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脉相承一路歌
——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述论

2021-01-16胡遵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军

胡遵远,姜 茜

(1.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安徽 金寨 237300;2.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安徽 金寨 237300)

2020年,是红一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立90周年。值此特殊年份,追忆90年前那段光荣而峥嵘的岁月,追寻革命先辈们那一串串闪光而厚重的足迹,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一次洗礼,对于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新时代的奋进力量,必将起到十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的辉煌战绩、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作些分析与探讨。

一、军史上的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

红一军,在我军历史上曾经有过二支。一支是在鄂豫皖地区诞生的主力红军队伍;另一支是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之后,红一军团缩编为两个师、六个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军团改称红一军,随右路军行动。军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当年10月19日,抵达陕西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3日,恢复了番号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新的红一军团。

本文主要讲的是鄂豫皖的红一军。它的前身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个师。1930年四五月间,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部署,这三个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

红一军是大别山区组建的第一支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之前的红十一军虽然都是按照统一的番号命名的,但是没有军部,并且分属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也是第一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红军队伍。红一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后来的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1930年11月,红一军与蔡申熙领导的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合后,在湖北麻城的福田河合编为红四军。

红四军,在我军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支。第一支红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红军队伍,于1928年4月建立,1930年6月编入红一军团,1932年底,番号撤销,一共存在4年半时间。这支红四军最初的队伍分别是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队伍,他们在井冈山会师后合编成红四军。第二支红四军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月底,人数达到3000余人,于是,他们便打起“红四军”的旗帜。到1930年7月,这支红四军与鄂西的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第三支红四军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它是1931年1月中旬由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而成的。当年11月7日,红四军又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共同组建成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战略转移,西去川陕。1935年3月开始进行长征[1]。

二、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辉煌战绩与历史贡献

(一)打了很多大仗、胜仗、恶仗、险仗,歼灭了数以万计的敌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1.红一军在炮火硝烟中诞生、在枪林弹雨中成长。1930年4月,红一军刚刚组建、第一师刚刚改编之后,副军长兼师长徐向前就率部袭占了京汉线杨家寨车站、歼敌二十军2个连;在杨平口地区伏击了敌二十军独立旅第一团和敌第二混成旅第四团,此战历时半日,毙伤俘敌千余人,取得了第一师改编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在花园口袭击了守敌钱大钧教导三师第五团,此战历经3个小时,全歼花园守敌1400余人,是较早的一次“以小的代价取得重大胜利”的模范战例;在四姑墩附近,与红二师、红三师一起,将以戴鸣福为临时前敌总指挥的3个团歼灭1个团、“吓退”2个团;在小河溪附近,将敌十四旅的1个团全部歼灭、2个团不战而逃[2]78-79。

红一军的第二师、第三师完成改编任务后,同样迅速地投入战斗,接连收复了金寨地区流波、麻埠,六安地区独山、两河口等地,随后又第三次攻下了霍山县城(在此之前,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曾经2次攻下霍山县城),歼敌地方武装1000余人,毙、俘敌第五旅700余人,获得了改编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紧接着与英山县游击队会合,一同在金家铺攻打了唐生智部韩杰旅,此战全歼该旅1000余人,获得了第二师、第三师东征皖西的又一次重大胜利[3]93-94。第二师、第三师在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和漆德玮、周维炯两位师长的领导下,征战皖西、战果也很辉煌,先后解放了2座县城、歼敌3000余人[2]77。

1930年6月至8月,红一军在完成整编任务后的前3个月,就先后攻占了霍山、英山、罗田、云梦、花园等镇,歼敌7000余人[2]79。自此之后,红一军几乎是一路凯歌、连战连捷。1930年底,红一军返回大别山,收复金家寨,攻克了张公山、锦鸡岭,全歼守敌四十六师1个营和反动民团共1000余人。特别是紧随其后的东、西香火山岭战斗,不仅毙俘敌军3000多人,而且成为红一军作战形式“由过去的以游击战为主转为以运动战为主”的重要标志[3]99-100。随后,红一军又在四顾墩地区全歼了敌第三十师的1个旅,从而使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计划全部破灭[2]99-102。

2.红四军在鄂豫皖边区上演了连台好戏、立下了赫赫战功。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和蔡申熙领导的红十五军在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师、在麻城的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之后,更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他们主动发起进攻的磨角楼之战是红四军第一次有计划地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取得的较大胜利;“新集挖地道攻城”是红军首次采取的“坑道作业方式”;李家寨车站“三战三捷”,双桥镇战斗活捉敌师长,毙敌近1000人、俘敌5000余人[2]109-110。此战既是红四军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计划后、实施进攻作战所取得的第一次空前大捷。

