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1-01-16潘平
潘 平
(沈阳音乐学院,沈阳 110818)
引言
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需要积极寻找改革和创新的方法,提高对学生心理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一)积极方面
网络环境对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深远影响。目前,网络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发展目标,还进一步优化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内容,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这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及时、广泛。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掌握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心理问题,通过网络的形式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目前,网络环境也能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教师通过挖掘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信息内容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网络环境还具有虚拟、多元化等特点,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启齿、刻意逃避。而且在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网络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咨询起到隐私保护、隐藏的作用,这能让部分学生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心声、接受心理咨询。从而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对于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作用。
(二)消极方面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网络环境具有丰富多彩、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对于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上网络信息具有自由性、共享性等特点,也使得一些负面信息和情绪不断充斥于网络,这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错误的认知观念。目前,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难产生共鸣,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引导下,学生对于学校所传递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产生怀疑态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当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学生也习惯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电子方式进行交往和沟通,这也让学生面对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变得更少,从而产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感性联系、直接情感体验的问题。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沟通,也让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受到影响,最终造成学生出现不利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心理问题。另外,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认为网络中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而且网络也可以满足学生对自我的幻想,进而出现厌恶现实生活、厌恶现实自己的情况,长期排斥人际关系,不利于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再受到课堂、指定地点、时间咨询、讲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网络化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广泛,推动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采用线下线上共同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自我问题的正确认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线上沟通、交流等。还能结合自己的需求任意观看教师的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效率。目前,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心理健康测试和辅导内容,通过与教师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等形式,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网络咨询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育内容,让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用性更强,突出其教学的效果。当前,基于网络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再以传统教学模式和图书阅读的方式为主。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传播性等特征,加快学生知识获取的速度,拓展知识面。同时,还能为学生整合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面临的问题
(一)缺失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网络命名的方式参与网络互动和交流活动。网络匿名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敢于用网络交流,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范围更加广泛。但是网络环境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学生缺乏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评论的方式,占据道德制高点肆意发布不良的语言,这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朋友甚少、处事唯唯诺诺,但是却喜欢通过网络以高高在上的语调参与到别人的生活当中,对于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从而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态心理。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认为匿名是胡作非为的保护伞,在网络评价中丢失了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和道德。这样不仅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阻碍,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危害他人、影响他人生活的不良行为。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缺失道德观念,不能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培养等工作产生共鸣,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和良好公德。
(二)存在补偿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以将补偿心理当作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问题。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对自己的样貌、能力、家境与他人之间形成对比,如果哪一方面出现弱势,则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出现心理上的压力或者自卑感。部分学生为了转移这种情绪,会通过网络交流和评论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试图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网络环境下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过度沉迷其中不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丧失生活的动力,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部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喜欢通过评论他人、谴责他人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这种方式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和品格。如果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学习中存在补偿心理,就很难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学生补偿心理引导是重要的,加深学生对个人能力和自我学习的正确认知,避免过多地否定自己、否定他人,提升自我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价值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具有盲目从众心理
目前在网络环境背景下,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典型的盲目从众心理。部分学生为图好玩、博眼球,通过网络发布一些不实消息,更会无意识地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从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网络传播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环境中,一个错误信息可能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飞速传播效果,进而在网络空间中散布一些不实的谣言和评论。大学生会通过自我的盲目从众心理继续散播虚假信息,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错误信息辨别和识别能力,从而不具有理智的判断、科学的信息识别能力,不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盲目从众,也很难引领更好的网络环境和生活,降低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学习和生活效果。此外,一些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还体现在跟风、赶潮流等方面,喜欢接受网络中的新鲜事物,甚至还会相信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人格上的问题。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
一方面,积极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空间和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一面展现给学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积极挖掘网络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的因素,通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共性、个性能力培养等形式,突出网络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将自己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表达出来,或者采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分享给学生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养。结合网络平台加强学生思政观念、道德习惯、自我约束感的培育,要求学生正确抵御不良网络信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1]。
(二)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采用动态化的、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改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打造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咨询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优势,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咨询的及时性以及问题引导的合理性。其次,明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学资源的网站。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进行自主阅读、测试、查询等,有效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环境下,可以创设心理健康知识的论坛,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将网络环境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效果。最后,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共同分析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咨询和学习的空间范围,促使学生在网络空间和环境内了解更多与规范自身行为和形成良好心理意识相关的知识[2]。
(三)完善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管理体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完善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管理体系,可以提升学生管理和心理问题干预的效果。在网络空间中,教师可以结合开放性、虚拟性、便利性的网络环境特点,加强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管理体系的创新[3]。教师可以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和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之间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面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营造具有课堂教学表现力、感染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和思想熏陶,加深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许多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和生活中都对社会热点问题、话题感兴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以结合这些热点问题和话题,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这样也能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制度
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可以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突破教学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学生认知、兴趣爱好、关注点等方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制度,以及调节教学内容。学校也可以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相关保障制度,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心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这样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拓展空间。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多个方面,比如在校园管理制度、教学保障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不断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标语、条幅、制度内容融入到学校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中,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内容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这对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之间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要积极挖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能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还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干预管理体系,制定保障制度,提升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