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交汇视角下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交汇教育者思政

夏 筵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标识符号。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而言,文化是血脉,是所有身在这个国家或者社会之中的人的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传承至今,靠得不是血缘的延续,而是文化的认同。进入新千年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也一再强调。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领域义不容辞,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自觉自发地肩负起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其中思政教育者作为文化阵地的特殊守护者,其更应当在这个文化交汇,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的时代勇敢地承担起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不得不承认,在文化交汇的漩涡之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正处于意识形态趋于完善的大学生群体。文化交汇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虽然从整体角度而言,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其中也有不少价值扭曲和传统道德沦丧的情况出现,且这种情况还正在呈现蔓延的趋势。作为思政教育者而言,应当积极正视文化交汇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所带来的影响,正视自身在文化交汇漩涡中的使命和重任,牢牢坚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阵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为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交汇的洪流中坚守住心中的核心理念,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文化交汇的概念界定

所谓文化交汇,即指不同的文化汇集到一起并相互交流的过程。文化交汇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是一个漫长的,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学习、整合的过程。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存在交流的可能性决定了文化交汇的发生。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宽,文化交流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不同的文化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吸引力,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一定的好奇,也会尝试着去接受另一种文化,而在好奇心作用下逐渐发生的尝试慢慢就会变成接纳,进而形成两种文化的融合体。文化交汇通常不是平等的,这往往取决于不同文明的历史、物质基础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百余年前物质文明的落后,导致了其在与外来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1]。如今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在文化交汇之中找回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但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需要当代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这场文化交汇的盛宴中谨慎以待。

二、文化交汇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展文化视野,促进思政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活动成果,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交流与融合,故步自封对于文化发展而言并非一件有利的事情。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之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学生,其文化视野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拓展,可以从更多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形式、方式等。

不同文化之间,不论是本源文化还是异源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参照性,都可以为彼此之间提供创新、进步、发展的契机,对于教育同样也是如此。多元文化的存在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契机,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在接受不同文化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向着更高台阶迈进以及更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历史性机遇。

2.提高教育者的紧迫感,促进其适应性发展

教育者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是否具备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能力,对于教育事业整体而言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多元文化的存在使教育者在拓展了文化视野的同时,也感到了紧迫感。在压力的作用下,教育者会自觉自发地去提高自我,去寻找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和发展的道路。这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便是适应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全球化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的剧烈碰撞与交流,再到融合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与其被动着被改变,还不如主动地去适应。思政教育者作为文化的守护者之一,其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为自身的文化在文化交汇的洪流中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当面对多元文化时,思政教育会更加主动地培养自身的超前适应能力,从而可以在坚守本土文化阵线的前提之下,更好地引导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可取之处。

(二)消极影响

1.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的冲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同样也是如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大学生这一思想、价值、心理等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群体正呈现着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虽然从整体上而言,当代大学生还是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但在文化交汇逐渐加深的过程中,也看到很多不容乐观的情形出现,如理想信念模糊、道德素养下降、心理问题凸显、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这些情形的出现多是因为异源文化的输入,导致原本应当占据大学生思想制高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许多异源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不论是在历史渊源还是在社会制度方面。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这些差异,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过程的迷茫[2]。另外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在文化阵线上意图用其文化来主导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抢夺大学生这一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思想制高点。

2.将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凸显出来

相对于社会文化氛围的变革而言,当前的思政教育内容明显呈现滞后性。多元化的交融必然会促进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变化,而当代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许多教育内容对于思想日新月异的大学生而言,缺乏说服力和时代感,慢慢地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与思政教育内容渐行渐远,从而使思政教育渐渐脱离了正确的,可控的轨道。

三、文化交汇对当代思政教育的影响原因

(一)客观的存在与主观的失守

文化的交汇从文化存在的意义角度而言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客观现象,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交汇、融合的过程。从历史的进程角度而言,不同文化的交汇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国家、民族、社会都应当接受并积极应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在尊重并承认这一事实的前提下思索自身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这一角度而言,当代的文化交汇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存在,对此,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当给予承认和尊重。