3.红四方面军连续发动了黄安、商(城)潢 (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呈现出辉煌鼎盛的喜人局面。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旗擎起之后,他们连续发动了黄安、商(城)潢 (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其中,黄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组建后打赢的第一个大胜仗,共计歼敌15000余人,其中俘敌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以下近万人,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是红军第一次取得的攻下敌人由整师兵力设防之强固据点的重大胜利。商潢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商城县、潢川县与国民党军之间的一场反“围剿”战役,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商城守敌五十八师吓得弃城逃窜,红军不战而克商城,是红四方面军巩固和扩大鄂豫皖苏区的一场重大战役。苏家埠战役是红军在鄂豫皖苏区打赢的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是红四方面军围点打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好的一次空前大捷,被我国国防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多个世界级著名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共歼敌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枪支1.5万支、机枪250挺,山炮4门、电台5部,击落飞机1架,占领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全面展开即被彻底粉碎。5月23日,中华苏维埃政府来电祝贺红四方面军取得的苏家埠大捷,指出:“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兴奋”。此次战役创制了红四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潢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潢川、光山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性战役。6月12日开始,红军采取分割包围多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历时5天,歼敌正规部队8个团和反动民团一部,毙伤俘敌近万人,缴枪7000多支。潢光战役收复并进一步扩大了潢川、光山南部等根据地[2]135-139。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连续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的胜利,共歼敌6万余人,消灭了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其中成建制被歼灭的敌正规军近40个团,敌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宣告破产。随着四大战役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呈现出辉煌鼎盛的喜人局面。

(二)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人民军队的创立与发展、成长与壮大探索了成功之路和宝贵经验

1.红一军创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应势而为、顺势而生,抢抓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别山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有利时机,顺应了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吸取了三省党组织联合开展革命运动的有益经验,及时地创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红军队伍,使鄂豫皖边区的革命运动有了一支十分可靠的中坚力量。创立后,红一军在战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不断地扩编、改编、整编,队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本身就是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

2.红四军组建后,军队的自身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战斗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自身建设的主要表现是:人数迅速增加,装备显著改善,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军事和后勤建设得到重视。战斗素质明显提高的主要表现是:总结出了“反围剿”斗争的一些经验,作战的方式和规模有了显著变化,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总部根据队伍中新兵多、军事素质差的实际,除在各军、师、团、营办随营学校、教导队,对全体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在红军官兵中普遍开展军事技术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既让大家学到文化知识,又让大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大家不仅要会打仗、消灭敌人,而且要会筹钱、筹粮、解决军需问题,还要会做群众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以上这些,实际上都是加强红军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自身素质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这些措施虽然十分重要,但仅仅是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宝贵的经验就是让广大官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均是如此,他们的成长史、征战史,就是他们的发展史、创业史,他们用辛勤和汗水、用热血与生命,探索了一条建设军队、发展军队、壮强军队的成功之路。特别是战略战术方面,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付出了很多心血来研究、巨大代价来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飘浮战术(游击战)、坑道作业、分割包围多个歼灭敌人的宝贵经验,创造了东、西香火岭以少胜多,李家集车站“三战三捷”,黄安、苏家埠围城打援、围点打援等许多经典战例。

(三)直接参与了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建设与保卫,为两大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红一军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妹。追溯其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没有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就不会有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如果没有这三块革命根据地,当然也就不会有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这两者之间,笔者认为,红军队伍在前、革命根据地次之;没有武装起义、没有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开创革命根据地。同时,没有革命的武装力量,也无法捍卫革命的根据地。应该说,人民军队是开创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根据地的有生力量,是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可靠力量。正是因为有了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才有了鄂豫皖和川陕这两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历史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达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约20多万人。1930年6月,召开的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它是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134。川陕革命根据地盛时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当时,毛泽东把它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4]。

(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 俗话说,“自古英雄劫难多”,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在成长过程、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里面,既有来自凶恶敌人的无数次清剿、会剿、围剿,也有来自恶劣环境的痛苦折磨与生死考验,还有来自队伍内部错误路线的影响。据记载,仅1931年河南光山白雀园的“肃反”,就先后逮捕和杀害干部、战士2500多名,其中有著名的红军将领周维炯、许继慎、姜镜堂等[5];仅红四方面军的“三过雪山草地”就牺牲了几万名红军将士……特别是红军长征胜利后,红四方面军的第30军、第9军奉命改编为西路军,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西路军几乎是“全兵覆没”,20000多名红军将士血洒西域、魂断边陲[6]。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五)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将帅之才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生和死、血和火的考验中,从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中走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的主要诞生地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河南新县,就分别走出了61位、59位、40位开国将军,整个鄂豫皖地区一共走出了400多位开国将军,约占全国总数的26.5%;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鄂豫皖地区就有5个将军县(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另据统计,红四方面军一共走出了300多位开国将军,约占全国开国将军总数的20%。这些革命前辈,率部三过雪山草地、驰骋祖国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即使在革命成功之后,他们仍然是始终如一地保持光荣的红军传统,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积极努力、辛勤工作。

(六)为鄂豫皖人民、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伟大的精神 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在鄂豫皖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战斗过、工作过,留下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们中不仅有千千万万个铭刻着红色记忆的各类文物、遗址、遗迹,而且有蕴含着伟大而崇高精神的红色精神。在此,我们仅以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的主要诞生地、成长地、战斗地——安徽省金寨县来看:

