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发展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关系研究
2021-01-16王博譞
王博譞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一带一路”对于国际交流指引意义在于国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谁培养国际人才”“什么样的国际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国际人才”成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方针政策引导下的发展任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也提供了对人力资源支持。地方大学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与沿线国家建立密切合作,加强国际交流项目,扩大国际交流渠道。但是,应注意“引进人才”与“出国深造”之间的双向交互。充分展示学校管理的特点,建立国际交流品牌,提高“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于各国的能力。
一、“一带一路”倡议深度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具体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以丝绸之路精神为前提,以新型合作形式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该倡议的提出时间是2013年的9月和10月。习总书记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旨在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缓解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将沿线诸多国家与人民密切联系起来,一起享受合作共赢的发展成果。倡议自提出以来,备受国际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上述建设内容,既反映了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又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1]。
其实“一带一路” 靠近交通线与边界线的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为主,尤其是亚洲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处于劣势地位,此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常重要,有助于这些国家更好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地方的国际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新思路
1.“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合作办学路径
“引进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我国在教育领域对外开放采取的一种学习模式,尤其是引入欧美地区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先进技术与人才资源等。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逐步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开始主动为其发展规划提供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提出,我国开始步入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命运共同体、共同享受开放发展成果的道路。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教育时面临着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基础设施的构建、学生就业等不可避免的问题,该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可以充分挖掘与运用自己当前的优势条件,主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沟通交流,一起实施合作办学,进而促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主要方式是强化沿线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该方式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满足该需求,我国地方高校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开展校企合作,为“一带一路”的顺利进行提供优秀人才资源。也可以说,地方高校的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2.“一带一路”倡议升级教育交流的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和沿线国家有了更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比如,文化方面的交流、人员方面的沟通等,也可以说,这是对教育国际交流的升级。具体来说,“一带一路”的教育理念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享成果,该理念增加了我国地方高校和沿线国家沟通交流的次数,有助于实现民心相通,进而加强地方高校的国际交流意识。我国地方高校可通过实地访问与学习,比如,组织本校学生到其他高校实习等,来完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由此加深生生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其知识面与国际视野。
三、“一带一路”发展为国际教育交流提供重要保障
1.增强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在“一带一路”布局下,要树立开放教育的新理念,加快提升出国留学的速度,提高海外教育的质量,提高涉外教育水平。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增强対外国际交流意识,改善对外交流机制,提高中国的教育和创新能力,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加深对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学校系统地扩大与沿线国家学校的互动与合作,与全球优质资源融合一体,做到全面引入、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国际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新时代需要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功能最初被概括为“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社会福利”和“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间接服务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世界是一个整体,具有普遍性,是不断联系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融合、沟通当中,在“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大背景之下,人才教育起到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巨大意义,为社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身贡献。为了能符合现今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教育是必然的。
3.国际教育交流对于大学的发展是必要的
“随着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3]。面对生存和发展挑战,大学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国家计划建立“双一流”大学,旨在对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基准测试,并指示其不断提高学校运作水平和质量。入选“双一流”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增加大量的投入,并且经过“分类建设导致独特发展”“公开竞争激发建设活力”“动态管理打破了身份的整合”“综合改革”,受到某些措施的启发,如“深化建设”,大学继续改革和创新改善人力资源,为吸收优质外国教育资源,吸收外国教育经验和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
1.国际交流观念融入表浅化
由于地方高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有限,高校领导和师生对于国际化认识表浅,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多处于被动。在从事研究国际交流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师生中,由于对国际交流沟通作用观念的理解不深刻,很难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2.国际化深入发展缺乏独特性