从主观的角度而言,之所以当代的文化交汇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阵线的失守,导致大学生在文化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真空。许多大学生找不到或者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文化交汇,因此,当相对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到我国之后,便形成了文化输入而不是文化交流。本就处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如此强势的异源文化时,难免会表现得手足无措,继而选择合盘接受,而不是有选择性地接纳与吸收。

(二)有意为之与认知滞后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其既可以认为是一种工具,一种团结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武器,一种驱逐其他国家或社会主流文化的武器。我国对于文化的多重性的认知尚显不足,并没有在文化交汇的洪流中认识到异源文化对于我国主流文化地位的觊觎之心[3]。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其思想意识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许多视我国为主要对手的国家便将大学生群体定为文化战略的实施对象,意图占领我国未来社会主流思想的制高点。在文化战略方面,我国的认知尚显滞后,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的有意为之及其文化的强势,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干扰,出现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违背的思想价值理念。

(三)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

文化的交汇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发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文化交汇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不作为。恰恰相反,教育者在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既肩负着主导文化交汇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本土文化守护的使命。文化的交汇不等同于文化的输入,更不等同于文化侵略,而是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以本土文化阵线的牢固为前提,以促进本土文化适应性发展为目的的过程。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许多教育者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交汇过程中的全部使命与重任,并没有意识到坚守本土文化阵线的重要意义,而只是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开展思政教育。这样的方式很难从深层次影响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很难与文化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作用力相抗衡。

四、对于文化交汇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筑起文化城墙,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发展方面之所以会出现偏差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文化自信的不坚定。这就使大学生在文化交汇的洪流中很难把握住自我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政教育者而言,应当首先积极认清文化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唤醒大学生心中的文化自强意识,恢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其可以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可以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和判断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在日常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可以逐渐在内心深处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进而唤醒心中埋藏许久的文化自豪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上升为信仰教育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过于偏重于工具性,不仅在影响深度方面难以达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同时也无法像文化一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许多教育者仍然停留在认知、记忆等层次上,并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升为信仰教育,这样便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理解与践行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也正是由于其价值体系的核心地带处于真空状态,才会使文化交汇过程中的一些外来价值理念趁机占领了核心位置[4]。

(三)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时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明显存在着滞后性,既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的脚步,也跟不上文化交汇给予大学生思想意识所带来的变化的速度。由于难以切中大学生思想意识变化的关键部位,所以使当前的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缺乏引导作用,学生难以从内心最深处去接受教师所给予的思想教育,仍然会按照其自身在文化交汇过程中感受并感悟到的内容去改变。显然这种变化是不定向的,是不可控的,也是每一个思政教育者不希望看到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政教育一定要保持思政教育的实时性,要让思政教育的脚步跟上社会主流思想及价值理念的变化脚步,让思政教育始终对学生的内心变化保持牵制力,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下。对此教育者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实时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教师可以随时以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为话题来开展思政教育,将课程内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实时化处理,针对学生的看法和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与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见解。

通过这样更具实时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教育者可以将思政教育做得更细,可以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变化变得更加可控。由于教师所选取的教育素材都是最新发生于现实社会之中的,学生的思想认知更具实践性,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不仅更具备可控性和可见性,同时也可以与社会发展的脚步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契合。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将符合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注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并通过这种更具实践性的教育方式,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上升为学生的人生信仰。

五、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意识形态会对未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之下,大学生这一极为特殊的群体成为诸多意识形态争夺的思想制高点。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而言,文化交汇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应当在牢牢筑起中华传统文化城墙的同时,做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授工作,在恢复学生文化自信和唤醒学生文化自强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自觉自发地将其上升为人生信仰,引导其正确的意识形态,从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民族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最终培养其成为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交汇教育者思政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