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1-01-16李华马小璇王继平崔云琴

电化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互联网

李华 马小璇 王继平 崔云琴

[摘   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举措。文章围绕扶教师之贫、扶学生之贫、扶家长(贫困群众)之贫三个层面,从信息化助力的视角讨论了面向乡村学校教师提能、学生保学、家长(贫困群众)再教育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提能,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家长(贫困群众)接受再教育的路径、方法与策略。在后扶贫时期乡村振兴衔接中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 教育精准扶贫; 互联网+; 乡村教师提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华(1963—),男,甘肃武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智能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nwnulh@163.com。

一、引   言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1]。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治贫先治愚”,让“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这些讲话,为教育扶贫指明了方向。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获得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体格健全的劳动者,也是教育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扶贫之道。本文从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视角,在信息化背景下,探讨信息化助力贫困地区“教师提能、学生保学、家长再教育”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方略。

二、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所提出的具有时代背景的特殊概念。2017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界定了“深度贫困地区”这一区位概念,即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2]。“教育精准扶贫”是将“精准”的概念融于教育扶贫理念之中,教育扶贫从提出“教育具有反贫困功能,可以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3]开始,就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后,人们将“精准”与教育扶贫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目前广泛认知的“教育精准扶贫”,它兼具“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实现精准扶贫”的双重属性[4-5],实现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的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中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强调了“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也专门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提出了10个方面的举措,即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好免费教育政策、确保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多渠道加大教育扶贫投入[6]。这其中包含扶教师之贫、扶学生之贫和扶家长之贫三个层面的扶贫内容,所面对的问题是乡村教育质量不高、“控辍保学”和家长(贫困群众)再教育的问题[7]。

(一)扶教师之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痛点在于教育质量不高,针对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是关键核心要素,《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在硬件环境与软件资源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教师之贫困问题仍旧突出,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短缺和能力不足。近年来,通过“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政策的落实引入,再如像大学生支教团的加入,教师短缺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乡村教师质量堪忧。“老”“青”“弱”是其典型的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特征,“老”龄化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胜任教学困难;年“青”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来自三本院校,知识贮备先天不足,师范教育基本功训练不到位,教学能力有限。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二)扶学生之贫

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价值主要是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8],要讓贫困地区的孩子代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前提是要保证适龄儿童的就学,在深度贫困地区学校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控辍保学成为当地教育精准扶贫的头号任务。造成学生辍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特殊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的发育,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9],带来的是贫困群众普遍的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影响儿童就学,使失学辍学现象普遍;二是家庭贫困所带来的上不了学,或是学生能帮做家务的年龄就不上学了,到小学四、五年级辍学人数明显增多;三是乡村学校基础薄弱,特别是师资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教育质量,升学无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会产生辍学的想法。面对贫困儿童,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获得好的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状况[9]是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所以,针对“控辍保学”,《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好免费教育政策、确保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教育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解决,如上不了学、上不起学、学校校舍、基础设施等问题都得到极大改善和解决,免费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计划保障了农村学生的上学,营养餐计划保障了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课间享受着免费的营养餐,这些都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地区学生所带来的满满的幸福感。

(三)扶家长(贫困群众)之贫

教育是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事业,教育精准扶贫自然也不能忽视家长的贫困,贫困家庭的家长普遍的科学文化素养不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脱贫能力受限、脱贫意志脆弱。面对这类贫困群众,必须依靠教育来改变贫困群众的固化认知,激发其主动、自觉的脱贫观念[8],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意愿和水平。在农村贫困家庭,家庭成年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的高低,影响到了能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比如,当年的种植计划,种什么,种几亩?发展养殖计划,养殖什么,养多少?还有外出务工计划,等等,是由家庭中的夫妻商量决定的。这些决策对于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没有计划性。同样,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消费开支有计划与无计划的家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0]。由此可见,摆脱贫困对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是尤其重要的。需要靠贫困群众的再教育来实现,如《方案》中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提出了推广普通话、培训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一技之长、提升就业务工能力等措施。随着知识的增加,素质的提升,思想观念上的进步,重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感受到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知识可以创造财富,改变家长淡薄的教育观念,走出贫困文化圈。

综上所述,扶教师之贫重在为教师提能,扶学生之贫重在精准跟踪扶持,扶家长之贫重在再教育、再培训(职业教育与培训)。上述三方面的扶持落到实处,除了传统的教师培训、学生造册资助、家长(贫困群众)继续教育培训外,信息化在教师提能、学生保学、家长再教育方面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认为信息化大有可为,针对“教师提能”,至少在教师提升自我、打造自我、锻炼自我、修炼自我等方面能够助力;针对“学生保学”,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网络平台在精准识别、精准跟踪、精准资助等方面能够助力;针对家长再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普通话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致富信息,可以不进学校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三、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提能

“互联网+”时代,网络研修、MOOC自主学习、网络远程培训等,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提升空间。本文在这里着重就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能力发展提升作些探讨。

