文阅读中的亮点进行对接,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训练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真正的领会、获得写作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写作系列训练,学生还能够对阅读中所接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巩固,进而实现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有效内化。所以,教师务必要重视写作系列训练与群文阅读亮点的对接,以提高写作训练成果,进而促进高中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
例如议论文教学,我规划了概念思维、让步思维、比较思维、因果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等一系列思维写作训练,教学中以《拿来主义》《师说》《过秦论》《逍遥游》《劝学》《寡人之于国也》等为例,进行不同组合的群文教学,我在其中适当地加入了写作系列训练,从而借助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进行批判思维写作训练,就与《拿来主义》《逍遥游》一组文章中的批判性文段这一亮点进行对接。进行因果思维写作训练,就与《师说》《拿来主义》《劝学》这一组合文章中的因果思维文段进行对接。显然,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使学生在找到群文亮点的同时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一系列写作的训练中,学生们了解到了写作不能一味地从自身出发,还应该对优秀的阅读文本进行适当的借鉴,如此才能实现写作效果的最大化,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写作,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写作指导渗透其中,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关注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佳鸣.借他山之石,攻习作之难——依托群文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9(22):39-41.
[2]马晓芳.如何提升群文阅读课堂中分类片段写作的时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4-75.
[3]杨静.基于读写结合目标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李耀伟.推进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文学教育(下),2017(3):118-119.
作者简介:
高文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