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的培育路径

2021-01-16钱丽敏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贤

钱丽敏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安徽 绩溪 245300)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这就指明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新时代的新乡贤既有发展现代乡村产业的知识素养,又心系农村天地、热爱农民群众,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种子选手”,充分发挥其能量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新乡贤的出场及其概念阐释

乡贤,顾名思义,即乡村中有品德、有才能、受人尊敬的贤人。“贤”最初主要指德行,后来逐渐被引申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历史上,传统乡贤当中有的是告老还乡的政府官员,有的科举未中而没有出仕的读书人,还有的是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这些人在传统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和文明教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传统乡贤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下,“乡贤”一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则是以一种与“乡村振兴”相伴而生的全新面貌再次出现的。

(一)新乡贤的出场

迄今为止,媒体及报刊首次提出“新乡贤”这一概念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新乡贤倾情弘扬乡贤文化,青少年“知、颂、学”乡贤精神》一文,是《绍兴晚报》为专题研究浙江上虞乡贤研究会而作的一个报道。2013年,《光明日报》又相继刊发出一系列有关“新乡贤—新农村”的专题报道,这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新乡贤”一词进行主题词搜索,总共可以搜索到发文量达649篇,且以2017年为节点成逐年上升态势。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贤文化”“新乡贤”等带着浓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乡村德治的名词先后走进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十三五”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直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而强化自治制度、提高治理水平的载体即是包括新乡贤在内的各类乡村人才,因此,应充分重视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

从学界的关注到中央文件的规定、从国策的规划再到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呼唤,可以说,新乡贤正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从广袤大地上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二)新乡贤概念的阐释

关于“新乡贤”的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指出:“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新乡贤”[2]。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认为,“新乡贤既要有中国传统美德,同时,又应该具有新时代的精神。首先是爱家乡;同时,新乡贤也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明则认为,“新乡贤分布在各个行业里面,他们从各个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建设自己的家乡”[3]。

虽然学术界对新乡贤概念的界定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 “德高望重”这样的字眼上。在这里,对新乡贤的概念也做了一个界定,将“新乡贤”概括为那些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既有知识技能又有组织力、引领力的农村本地、返乡及外来的所有愿意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群体。如乡村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乡土文化专家、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人士、退休干部职工等。

二、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日渐加快,乡村社会开始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就是乡村治理主体趋向单一且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而新乡贤队伍的回归正是出于对这一现实困境的现实回应,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发挥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凝聚乡贤才智推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中,产业兴旺被排在了第一位,足以说明产业兴旺的重要性。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仍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新乡贤不仅拥有先进的知识、实用的技术和宽广的视野,且愿意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家乡的一些企业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可以凭借自身拥有的独到眼光和经济实力,发掘家乡的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有效配置资源,最终改善乡村的经济结构。退休返回原籍的机关干部,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朋友圈”,宣传家乡的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到本地,通过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使农村本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留在乡村的那些年轻人,则因为视野较为宽阔,懂得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以电商模式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由此可见,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带动者。

(二)传承乡土民风重塑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大部分乡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背景下,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应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改善。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说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4]时至今日,很多有识之士发现,在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冲突日渐加深的背景下,乡贤文化是一块不可多得的“传家宝”。新乡贤根植于农村,生活在乡民中间,不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熟悉农村社会的人文底蕴,能够利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带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引导阅读、艺术、礼仪等重回乡土,润物无声地将现代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活,从而促进文明乡风的营造。因此,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提倡者。

(三)整合乡域合力提升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当下很多乡村面临的共同治理困境就是“空心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不足全国人口的20%,增长到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5]。面对这种趋势,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缺少主体,也因缺乏内容而流于形式。重建乡村治理的秩序,需要以基层善治为目标,以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合一”为途径,打造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其中最重要的就要让人才扎根乡村,而新乡贤来源于乡村、根植于乡村,拥有较深厚的知识素养、法治思维和较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基层治理中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浙江一些地区的乡村通过重新发掘乡贤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有效缓解了城镇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冲突,例如,诸暨市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中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就是其一大特色。由之可见,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的协作者。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的培育路径