1. 借用MOOC课程,提升自我

MOOC为乡村教师发展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自主选择MOOC,利用MOOC资源系统学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选择学习教师能力提升类MOOC课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在中国MOOC爱课程网上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开辟有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服务的课程。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法”“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包含教师素养、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等的一系列课程。通过学习这类课程,有助于乡村教师获取教育教学的理论与经验以提升自身教师素养,有助于乡村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更新,有助于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乡村教师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总之,利用MOOC学习提升自己,是乡村教师发展的途径之一。

2. 利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打造自我

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是教育信息化2.0中的要求,是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是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充分应用的主要推手。当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打造一节优质课时,要花费许多的心血,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验,从教材教法、教学设计、资源优选加工应用、自身教学素养(教学技巧、语言表达、形体语言、言传身教)等方面全面考量教师。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会更加深刻,教学方法技巧的设计上也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课件的制作打磨会更精细,授课时课堂的把控和调节、氛围的创设、与学生的互动等会游刃有余。乡村教师坚持每年完成“一优课”,持续打造自己,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3. 利用“三个课堂”,在开齐开出开好课的基础上,锻炼自我

“三个课堂”即“传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这是为乡村学校打造的开齐课、开出课、开好课的一种资源供给应用方式。在这种教学应用方式中,乡村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和学习者,所谓辅助者,就是辅助远端教师上好课,如课前资料的准备,课堂组织,课后对课上出现的问题及学习效果的反馈、作业批改等。所谓引导者,就是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紧跟远端讲课教师的节奏,集中注意力听讲,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等。所谓学习者,“三个课堂”的主讲教师都是优秀教师中选出的,特别是“名师课堂”,乡村教师在“三个课堂”的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因此,乡村教师要提高认识,借此在教学方法、言语技巧、资源运用、課堂互动等诸多方面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4.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等平台,修炼自我

网络学习空间、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等平台是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修炼自我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是为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服务的,其中,名师工作室更倾向于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名师引领、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的特质,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培育、教育研究是其主要的作用。网络研修是一种借助网络开展教研工作的在线教研方式,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平台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创设教师与教师间的对话、教师与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和探讨,提供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的优秀课程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构成的网络学习群体,在线开展交流沟通、互动分享、反思表达等活动的一种学习研究平台,其特点是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乡村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对自我修炼大有裨益。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例,教师的参与会让教师重新发现自我,教师在空间中以从小处着手、加深应用为要旨创建学习空间,围绕教与学的主题,从教与学设计——教学实践——反思应用——改进提升的路径进行资源整理,上传分享,以此形成个人特色资源空间,通过网络空间实现教学梦想,吸引他人浏览、观看、参与。同时,也可参与到他人的网络空间中去学习交流,在优秀的空间中去做学徒,去认识一群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同伴,与他们一起合作开展研究,一起成长。乡村教师运用好这些平台,以名师引领、同伴互助、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努力实现乡村教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

5. 借助县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现有资源,提升应用水平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且获取渠道多样,让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中发力,教师的应用水平是关键所在。同样地,教师要发展,也少不了与外界的优质资源打交道,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对于乡村教师,用手机上网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的分布和分配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到人们是否具有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的影响[11]。当移动互联互通从2G发展到5G,今天的乡村教师都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移动智能手机。借助手机终端,通过社交类平台软件打造的区域开放性、灵活性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多方力量实现现有资源本地化,精准发力,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共用服务,提供自我提升、发展学习以及教研互通便利。促使教师充分运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使其常态化,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助力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和提升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4G/5G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开启了“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等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教育大数据精准施策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的文化贫困理论认为,“社会上一些人其所以处于十分贫困的地位,是因为有一种‘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将会代代相传。”[12]事实上,贫困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若长期受“贫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会被禁锢,遇到机会也很难把握利用。处在这种文化中的家庭往往对教育的期盼、重视程度很低,他们无法意识到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一些儿童失学、逃学、辍学,其家长并不反对。因此,“控辍保学”成了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今天大数据为教育扶贫带来新路径。大数据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数据背后的真实情景,帮助人们高效、准确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效能[13]。由此依靠大数据技术来科学规范准确有效地实施贫困家庭、薄弱学校的跟踪扶贫,是有效路径之一。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十三五”建设成果“三通两平台”中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大数据优势,拓展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开辟教育精准扶贫子系统,为教育扶贫中的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资源配置等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精准扶贫全过程跟踪、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及时得到资助,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育精准扶贫子系统,要实现精准对象、精准施策,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一是数据源。需要处理好与当地扶贫大数据平台的有效对接,对接后的数据要进行清洗和比对,形成新的数据系统,让数据指向更清晰;二是学生信息的扩充。数据系统中学生数据库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需要增加家庭状况(人口、健康、收益)、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学前、义教、普高、职高(中职)、大学)、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等,让帮扶对象更精准;三是将无学籍适龄青少年数据纳入数据库(区域内本年无学籍适龄青少年的扶持情况、接受职业教育情况、享受资助情况的数据等);四是教师数据库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增加教师胜任力(实施成功教学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成就动机、个人特征等)与发展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的相关数据信息,如第一学历、专业等,精准教师培养与优化配置;五是对口支援数据。将各级各类对口支援、扶貧协作、定点扶贫、企业援助、慈善求助等扶贫形式的数据纳入数据平台。由此,形成完备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链条,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定位每个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大数据精准施策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精准投放教育扶持资金,精准定位每个薄弱学校,在学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教育大数据应用有以下方面的益处。一是为县级部门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精心预算统筹配置;二是最大限度地契合乡村学校的需求,考量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让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其最大化的效益;三是“加大投入”与“统筹分配”相结合,因地、因时制宜,以资本效益最大化为建设基点,评估资源的投入分配;四是依据学校发展、教师能力等数据,配置能够让教师驾驭得了的信息化设施。同时,我们也倡导简易技术支持教学,坚持不追最新、但求够用就好的原则,统筹谋划布局区域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努力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家长(贫困群众)接受再教育

