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1-01-16肖纲领
肖纲领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新常态”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促进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1]。正因此,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有关部门和政策的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于2016~2021年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4]。由此,高职院校应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多元举措,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与此同时,无论是国际性、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包括高职院校层面)的职业技能竞赛,对于广大高职学生培育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推进器,以及判断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试金石”[5],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曾任世界技能大会主席的杰克·杜塞多普表示,“技能大赛令大多数人确信,技能培训可以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个通往美好前途的途径”[7]。为此,有学者倡议“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面推动技能人才培养”[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国办发[2019]24号)也强调“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技能成才良好环境”[9]。
实践中,各类技能竞赛也广受重视。2022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市也因此出台了《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对实施世赛选手培养选拔计划、完善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等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而自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10],依托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已成蔚然之势。
已有的一些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技能竞赛进行教学改革[11],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探索[12]。同时,对于如何依托技能竞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数不多的研究分别从世界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前者基于对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学生的选拔和训练的相关分析,从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世界技能大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13];后者则从竞赛制度、参与考核和行业企业参赛等角度提出了依托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举措[14]。这些研究对于正确看待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其存在的不足是将世界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分开进行论述,未就依托整个技能竞赛体系来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展开分析。其实,各个层级的技能竞赛,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性。本研究拟通过将世界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竞赛体系,系统论述如何依托技能竞赛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境与不足
自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来,社会媒体的宣传、高职院校的相关活动均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其培育是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见效。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与不足。
(一)社会价值观偏离导致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及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精神品质[15],其前提是学生对其产生认同。但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原因,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度还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观念对学生工匠精神认同的消极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社会观念,使得较多的家长和学生有“学历”情结,上名校、拿高学历成为他们的普遍追求,导致较为轻视工匠职业,对工匠人才的认同度不高,自然对附着于这类人才的工匠精神缺乏认同。二是制度设计带来的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理念影响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在当前的高校招生制度设计中,高职学生属于末尾批次录取,且分数最低,从而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划分为两个等级,使得社会形成了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地位要低的观念。高职学生受到这两种理念的影响,难免产生对“高职学生”这一角色的认同危机,使得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度不高。
(二)技能价值未彰显导致学生缺乏生成工匠精神的动力 近年来,国家以“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为发展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同时,国务院于2019年1月24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论述,以及“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彰显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类型新定位[16]。但当前有关技术技能人才的激励制度还未有效建立。一是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学历发展路径未形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高职学历成为“断头路”。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相关的薪酬、晋升和工作环境等,并没有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倾斜,甚至弱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不能实现“技有所值”[17]。这种制度并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未看到技术技能带来的切实价值,基于未来相对较低的职业发展预期,甚至会通过较高的专升本意愿及行为来逃离高职教育场域[18],从而降低了对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精神品质的工匠精神的内在生成动力。
(三)“重技术轻人文”的培育体系导致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培育载体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尤为必要。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导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受阻。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而忽视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而国内高职院校大多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较为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但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因为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全校通识课设置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为局限于专业层面。二是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一些高职院校招聘的主要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又由于“企业践习计划”实施不力,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加之教师越来越受到“重科研轻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教学缺乏热情,在其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宣传和熏染不够。这些情况使得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20]。直接培育载体的缺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育,使得高职学生难以受到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熏陶。
二、技能竞赛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机理
当前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关的界定并不统一。如三维内涵包括匠心、匠术和匠德[21],四维内涵包括专注、传承、创新和卓越[22],五维内涵即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职业发展观和职业创造性[23]。同时,当前对于工匠精神的阐释已走向了工匠文化的省思层面[24]。这些反映出工匠精神内涵的丰富性。但无论哪种界定,工匠精神都可以看作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与技术技能相连,且是技术技能的内核。技能竞赛以促进和检验学生的技术技能为目标,同时也注重激发学生的技能素养。因而强化技能竞赛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体来说,技能竞赛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机理如下:
(一)技能竞赛标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
技能竞赛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表现为其竞赛标准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无论是哪一级别、哪种类型的技能竞赛,必然包含一定的技术技能标准,这是学生参与竞赛及获奖的基础。同时,其标准中不可必然地包含了较高的工匠精神要求。比如,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汇编要求在赛项申报和遴选时“须体现专业群的核心技能、核心知识、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25];同时,作品质量、工艺和精度等成为世界技能大赛衡量参赛项目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标准与工匠精神强调的精益求精、卓越等元素高度契合。由此可知,技能竞赛的标准体现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要求。高职院校举办和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育的过程。
