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古而化 培根铸魂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课文教学探析
2021-01-16蔡尤臻魏紧跟
蔡尤臻,魏紧跟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湖北 麻城 438300)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是语文课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文共36个单元,其中文言文9个单元,份额达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在初中阶段,文言文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传承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很多教师为了应对考试,看重的是应试分数,依照试卷的导向亦步亦趋,非常注重字词积累、文意疏通和内容解读,对文章思想内容挖掘不够深刻,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有所欠缺,这样就削弱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熏陶感染,没有落实“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1]2的要求,弱化了立德树人的宗旨。
初中语文文言文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情感博大精深,选入课文的文章更是经过专家们反复厘清、多方筛选,彰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激扬进取的精髓。鉴此,在教学文言文时,必须文情并重,以文载道,既要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和文法特点,更要对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教育,接受文化的洗礼,感受思想的熏陶,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文言文的教化作用呢?笔者认为从具体篇目之中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更加实际和实在,可以从文章内容、主题和情感来进行教学尝试。
一、以德为宗,兴善扬美
德,道之基也。厚德方可载物,品德是培根固本的基础,是铸魂筑梦的源头。立德树人,是谓树立德业,培养人才。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可知一个人品德何其重要。德不立,何以树人?
圣人孔夫子,一则小语录,道出颜回之品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诗豪刘禹锡,一曲《陋室铭》,唱出自己之“德馨”。同是安贫乐道,学习时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存同。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初衷。颜回淡泊自守,安贫乐道,坦然面对贫穷,绝不怨天尤人。刘禹锡改革被贬,加上势利知县的刁难,安然处之;身居陋室,结交雅士鸿儒,生活闲适惬意。因为他心中坚守的是道——安贫乐道。除了安守清贫,他要以古代贤人来规范自己,诸葛亮、扬子云是他的榜样,他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
理学鼻祖周敦颐,一篇《爱莲说》,礼赞君子之情操。莲是花中的君子,象征君子美好品德。学习时要求学生分析莲花具有的君子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并对照自身找与君子的距离,向君子看齐,从而学习作者的君子风范。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推举的“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其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学习时请学生比较,不同时代“义”的含义和表现。
学生A:在孟子所处的时代,“义”可用孟子自己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应该是封建社会人们所颂扬的“义”的具体表现吧!
学生B:在民族解放斗争时期,无数的英雄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人民的安定生活,这种民族英雄为正义事业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的行为不正是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最好体现吗?
学生C:在今天,许多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也应属于“取义”在新时代的体现;一些正直的党员干部不贪污受贿的行为也体现孟子“义重于利”的观点。
教师小结:属于道德范畴的“义”,含义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对于“义”的具体内容的规定和解释各有不同。孟子所说的“义”,自有其特定的标准,但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节,则是历代人们所公认和肯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陶弘景、吴均、张岱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要让学生在读古人游记中去体会其情怀,学习其品德。《答谢中书书》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表明因自己与谢灵运志趣相投而自豪。《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湖心亭看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人无大德无法成就大事。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品德,只有以德为宗,才能兴善扬美,我们要将这些品德贯串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潜移默化浸润熏陶,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
二、以国为重,为国尽力
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主旋律,正如萧乾在《枣核》一文中所说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深植于炎黄子孙的骨髓里,成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御外抗敌、振兴中华。
选自《战国策》里的《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包含了浓浓的爱国情。怎样体现二人的爱国,学生自会从文中进行分析。唐雎是安陵国的谋士,从题目“不辱使命”中可看出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他在秦国扫灭了韩、赵、魏的当口,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恐吓,唐雎从容以对,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显示出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因为他心中存念的是对国家的一腔热血,骨子里闪耀的是不灭的爱国主义情感。他是为祖国的尊严出使,也为民族的主权而战。邹忌是齐国的大臣,他根据平常比美的小事得出关乎国家大事的结论,以兴国为己任,机智巧妙地讽谏齐王,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表现出赤诚爱国的情怀。在学习时要让学生感知人物品质,在感知中得到感染,在感染中激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
智绝诸葛亮,一封《出师表》,表尽为臣之忠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最好的写照,其忠心是他爱国的体现。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以“我说诸葛亮的忠”开展活动,各抒己见,老臣爱国之心会深深感动学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齐师伐我”的国难当头毅然“请见”,说明他忠心爱国,“其乡人”极力劝阻,而曹刿意志坚定,决然求见庄公,急国难之所急,是难得的爱国行动。觐见时与庄公一番交谈后,曹刿又主动“战则请从”,冒着危险,亲赴战场,这是爱国的壮举。在“齐师败绩”时,他实地观察,冷静分析,指挥若定,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源于他的忠诚爱国。战后的总结中,他精辟地分析也是让庄公明白如何去面对一场战争,他对庄公的负责,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负责。曹刿的论战,论出了远谋,道出了爱国心。学习完后,可适时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既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切身感知爱国关系着每个人的命运。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4]古人的爱国情、报国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激励着后来者学好文化知识,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三、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古人推崇“国以民为本”。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浩渺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以“民本”一线贯之。
从《大道之行也》里倡导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论述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阐释的都是“民本”思想。前者的“大同”社会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都能安居乐业;后者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和”的本质。在学习《陈涉世家》时,再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自会畅所欲言,很容易道出“天下苦秦久矣”正是“失道寡助”的绝好佐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着想。这正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这份浓厚而崇高的人文情怀,深深地扎根在读者的心中,也会扎根在学生的理想追求中。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老人小孩前呼后应,生活惬意,这实际上是在太守治理之下的政治清明的具体表现。写宴饮之乐,意在夸耀滁州物产丰富、生活富足,传达出太守与百姓一起宴饮的乐趣。这种与民同乐的游乐风习画成了官吏为政一方的典范,寄寓了士大夫兼勤政爱民和游观之乐于一体的为政理想。它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身上都闪烁着时代进步的光芒。读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概括体现在他们身上时代进步的光芒点,并谈谈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以民为本才是兴国安邦的根本,正如《尚书》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安”。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勤政为民是我党传承和践行“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5]领袖的话犹言在耳,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一定会将古人的“民本”思想发扬光大。
