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再思考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01-16郭志华
侯 祥,郭志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根本在于党任何时候都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作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一环,有利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政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191.4万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 661.5万名,占50.7%。2019年共发展党员234.4万名,发展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106.8万名,占45.6%。”[2]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程度如何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高校党组织严格落实党中央的政策要求,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政治认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致使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局面。因此,高校必须要牢牢把握大学生党员这个关键少数,围绕政治认同教育开创新格局。
一、强化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价值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环顾全球,我们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之中;聚焦国内,我们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节点,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百年变局下诸多挑战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引人注目的伟大成就,溯其根源与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发展密不可分。在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按西方社会的政治期望支持中国的改革,意图将中国纳入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使得中国的制度优势得到认可、发展模式得到肯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主导的传统国际治理体系开始失灵。尤其是在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一览无余。西方社会为了维护传统的优势地位,为了缓解国内的社会矛盾等,在政治方面不断地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动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在经济方面,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等,挤压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教育,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培养政治过硬的接班人。
(二)确保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这就要求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认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作为西方意识形态必争之地,学生党员自然成为其极力拉拢、策反的关键群体。敌对势力深谙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规律,给我国高校展开统战宣传工作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世界多国发生的颜色革命使得其企图通过高校革命颠覆一国政权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高校只有在全面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高校建设成为党育才、为党选才的坚强阵地。
(三)实现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要义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一员,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基本政治素养,促进对国家政治体制、发展道路等更深入的认识,实现政治社会化;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通过党组织的各种培训考核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学生党支部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培养其通过选举与被选举、批评与被批评等民主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成才与其所树立的政治观密不可分。通过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党员可以辩证认识个人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自觉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二、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包含从入党前教育到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之后再教育的完整教育过程。高校党委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随着形势变化、矛盾凸显,目前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一)多元文化思潮导致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复杂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教育主客体双方身份是确定的,教育者具有高度权威,教育内容是相对确定的,教育方式是固定模式化的,整个教育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敌对势力宣传的自由民主制度、西方普世价值等多元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可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社会思潮似乎找到了一片新的沃土。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优势,向我国大学生党员掀起了新一轮“和平演变”浪潮。根据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交往行为是“主体—主体”遵守一定规则的互动性行为,相互理解是交往行为的前提,目的是为了取得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因此,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加强高校与学生党员间的平等对话,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共识。当代大学生党员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世界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任何信息。当那些极具诱惑的文化思潮先入为主地占领他们的头脑时,高校教育部门面临的将是更加错综复杂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偏差
当代大学生党员生于国家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和平年代,充分享受到了国家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时代红利。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等,这些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但他们强烈的权利意识、自我观念等也造成了他们缺乏责任意识、降低政治认同、弱化政治情感等,使得他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明显的抗拒情绪。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学生党员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复杂、严峻的现实问题。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填鸭式理论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答深层次的社会现实问题,还会造成大学生党员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信仰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答存在的政治困惑,势必会影响其发挥作用的程度,甚至会降低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程度,动摇执政合法性。
(三)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学生党员整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还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致使高校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学生党员缺乏连续性的教育机制。很多时候高校党组织往往重发展轻教育。在学生入党前,对其进行层层审核、层层考察,并且这种审核、考察机制有的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了解到学生对党的认同情况。当学生通过相应的考核程序之后,也忽略了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预备党员转正之后的教育很少予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存在重培训轻考核现象。高校党组织会按照党员培训要求在各个环节对学生党员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结果之后,政治理论知识、党史国情等掌握如何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无法使政治认同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二,湖南中医药大学对学生支部书记缺乏相应的培训标准、考核要求。据笔者了解,该校学生支部书记几乎都由一线辅导员担任,很多学生支部书记都未参加过系统的党务培训,很多工作处于边做边学的状态。如果支部书记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开展支部工作,将很难保证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强化路径
政治认同是人民在所生活的政治环境中对一定的政治主体及其开展的政治活动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行为上的拥护支持。我们可以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完善高校党组织培训、管理机制等两个方面入手,切实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政治认同教育全方位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的主渠道,其教育方式具有隐蔽性、生活化等不易察觉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认同教育持续稳定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念、方式等创新,力求提升高校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性。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片面重视理论灌溉、正面宣传等显性教育方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个体差异。这种模式随着大学生党员自身利益需要、自我发展需求等主体意识的觉醒,会使政治认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窘况,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党员所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党员自主寻找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正确解答了学生党员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党员内在的认同。其次,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环节,建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根据已有调查研究,学生党员通过多年系统的理论教育,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指导思想等有了整体了解,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却存在着很多不足。政治认同不仅是从心理、情感层面对政治系统的接受,更重要的是按照政治系统的期望进行政治实践活动。在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及时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寻找解决自身疑惑的方法,在实践中提升政治认同。
2.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主动回应多元文化价值挑战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人才的重镇,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争夺的主战场。为了确保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就必须牢牢把握学生党员这个关键少数,提升和巩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中国处于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比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要复杂、严峻得多。因此,首先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党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次,要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话语创新,主动回应学生党员遭遇的现实困惑。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升学择业等重要选择,在网络世界中会遭遇多元文化价值对其已有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作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价值不断交锋的过程中,使学生党员自觉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与认同。
(二)完善高校党组织培训教育制度,强化政治认同教育全过程管理
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实现程度。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厘清高校党校、学院分党校、学生党支部等在政治认同教育各环节中的作用,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一,高校党校肩负着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任,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它应该在制度建设层面,将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教育、正式党员教育等五个阶段贯穿起来,全盘考虑,构建覆盖全程的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学院分党校能在统一制度标准下开展各具特色的学院教育培训活动。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党校层面应该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统一培训。经过学校党校层面的培训全面掌握开展支部工作的统一标准,提升支部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学院分党校组织开展具体教育培训工作,起到实际考核管理的作用。分党校开展的党课能够将学生党员组织起来进行党史、党章集中学习。要求每次上课都要佩戴党徽,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按要求提交思想汇报等。对于暂时没有达到发展党员要求的学生按要求延长其考察期。这样做可以从内在强化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也可以从外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使得学生党员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纪律的严肃性,让学生党员明白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
第三,学生党支部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的开展,起到入党再教育的作用。为了避免“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出现,学生党支部必须利用好“三会一课”等制度,在开展支部活动时将学生年级、专业等因素考虑进去,巩固提升政治认同教育取得的成果。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支部教育活动时,低年级学生支部可以将“四史”教育与中医药参与抗疫的鲜活素材相融合,加强党史、国情教育;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中医药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专业认同教育与政治认同教育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