(二)技能竞赛选拔对学生工匠精神望的塑造
技能竞赛的选拔是对参赛者长期的筛选过程,涉及对选手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训练成效等方面技术技能的考核,更是对学生诸多综合素养的考评。其中,世界技能大赛更是强调高标准,要求学生不断反思、总结与提高,并进行重复多次训练,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26]。同时,选拔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有利于高职学生逐渐培养专注、创新和卓越的品质,并为今后走上技术技能岗位奠定基础。因而,技能竞赛的选拔过程蕴含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那些经历技能竞赛选拔的学生必然是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等素养均较为优异的学生,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技能竞赛结果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影响
技能竞赛结果之所能够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因为这种结果的获得是学生经过艰辛的训练得来的,是努力和汗水的凝聚,也是顽强竞争才有的收获。这种竞争性结果产生了一些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生成了蕴含专注、卓越和创新以及尊重工匠和职教文化的典型事迹,他们能够成为其他学生膜拜和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那些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往往是各企业和单位竞相争夺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技能大师、拔尖人才和岗位能手[27],实现了命运的改变和人生的逆袭。这直接激励高职在校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训练技术技能,全面提升自己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综合技能素养,实现“技能改变命运”的良好结局。这种技能竞赛的结果带来的榜样效应,无形中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土壤和氛围。
可以说,技能竞赛包含了对参赛者工匠精神的考量,而高职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将从各个维度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并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依托技能竞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显得重要又是可行的思路。
三、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基于当前社会价值理念、技能价值体现和培育体系等方面的成因带来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度不高、生成动力不强和缺乏培育载体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技能竞赛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建议基于技能竞赛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形成“技能竞赛导向”的学生培养新理念
作为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应以学生的技术技能为核心和根基。技能竞赛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渠道,因而高职院校和学生应高度重视技能竞赛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确立“技能竞赛导向”的学生培养新理念,即明确技术技能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引,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这种学生培养新理念,本质是“做中学”哲学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哲学应受重视。广大高职学生也应形成“技能竞赛导向”的成才观,明确技能训练和参与技能竞赛对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提升对技能竞赛的认知;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别和各层次的技能竞赛,从中打牢专业基础,磨练心智,并全面提升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综合素养,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就奠定基础。
(二)以通识教育课程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工匠精神作为附着于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精神品质,其培育离不开高职院校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强调,也离不开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也是属于需要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默会知识”,简单的技术技能训练还难以完全有效地对其加以培育。因而,一方面,高职院校可进行课程的更新和优化,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匠心、匠术和匠德,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等,并涵养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对工匠文化进行反思和超越。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技术批判理论为指导[28],开设职业发展课程、批判和创造力课程以及工匠文化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职业意义和价值层面的审视,从而为其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多元化教育氛围。同时,校园里的通识类社团,是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拓宽视野、传播优秀文化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命,是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29],因而高职院校应重视通识类社团的建设,通过经费投入、师资投入和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塑造学生工匠精神 依托技能竞赛对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育,应重视教师的支撑性作用,因为职业技能大赛表面在考学生,实际在考教师[30]。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拥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技术技能基础,在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具有相关经历的教师,或者加大技能大师、岗位能手和企业技术骨干在学校兼职的力度,从而全面提升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重,确保学生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力量。基于此,国家应重视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建设,专门培养职业教育领域的师资,减少从研究型高校聘任博士或硕士担任高职院校教师的比重。同时,教学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最核心的环节,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作用巨大。高职院校应通过青年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竞赛、教学事迹和教学成果奖励等制度设计鼓励教师潜心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尤其是将技能竞赛的标准、技能和素质要求等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技能竞赛引导”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均能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四)“技能成就人生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
社会价值理念缺失和技能价值未彰显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营造“技能成就人生”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技能竞赛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和微信等多元现代化媒介宣传在各类技能竞赛尤其是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故事和经历,树立“技能成就人生”的典型和榜样。另一方面,应通过制度设计优化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职业发展环境,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同时,打通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学历通道,对于高技能人才,优先允许他们进入本科和应用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些制度设计本质上是让技能竞赛的优异者在广大家长和高职学生中形成“示范”作用,让他们少一些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强化“崇尚技能”而非“崇尚学历”的成功观,进而促进学生技能素养及其他各类素养的全面塑造。
当前,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国民素养”,对其倡导也成为国家战略。但作为一种隐性精神品质,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不足。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举办,给国家重视技能竞赛和工匠精神提供了重要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基于技能竞赛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既重要又可行,这是本研究的立足点。文章从培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改革、社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而本研究之所以将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作为一个系统,是认为其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普遍规律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能竞赛尤其是世界技能大赛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办学重心偏向世界技能大赛,过于重视世界技能大赛少数选手培养的现象,导致广大未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的学生的培养受到轻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世界技能大赛及其他级别的技能竞赛的重视要适度。本研究倡导“技能竞赛导向”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而未使用“技能竞赛引领”,正是考虑到这种不良倾向。当然,关键是以技能竞赛全面带动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教育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如果高职院校只是单纯地重视技能竞赛,但未能将其理念、标准和精神等引入学校的办学过程,则无疑是一种偏向,需要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