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城市思想的现实意蕴

2021-01-16李楚楚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城乡

林 木 李楚楚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揭示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同时,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对立尖锐及城市问题频发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只有消灭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城市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

一、马克思城市思想的基本内涵

首先,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认为城市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陆续集中和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而出现的,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原始社会时期,城市尚未出现。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城市诞生。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广泛从事农业生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富足起来,这为社会分工创造前提条件。这一时期,部分城市通过工场手工业和商业逐渐繁荣起来,使得城乡之间开始分离,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这是农业和工商业分离的结果,但乡村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随着生产要素的集中、生产与贸易的结合和工业人口的增长,机器化大生产得以最终确立,近代城市由此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离不开广阔的世界市场,同时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因此,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开始向城市集聚,使城市成为生产场所。这一时期,新的近代工业城市逐渐取代旧的自然成长城市,使得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对立由此形成,即城市战胜乡村,城市统治和剥削乡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的分离和对立不能完全消除,只有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使得城乡之间的优点得以保留,城乡之间的偏颇得以避免,将工农业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这一时期,私有制被消灭,剥削也被消灭。

其次,城市的功能。一是军事功能。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时期,各部落或联盟为了保护剩余产品以及维护自身安全,会用城墙包围城市,从而发挥军事防御的作用。这一时期,城市军事功能突出。二是政治功能。马克思认为,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开始产生对于赋税、行政和警察的需要,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管理工作,公共机构随之产生,这些机构多坐落于城市,从而发挥政治统治的作用。三是经济功能。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前,城市经济功能并不突出。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均处于从属地位,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化大工业迅猛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牢固地确立,出现了所谓的生产中心和工业中心城市,其发挥着集聚扩散的作用。所谓生产的集聚和商品的扩散,就是城市的生产资料来源于不同地方,生产商品销售到不同地方,贸易中心城市出现,使得经济极大发展。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商业金融资本开始聚集于城市,出现了所谓的金融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城市等[1]。这一时期,世界性的中心城市产生,城市已不再局限于区域或国家的中心[2]。四是文化功能。马克思认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常常把文化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从而发挥垄断思想的作用。这一时期,城市文化功能即在于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不仅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而且打破了封建宗法关系,象征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最后,城市问题的根源。一是剖析城乡差距扩大,城市人口拥挤问题。马克思认为,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之后,由于机器化大工业在城市迅猛发展,使得生产要素高度集中,在此基础上,城市开始形成并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即城乡差距扩大,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引发人口拥挤问题。二是剖析失业人员剧增,城市犯罪普遍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失业人员剧增的根源。涌入城市的大量劳动力,不仅满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而且形成庞大失业大军。具体来说,一方面,城市聚集大量人口,因为工业设施完善,就业机会众多;另一方面,城市失业人员剧增,因为工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工人岗位需求减少。这是资本运动本身的一个矛盾,即工人数量的自然增长既不能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同时又超过资本积累的需要[3]。失业人员数量剧增造成工人阶级生活状况下降,大量乞丐、地痞和流氓出现,致使城市犯罪率明显上升[4],城市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赤贫现象能够加速产生赤贫现象,犯罪行为也会随着赤贫现象的增长而增长。三是剖析城市住宅短缺,环境污染问题。马克思认为,两方面原因造成住宅短缺现象。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机器化大生产使得乡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造房子的速度不能满足工人涌入的需要[5],从而引发城市人口与住宅数量之间不匹配,即绝对缺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建筑格局不能满足新的产业要求。为此,城市建立大量商店、货站或公共建筑物,把市区土地价值人为地抬高;同时,拆除大量住宅,使其被迫迁往郊区。城市住宅越来越少,商业建筑越来越多,这势必造成价格的上涨,超出工人阶级承受范围,即相对缺乏。马克思认为,住宅短缺现象涉及到分配和重新分配的问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住宅问题。此外,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然资源充足才能够满足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各地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被大力开发和使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城市掩埋或焚烧垃圾的方式,使土壤和空气质量逐步下降,而随意排放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加之建筑物增多,绿色植物覆盖率降低,使城市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二、马克思城市思想的鲜明特征

首先,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具有科学性。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运用生产力观点深刻地剖析出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改变决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从最初没有城市到乡村主导城市,再到城市主导乡村,最后实现城乡融合,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其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具有辩证性。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城市发展,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城市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深刻批判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城市人口拥挤及环境污染严重。

最后,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具有革命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的城市,使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即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起来,巩固工农政治联盟,通过相互扶持和相互促进,共同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马克思城市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生产力发展采取盲目冒进或落后于生产力发展从而停滞不前,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破坏城市正常发展进程。同时,城市发展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律,必须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本依据和刚性约束,使人口规模同城市用地,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其次,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城市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坚持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在城镇化过程中既重视量变,也重视质升,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城市主导产业,并加强大、中、小城市同小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纵向分工协作,确保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再次,完善城市保障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支撑就业,积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能力,解决结构性矛盾,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拓宽劳动者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住房问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土地政策,增加住房用地。同时,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最后,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必须秉承绿色低碳理念,把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回收处理垃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将自然风光融入城市建设,真正践行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