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百年践行及历史经验

2021-01-16彭薛琴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初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彭薛琴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不断践行其初心使命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既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力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发展历程。梳理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图景,可以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是谁”“为了谁”的基本政治问题,可以从实践历程和发展教训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宝贵经验,可以系统把握守初心,担使命的历史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前进提供理论和现实启示。

一、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思想底色

系统认知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实质,要回答“从哪儿来”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生成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深厚的历史根基,其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石,无产阶级使命观为其提供了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应然地包含了这三部分内容。

1.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使命观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奠定了理论基石。首先,在确立初心使命的主体方面,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唯物史观中的核心问题便是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现实的个人”,抽象的、单纯生物的人及某一小部分的人都并非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正确所指是实实在在生活着、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其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便是为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体公民,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价值主体。其次,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缘由方面,马克思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去实现的,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所以,中国在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始终将人民置于首要地位。最后,在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价值遵循方面,马克思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人民主体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而真正意义上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遇,都能在物质、精神等各个层面得到发展,并非资本主义制度下某个阶级或少数群体少数人的发展,也绝非牺牲部分群体的利益来成全另一群体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提出是为更接近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而人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提供价值遵循。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显露着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继承和丰富,也将其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了详尽阐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供了价值导向。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极大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根本缘由。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现实路径便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可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这与无产阶级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无产阶级的产生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其发展昭示着时代的浮沉更迭与历史的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有效领导下,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由自在向自为、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无产阶级内部,还是对世界社会历史发展全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无产阶级政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所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从根本上来说,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和宗旨,即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最终解放全人类。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使命观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供了价值导向。

2.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渊源。早在商周时期,《尚书·盘庚》中便有了“施实德于民”“重我民”等观点,以及被后世熟知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至理名句,都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君主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这可以看作是初心使命在我国古代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不约而同地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出场直接提供了理论来源。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农民起义中深刻认知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其执政期间,一直坚持奉行《贞观政要》中“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治国原则,开创了盛唐气象,标志着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的逐步成熟,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作出了历史鉴戒。明清时期,有学者开始从国家与君主关系、君臣关系及军民关系角度出发去阐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并非主仆或父子,二者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只是分工有所差异,并主张对君权加以限制,从“法”的角度去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其民本思想中“平等、人民主体”等观点已然萌芽,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达到了巅峰,这为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作为党的基本任务提供了历史遵循。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日臻完善,人民群众被视为安国兴邦的基础,人民主体地位早已有所界定。经过不断地发展,中国共产党超越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局限,将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明和中国发展实践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初心使命论便得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的主题,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之中[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出场于“救国”时期,锻造于“兴国”时期,发展于“富国”时期,升华于“强国”时期。回望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践行历程,才能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出场于“救国”时期

自1848年以来,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统治的压迫,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与政治危机。为挽救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无数能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但各种制度与经验的尝试验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映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应运而生。毛泽东以解决中国近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是要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5]395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最初表达。同时,在救国过程中,毛泽东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939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对中国共产党人为群众服务的观点作出了系统阐述。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将人民问题提高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原则的高度。此外,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释,其集中指向和价值旨归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救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巨大飞跃,同时,将人民向度体现在了整个过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发源地。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锻造于“兴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阶段,并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开展了实践的探索。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和谋生问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道路的初探。其次,在三大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施行了系列政策措施,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促使中国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使中国顺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发展的全局性与战略性实践。最后,在中国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5]329由此,中共产党人开启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此过程中,虽历经艰辛与曲折,并出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但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此阶段中国在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不可否认的,且这一阶段的艰难发展也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借鉴,并为后期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兴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发展于“富国”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以及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重心也向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转移。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如何看待改革成败,“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可见,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其次,邓小平将人民对现代化生活的期望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小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涵盖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这也成为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一个历史主题。再次,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对实现国家统一的路径进行了大胆尝试,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维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拉开了序幕。最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三步走”战略,勾勒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奋斗方向。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党和人民也面临着是否继续以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路的困境。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持续稳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改革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实现了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江泽民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进行的理论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注入新的活力。

步入新世纪,全球化纵深发展,在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态势变化之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守与发展,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此外,胡锦涛在提出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4等系列论述的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7]564,即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建设者,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不仅只要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还有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窘境,发展步入了国富民强的新阶段。中国从“兴国”到“富国”的飞跃,也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历史验证了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才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才使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持续巩固,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靠近更高层次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升华于“强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始终具有一致性的。基于此,在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情景之下,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出发,实现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结构性改革,确保中国经济在速度和质量上平稳提升;倡导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治理效率,改进治理效果,最终达到“善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生活需要,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监督,着力消除“四大危险”;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包容互鉴、兼收并蓄的价值观为世界的治理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8]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强,各种风险挑战增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负国家,不负人民。

三、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经验启示

系统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百年践行的历史经验,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提供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发展建设中的优势和信心所在。审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导向、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勇于自我革命中践行初心使命的。

1.在坚定理想信念中践行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9]79,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政治灵魂与精神支柱,其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命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背后折射出的经验教训便是绝不能放弃理想信念,绝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出现动摇。而关于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9]82,思想理论的坚定,则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背离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否则便会在道路上出现偏差。此外,“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9]81,可见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在充分“吃透”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把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全国人民智慧与勇气,抵御个人主义、分散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为践行初心与使命提供思想前提与支撑。

2.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践行初心使命

依靠谁,为了谁,是一个政党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只有在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导向之后,才有了前进的具体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成立以来便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工作准绳。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进行三大改造等,为中国成功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与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而奋斗;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但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奠定了经验遵循;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上下,大刀阔斧,为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和中国人民步入小康社会而奋斗;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满足人民深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遵循,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工作首位,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成为了百年大党,铸就了中国发展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八字短句,展现了一国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与责任担当的真切表达。不忘初心,就是要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3.在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导向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10]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完成使命、实现梦想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国际关系与发展态势风云际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首先,作为中国人民,应自觉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连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进而努力。其次,要不断炼就过硬本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进而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进程。再次,要有伟大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后,必须不断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伟大梦想所作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最终都要得到贯彻落实,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打下根基。

4.在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践行初心使命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11]。社会主义是中国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逐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救国、兴国、富国走向强国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赢得无数个伟大胜利的理论保证。当下在中国共产党员内部的理论学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习方法陈旧,缺乏高效性和吸引力;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和主动性;学习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等,没有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需要在将理论弄通做实的基础之上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具体实践中发挥效用,进而将理论武装的显著成效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实绩。

5.在勇于自我革命中践行初心使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不同的发展境遇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敢于正视问题,还善于刀刃内向,从内部建设出发,审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锻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使之与时俱进,从而不断超越并发展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2]可见,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将自我革命的精神一以贯之。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清单”进行了一一列举,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刮骨疗毒的勇气与决心,发挥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和巨大优势,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才能更好守初心、担使命。

四、结语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3]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启迪当下,进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变的是国际形势和时代诉求,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初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永远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