四、以和为贵,铸剑为犁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蕴含“和文化”意蕴的用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就是和谐,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使彼此融洽共处;“和”亦为和平,要求没有暴力行为,没有战火纷扬。“和”体现在人身上,成就了人性美;表现在物质上,造就了物态美;融汇在环境中,形成了环境美;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搭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让学生从《咏雪》这篇短文中去捕捉家庭的和睦,可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感知: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气氛轻松欢快,融洽和乐,这从“欣然”“大笑”等词语感知出来;一个官宦人家“内集”且“讲论文义”,雅兴跃然纸上。融洽的家人关系,风雅的雅士风范,散发着“和”的气息。
《公输》昭示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可围绕墨子是怎样反战的来引导学生:一是他明确楚国进攻宋国是不义战争,于是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二是墨子站在正义一边,自始至终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和楚王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终于用道理和行动说服公输盘,进而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以无畏的胆识和善辩的口才,让不可一世的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企图,阻止了一场灭国战争。可以开展一次“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搜集的关于“和”字材料来解读“和”字。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①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②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通过发音、意义和形状来构造。
中国人爱好和平,小到人际相处,大到国际交往,无不以和为贵。要知道逞强斗狠不光伤及别人,也会使自己大伤元气,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当然,“和”字当先必须还应保有实力,古人的经验必须借鉴。
五、以诚为信,诚意修身
如今,一个人的征信出了问题将会受到多方限制,可见诚信这张个人名片丝毫沾不得污迹。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以诚为信是指信誉靠诚实来积累实现。诚信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就有“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就是诚实正直,言而有信。立身处世,修身养性,当以诚信为本。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说明二人已约好时间,陈太丘的友人“过中不至”,表明其爽约。当友人责骂陈太丘时,元方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直斥友人的不守信。学生懂得连七岁的小孩子都知道诚信的重要,可见我们更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讲到《<论语> 十二章》曾子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时,布置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古今中国人讲信守义的故事,有谈到商鞅立木建信公布了变法的法令,有讲到湖北“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接力送薪守诺20年而感动中国。从而拓展了课文的内容,也可以学习这些人品德修养的高尚。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到自己家里贫穷,连书都买不起,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讲到此处,可设问“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学生自会觉得这是“讲诚守信”,正是因为作者讲诚守信,才能“遍观群书”,成为饱学之士,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常言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诚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德,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可反悔。在我国传统职业道德思想中,诚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应该做到真实、诚实、守约。”[6]希望我们在学习之中秉承古人以诚为信的优良秀传统,以诚待人,以信做人。只有这样,才能融于社会,行走天下。
六、以勤为径,成就人生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7]“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国人民正是因为勤奋,从古至今屹立于东方,活跃在世界各地。中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勤奋代表,因为勤奋在各地得到了尊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对于个人,勤奋尤为重要,人的才能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漫长的艰难过程而得来,这个过程靠的就是勤奋。
《孙权劝学》中,吕蒙在孙权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而对吕蒙的学习情况写得不多,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去阅读课文,从“蒙乃始就学”句中找到端倪,从鲁肃对吕蒙的“议论”来发现吕蒙的惊人长进,通过阅读再现吕蒙在学习中的勤奋程度。
诸葛亮《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要让学生理解句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的意思,就会发现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地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
《送东阳马生序》的中心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从作者怎样扣住中心来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文章,从宋濂的求师之难和求学之苦中突出勤苦学习,最终学有所成。也能使学生感到宋濂虽不是天才,却能取得世人仰慕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从而联系自身进行反省: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
杜甫诗云:“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对于初中生来说,勤奋这一品质尤为重要,它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古人的教诲,古人的事迹,会在学习古文当中时刻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底蕴,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让她的文化底蕴显得更加厚重,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是古香古色的文明古韵,我们的先人用古奥的文字将其记载下来,用古朴的文章将其传承开去,用古雅的风范使文明的民族精神大放光芒。正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藉丰富,让我们中华民族雄踞地球五千多年,成为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民族。正如我为麻城思源学校校刊写的前言:“泱泱华夏,幅员辽阔;灿灿文化,源远流长。你从殷商走来,藏着甲骨的古朴;你从庙堂走来,带着钟鼎的神圣。‘关关雎鸠’,吟诵风雅的古韵;‘上下求索’,抒发骚人的情怀;秦砖汉瓦,昭示边塞的雄浑;魏风晋骨,彰显田园的恬适;唐诗宋词,吟哦国家的兴衰;明清小说,书写黎民的忧乐。歌不尽的中华文化,唱不完的炎黄精神。文以载道,道以育人。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如春风风人,如夏雨雨人,如秋气怡人,如冬阳暖人。道不尽的喜怒哀乐,书不竭的聚散欢悲。舍生取义,先忧后乐,是中华民族的正气;尝药负米,卧冰怀橘,是感天动地的孝心;悬梁刺股,映雪囊萤,是刻苦自励的楷模。观今能鉴古,博古才通今。半亩方塘,映照自然和人生;万卷诗书,洗涤思想与心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8]349我们不能让悲剧产生: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恪尽职守,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用民族的灵魂指引自己的行动。“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8]31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9]。教学中,我们切不可食古不化,墨守成规,应该在这些宝贵的财富中汲取精髓,丰盈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德行,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合格的德才兼备的传承者,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