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

2021-01-16尤佳锋刘群红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尤佳锋 刘群红

(安徽理工大学 医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人才培养都提出了不同需求,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为学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直接引导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核心思想中,最突出的思想理念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方向是相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摆脱过于书本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效

1.政治统一性

在我国社会发展所践行的重大战略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全新的理论体系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结果,对于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区别于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发展更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思想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是与时俱进地结合社会发展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综合应用性学科教育。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人才培养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

2.培养实践性

在社会发展实践建设中可以清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具有现实应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所提出的理念都是服务于中国发展,解决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同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较强的实践性。将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应用于思政教育中,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设定相应主题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切实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1]。

3.理论导向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功能导向性。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理念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政教育理念为人才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导向性。

4.理念发展的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都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随着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对于理论发展要求与综合素质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也有区别,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中国的实践发展道路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实践所形成的重要理论结果,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是不断创新的[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也都强调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变化而做出改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所采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也要不断创新,从教学内容上更贴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仰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多元文化快速融合发展,互联网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建设群体,在多元化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做出正确引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任务。区别于其他学龄阶段的教育,大学校园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开放性的,高校学习期间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完成个人素质发展。但因校园环境过于开放,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社会,而社会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负面影响,使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拜明星或者网红,甚至认为科学家不如流量鲜肉更有价值。据国内某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该校45.7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44.35%的学生表示更看重个人利益;68.44%的学生不相信信仰的力量。学生理想信念的缺乏很容易使学生在个人发展中出现思想动荡,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坚定理念的培养。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崇尚西方文化而贬低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保守的[3],这不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这种思想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在个人发展中也没有正确的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引导,也很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

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到教育工作中,高校对该理念应用的趋势是限制思政教育发展的一方面因素。思政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教学体系的完善,加强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通过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指导意义的理念,但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深奥,教师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应切实做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中,通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首先,在课程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内容,将其当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其次,重视马克思发展史的解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阶段变化进行剖析,结合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将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当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课程内容的丰富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研究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引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仅仅是对学生的理论讲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理解理论内涵[4]。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对学生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灌输,缺少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不理解,也限制了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这不利于促进学生深入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3.思政教育方式单一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占比增大,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既提高了高校教育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利用移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更好地利用空闲时间完成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构建。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会对学生造成网络信息冲击。互联网中充斥着各样的负面信息,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错误观点。当学生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时,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从而影响个人的正确价值观建立。与此同时,在思政教育课堂中,部分教师不能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应用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对于教师的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培训与交流学习活动,及时了解理论思想变化,使自身理论知识储备处于持续更新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部分学生是对思政教育有错误认知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并没有意义,自然在思政学习中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教师要传授正确的思政学习理念,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端正,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

为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思想引导,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转变,深入了解学生,及时把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思政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不仅是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社会案例引入教学中,以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2.提升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

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塑造学生积极完整的人格。在践行高等教育中,学校与教师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地位的凸显较为薄弱,很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的地位。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课程来说,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课都是大班授课形式,若仍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教师忽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因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立,使学生可以与教师建立更多的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完善学生的个人素质[6]。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时事热点问题讨论,真正地将所学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要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好地践行,回归到现实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注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将人类社会的关系回归到人的世界,增强人的主体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发展来说,并非是短期性的教育目标,而是对学生长期性的素质培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想建设,从而更好地创造历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点和历史性的生成,可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沙龙活动,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碰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化成一种思想的力量,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人的不断生成与全面性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结语

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不同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较强的实践性,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做出更为正确的指导,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性。在新时期,人才培养中不但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认知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与思想变化对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做出适宜的调整,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进一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