1.在“人物”方面,这里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许多革命前辈都在个人回忆录中介绍,自己是读着蒋光慈的作品走上革命道路的。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期间,听到讲解员对蒋光慈的介绍后说,“我的父亲也是读着蒋光慈的作品走上革命道路的。” 这里走出了洪学智、徐立清等59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为中国革命奉献了十万英雄儿女。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等一代伟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2.在“事件”方面,早在1920年,金寨燕子河地区的燕溪小学就组建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就建立了皖西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红二十五军等10多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安徽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既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和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又是人民军队拉开解放战争序幕、实施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后方根据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国家又在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县城金家寨及麻埠、流波三大经济重镇和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为之离开了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3.在“遗存”方面,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72处、216个点,有全国仅存的两所赤色邮政局之一的赤城县赤色邮政局,有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的赤城县六区一乡列宁小学。这些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都是无数革命先辈在金寨从事革命活动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

4.在“精神”方面,金寨境内众多的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和丰厚的物质、非物质遗存身上,承载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即:“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①的大别山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大别山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传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奉献。

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经济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独特价值功能,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传承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动力作用。保护它们、开发利用它们,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既有政治价值,更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三、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优秀品质和现实意义

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血腥风雨的生死考验,磨砺了自己、战胜了敌人,谱写了一部部光辉灿烂的历史、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留下的这些红色资源,既蕴藏着许多优秀的高贵品质,又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对广大的革命后代、少年儿童、青年学生乃至于全国人民都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借鉴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归纳、挖掘传承,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更加灿烂的光芒。笔者认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是这样六种意识。

一是顺势而为的机遇意识。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观察形势、分析形势、判断形势。在机遇来临时,能够超前准备、科学研判,“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让机遇随水流”,因而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很多战役中,都能够取得“以小的代价取得重大的胜利”,能够做到围点打援、调动敌人,并将其置于运动中歼灭之。比如:东、西香火岭战役、花园战斗、黄安战役、苏家埠战役等很多著名的战役战斗,都是由红军队伍瞅准机会、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的,并且取得了很好战绩、很大发展。

二是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创新是多么重要。这三支主力红军的创新意识都很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兼一师师长徐向前以及红四军中被人称为“黄埔四杰”的曾中生、蔡申熙等,他们都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表率,他们善于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寻找结合点、契入点、突破点与结合点,特别是红四军第十师师长蔡申熙,可以说是一位能文能武、敢做敢当的英雄人物,“黄埔四杰”研究出来的新方法、新策略,全部由他负责组织试验、实施。

三是抱团取暖的团结意识。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人心齐,泰山移。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将士们的团结意识强、合作氛围浓。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基础上,鄂豫皖三省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才积极主动地开展跨省界的革命活动、建立联合党组织,组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红军队伍。红一军的成立就是大别山人民和大别山红军队伍强烈的团结意识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选择、这种决策是正确的,成果是丰硕的。

四是信念坚定的进取意识。从红一军的创立到红四军的成立,到红四方面军的建立,再到西去川陕,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冰霜,淌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很多时候都是处在生死关头,很多时候几乎是与死亡擦肩而过……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难题,广大红军将士的理想信念高于天;无论遇到多么强大、多么凶恶的敌人,广大红军官兵依然是岿然不动、视死如归;无论张国焘的反动势力多么大、多么凶,但是,当他离开红军队伍时,仅仅是他一个人, 没有任何人去跟随。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将士们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革命理想不变、革命斗志不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赞歌。

五是牺牲奉献的大局意识。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无数次考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前进的征程上,他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确保大局稳定、革命成功。比如,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得到中央关于要求配合红一军方面军进行长征的指示后,立即放弃用心血和生命铸造起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接应中央红军;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奉命为中央红军筹粮筹钱,他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千方百计地为红一方面军筹到一大批军需物资,受到了刘少奇同志的肯定和高度称赞。

六是不忘初心的使命意识。虽然,初心这个词汇是当今时代流行起来的新词,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起义到组建、从创业到发展、从突破一道道封锁线到接连取得一次次大规模的胜利,这是一个既漫长、又艰辛的伟大“长征”。在前进的道路上,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不忘根本,始终牢记入党誓词、始终朝着人民翻身解放、社会幸福美好的方向阔步前进、铿锵前行。

这六种意识既是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身上所具有、所体现的优秀品质,也是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始终向前、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这六种意识激励了广大官兵奋勇争先、永远前进,是这六种意识使其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威武之师。

笔者认为:回顾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的发展历史,总结这三支主力红军队伍的发展经验,我们就是要好好地学习与继承、传承与弘扬他们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进取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并努力让其融入血脉、沁入心扉、入脑入心,以利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坚定信念、鼓足信心、顽强拼搏、奋勇向前,向着小康社会、向着“两个百年目标”、向着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再出发、永前行。

此外,我们还应该特别珍惜、切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教化作用、传承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动力作用,积极开发它们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让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注释:

①“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是安徽省六安市委和金寨县委总结凝炼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

猜你喜欢

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十送红军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