重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存在着历史依据和现实根据,以及客观需要和主观欲求。当前人们要做的就是在协同治理理念的指引下,找出培育新乡贤的路径,创造出能让新乡贤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保障、规范条件以及精神激励,进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农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权威认证和政策保障,规范新乡贤的身份权益

1.规范身份认定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群策群力。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等级来划分的乡贤认定方法,规定只要是对乡村振兴有用的人才,并且愿意投身到家乡建设事业当中来,就不论其身份地位、受教育背景、所从事职业、年资阅历等方面的差别,都应当被纳入到新乡贤的范畴当中来。当然,乡贤队伍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需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民支持下规范有序的进行。基于乡村良性发展的要求,应对新乡贤的认定标准进行全新的罗列,对新乡贤的组织程序进行全新的规范,给予其相应的参与身份,鼓励其参与到如农村基层竞选、服务群众等事务当中来。

2.提供政策支持

面对新乡贤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这一难题,国家应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新乡贤的发展。如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退休的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余热,参与到家乡发展和建设当中来,以解决当前乡村人士外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除此之外,应加大对新乡贤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方面,为新乡贤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住房和工资保障,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新乡贤工作的开展配备齐全的办公场所和设备,做好配套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外在规范和内在约束,保障新乡贤的工作运行

1.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的宗旨在于畅通民意、民情的表达通道,想方设法地拓宽包括新乡贤在内的普通民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使民众的合理诉求得以公开表达,出台更多符合本土实情的发展决议。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会中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而不是废弃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例如,可以主动聘任新乡贤担任乡村管理机构的顾问,可以聘请新乡贤挂职“村官”,或是直接选任其担任乡村管理机构的有关职务,参与到乡村社会的治理当中来[6]。当然,在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前提下,仍需强调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新乡贤的监督,从而实现乡村“共治”与“自治”的和谐局面。

2.探索政德学习教育与评价机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乡贤作为乡村德治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也必须要有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标尺。一方面,以创建学习型乡贤队伍为契机,开设教育培训班,把政德教育作为新乡贤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把政德建设纳入新乡贤考察、选拔、使用的全过程。不仅考察工作圈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而且要考察生活圈的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对于那些政德评价满意率低的,不能纳入到新乡贤的任用范围中来。

(三)重视精神激励和价值肯定,推动新乡贤的发展壮大

1.重视精神激励

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新乡贤在积累了一定了财富之后,追求的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那些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新乡贤,政府可以授予其乡镇经济发展顾问或者村名誉主任等称号;而对于那些符合一定条件的代表,政府可以邀请其列席镇党代会、人代会等,并积极引导其参与乡村干部的竞选[7]。针对那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明教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政府可以为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编入地方志,或专列乡贤文化长廊旌表其功德。

2.加强情感动员

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家族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仍然主要依靠地缘血缘来维系。因此,可通过加强情感动员作为激发新乡贤报效桑梓、服务家乡的热情。例如,绍兴市上虞区2001年成立乡贤研究会,自成立之初,就一直秉持着挖掘乡贤资源,为乡贤提供服务的精神加强情感动员。上虞乡贤研究会曾竭尽所能地为“稀土之父”徐光宪找到其自家祖坟,令其深受感动,并立誓为家乡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8]。这就是通过利用乡情乡愁作为纽带来激励新乡贤反哺家乡的一种有益做法。

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是支撑。新乡贤是难得的乡村人才,更承载着宝贵的传统村落文化和厚重的乡土历史。培育新乡贤队伍,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全新的人才活力。中国乡村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能否再造新乡贤队伍,是影响农村未来走向的决定力量之一,是彰显中国道路、中国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推动广大乡村成为绿水青山蓝天净土、产业兴旺和谐美丽新农村的现代化条件之一。

猜你喜欢

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我和乡贤有个约会”征文启事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乡贤精神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