1. 利用信息媒介,创设学习氛围,造就新一代农民,走出贫困文化圈

针对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开展对青壮年农牧民的再教育培训,我们提出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视听觉优势和网络的传播优势,在政策宣讲、推广普通话、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作用。具体的再教育培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培训内容。广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科技文化、农业技术技能知识的普及介绍等。(2)培训通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化的传播手段,将其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在乡村早、中、晚间开展定时的乡村广播(乡村大喇叭)、乡村少儿广播,播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及相关的故事等。(3)培训方式。线下集中培训、线上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线上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组合开展。(4)培训组织。在县乡镇层面,开办线上农民网校和线下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在村组层面,以村组为单位举办农民夜校、读书会,借助学习强国APP的丰富资源和强大的功能开展培训活动。总之,充分利用好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互联网高科技由城市快速而全面地向乡村社会渗透和传播[14]之机,采用多渠道、多方式,为农牧民提供广泛的学习通道,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在工农业经济生产中创造更大价值,实现脱贫,走向富裕。

2. 以“互联网+社区文化”,打造家长(贫困群众)学习传播文化的平台

近些年,我国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农家书屋工程”是其中之一,现已成为乡村文化园地,在全国乡村基本普及,为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力农家书屋发展乡村文化,融入信息化元素,建设新时代的信息化农家书屋,适应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需求,走“互联网+书屋”的发展路线,更好地发挥其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作用,书屋发展引入现代新信息技术,让书屋更加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互联网+社区文化”,让乡村达人走上荧屏,让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土特产品走向“电视+”“网络+”,让优质的农副产品更快、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要使农家书屋、村卫生所与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向着“智慧书屋”“智慧保健”“智慧校园”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绿色化将是创新发展的方向,在“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了乡村振兴和乡村信息化发展。因此,多方资源整合,以“互联网+社区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新时代的农民提供更加宽广的文化学习提升空间,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

3. 以“互联网+社区教育”,培育家长(贫困群众)的高素质、强能力、硬技术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 “精准”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基础。乡村党员干部、村官等都是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乡村要想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的加入,只有在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指导下,乡村的发展才会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紧跟时代步伐。以“互联网+社区教育”,推进乡村党员干部教育与培训,培养有知识、有技术、能带头、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乡村干部队伍和乡村骨干人才。加强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能力、有技术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是信息社会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彻底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教育精准扶贫取得了突出成效,“全面改薄项目”有效改善了乡村薄弱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贫困学生资助“兜底线”、免费营养餐等,使乡村适龄儿童都能够安心踏实接受教育;实施乡村教师补充计划、扩大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计划等举措,极大地改善了乡村薄弱校的师资紧缺现状。但是,乡村教育的痛点、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严峻,这也是在后扶贫时期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寻求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路径与方法,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实实在在地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将是重要的可选路径和手段。

四、结   语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底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目标也已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开始向着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进发。在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的教育发展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现实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教育变革和课堂的优化升级,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优质教育新方式带动弱势地区的教育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乡村地区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地,打造数字化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8)[2019-06-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8/c1001-29613514.html.

[2]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EB/OL].(2017-11-21)[2019-12-20]. http://www.cpad.gov.cn/art/2017/11/21/art_1461_73722.html.

[3] 林乘東.教育扶贫论[J].民族研究,1997(3):43-52.

[4] 高莉娟,王斌.贫困地区精准教育扶贫的实现机制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7,41(11):1-4.

[5] 仲敏.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19(6):51-57.

[6] 教育部 国务院扶贫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EB/OL].(2018-02-26)[2019-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802/t20180226_327800.html.

[7] 中国教育报.将教育精准扶贫进行到底[EB/OL].(2019-12-02)[2020-02-0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29/201912/t20191202_410420.html.

[8] 吴晓蓉,范小梅.教育是实现特困地区有效脱贫的路径保障——以“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为分析个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0-137.

[9] 李华,马静,宣芳,等. 基于精准视域下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27-31,43.

[10] 丁士军.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特征与脱贫道路思考[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9):48-54.

[11] 谢俊贵.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分化与信息扶贫[J].情报学,2003(11):1138-1141.

[12] R BIRDWHISTELL.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 by oscar lewi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9,65(3):99-100.

[13] 余胜泉,徐刘杰.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计算实验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17-24.

[14] 赵旭东.乡愁中国的两种表达及其文化转型之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和模式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7-136.

猜你喜欢

信息化互联网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