“国际化合作模式较少,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4]。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合作交流工作多以“迎来送往”为主。对于派出方面,由于各国学术文化交流和学科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地方高校的师生出国深造、交流培训在选择项目和派出形式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国际交流项目最新政策未能给予及时明确的认知,因此,不能加速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发展形式。
3.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国际化
地方高校的教师组织结构尚未国际化。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中外文化差异以及外国人才引进不足,导致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外教短缺。这种地方高校教育教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发挥。
五、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路径探索
1.树立全方位的国际交流服务的理念
当地大学负责国际交流的教师通常是该大学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或者主管国际留学生的国际教育学院。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国际交流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并且涉及各种政策、法规和规章,包括国际交流过程中的课程教育,联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以及区域和国家研究的专业技术方面。由于国际化制度的不同,在师生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上出现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明确了现代化社会地方高校要建设全方位国际交流服务,打破国际交流作为学校发展的辅助手段。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又能被普遍认可的国际化服务体系。树立全体员工的国际化的观念,在机构设置、学科融合、学术研究上与国际接轨,使教职员工尽其所能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全方位的国际交流服务会给学校全体教师带来“双赢”的结果,提高国际教育水平。
2.建立国际交流机制
国际交流是许多当地大学促进国际发展的有效战略发展。国际交流在制度上会出现诸多问题,需要从现实角度进行实践分析给予回答。因此,国际交流机制对于学校的正常管理问题提出了一定挑战。例如,在教育安排、学术评估、安全教育和实践培训方面。有效应对解决这些分歧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国际交流机制。国际交流机制不是永恒的,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下,应根据地方高校具体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机制。第一,对国际交流制度的理解,明确目标、问题、对策和绩效评估。可建立学校的国际交流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制度,针对国际教学质量进行认可和评估审查。保证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和国际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第二,完善国际交流发展激励机制,加大经费的合理配置和投入,调动教学,学术,科研等相关部门师生的积极性,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参透有关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行动中国际交流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制定国际交流机制提供精准方向。
3.探索“发现共同点,同时确保差异”的国际交流模式
在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我国始终秉承着“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承载“一带一路”共享原则,以此来保持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教育交流,提高教育质量。不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会出现合作思路、合作政策、合作体系的差异。比方说,课程评估系统以及课程内容设置,还有实验室绩效评估等具体细节,需要牢牢把握住国际交流宗旨,双方合作院校在确保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找到合作的平衡点,完成两校双方国际交流合作模式。
4.建立国际交流品牌
国际交流包括师生交流,来华学习的国际学生培训,共同建立实验中心和研发中心以及中外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合作。当地大学受到学校资源、学校水平、学校历史等影响,难以实现国际交流与发展。本地大学可以整合优秀的资源,提高学科水平,确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具有独特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合作伙伴,树立学校国际交流的外部形象,提高内部质量和内部建设,从而创造一个国际交流环境。通过查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突出学校特有的特征,才更具竞争力,才能促进学校的国际水平逐步提高。
5.创造国际交流的时机
我国地方高校可以探索出更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我国学习,由此为本校的国际交流创造更多的时机。
首先,高校可以扩大资金的融入渠道,加深合作模式。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与区政府,也有部分资金是高校自行寻找的合作伙伴供应的,这里合作伙伴的寻找,就需要高校充分考虑,可以尝试和一些基金会、大型国企与外企集团等进行合作,然后,通过联合培养与科学研究、定向资助等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共赢。此外,地方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资金管理小组,该笔资金主要用于国际交流,比如,完善学校基础设备,引进更多专业且优秀的人才等,深化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的合作模式,有助于为高校创造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其次,增加学校的对外宣传力度。地方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或是参加一些国际教育交流座谈会、展览会等,努力将本校的发展、办学和招生状况展示给更多区域的学生,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本校。
最后,增加留学生的招生力度。对于留学生在经济开销方面的负担,地方高校可以尽可能多地扩增国家奖学金名额,推动企业单位的互免政策,努力获得外部的力量支持,以此减轻留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借助我国政府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的教育政策和政府奖学金政策,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开展合作,拓展沿线国家留学生项目,吸引当地生源[5]。基于此,高校便可实施留学生的扩招工作。此外,地方高校还需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实施改进与完善,努力为其提供更加舒适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留学生的数量多了,国际交流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六、未来期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大学的国际交流将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并为学校所有者和特殊领域的外国人提供合作。人际沟通机制帮助增加学生的培训,提高对中国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为沿线国家建立智囊团,并探索国际交流的多样性。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突破各种框架,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国际交流理念,发展国际交流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教育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对外交流政策,努力做好推进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