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英国殖民时期印度重建的论述
2021-01-16牛学利钟媛媛
牛学利 钟媛媛
(外交学院 a.外交学系;b.基础部,北京 100037)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全球化现象愈发明显,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而对英国殖民印度的论述,尤其是关于印度重建部分,为印度人民成功摆脱殖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印度重建的条件
任何事情的作用都是双向的,英国殖民印度带来的结果也应该辩证看待。英国先进的工业文明进驻印度之后,对印度现存的亚洲式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成为英国以印度为支点,企图对抗整个亚洲传统社会的杠杆。但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段,的确展现出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创造力,具有亚洲传统农业文明无法匹敌的优势。英国工业文明在印度生根发芽,刺激了印度变革,为印度走向工业化道路奠定基础,也为英国自身的资本主义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氛围。所以,英国殖民印度带来的双重效果,成为印度自身重建的前提和条件。
1.殖民下的废墟
英国殖民印度,目的是为了延长自身的专制统治,因此,至于印度社会在被入侵之后的现实状况,不在英国资产阶级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英国贵族天生的傲气促使其必须赢得对印度的殖民战争,英国财阀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主义原料和销售市场而只想对印度进行疯狂掠夺,更严重的是,英国想把印度变成自身的附属,甚至一个为英国发展而提供动力的工具。所以,英国殖民印度带来的战争、饥荒等灾难都只是影响印度的表面,而对其社会结构的改造,才真正触及印度的根本。不过,动摇印度的社会根基并不代表英国一定会对其进行改造和重建,这源自于英国视印度之工具性目的,因此,印度人民从传统的印度社会中走到了一个“真空”地带,无法与之前自己熟悉的世界取得联系,也无法亲手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
损害印度制造业。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等入侵印度,并没有改变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仍然保留着无数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与手织机,只是在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对印度上层进行控制。根基不稳导致政权不牢的教训被英国吸收,“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1]146-147通过马克思的论述可知,英国为满足自身工业革命的需求,先是缩减印度棉织品在欧洲甚至是国际市场的占有和销售份额,然后直接将印度本国变成自己棉织品的商品倾销市场,在印度文明无法与先进的工业文明相抗衡的情况下,印度制造业被破坏就不足为奇了。
破坏种姓与村社制度。印度的手织机和手纺车被英国破坏并不是英国殖民印度最严重的后果,当英国用自身先进的蒸汽和科学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纽带破坏掉的时候,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印度村社的存在基础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延续的关键在于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而实现的自给自足,虽然各村落都像是模样相同而互不联系的原子一样存在于印度社会,但这一直延续的习惯却早已被印度现实接纳。英国殖民印度后,已将这些“原子”进行了破坏,甚至将其完全毁灭,这是英国为了税收而进行改动的直接后果,但其根本原因却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讲,“英国的干涉则把纺工安置在郎卡郡,把织工安置在孟加拉,或是把印度纺工和印度织工一齐消灭,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破坏了他的经济基础。”[1]148英国人通过破坏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纽带的方式对印度进行的破坏,不同于之前任何侵略者对印度的殖民,也不同于英国对印度殖民的其他手段,因为英国的这项措施已经动摇了印度的根本,让印度大伤元气。不过应该注意,英国对印度进行根本性改变,不是根据印度所需,而是针对自身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的“量体裁衣”式的殖民。目的上的利己直接决定了行为上的自私,英国或是通过苛捐杂税和暴政对印度民众进行巧取豪夺,或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印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向发展,或是将印度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分离,改变劳动者的劳动地点,或是对印度纺工和织工及其他人员进行大肆消灭,削减村社人数,或是通过自由贸易促进商品流通等。这些措施,目的都是将农业和手工业的内在联系进行彻底瓦解,对农村村社制度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釜底抽薪,于是,农村村社便归于消灭,而与农村村社相伴相生的种姓制度,也因为劳动者的地域分流和不同种姓的人可以从事相同的工作而受到削弱。
2.废墟上的重建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印度的改革。对于延续传统亚洲方式的印度来说,英国的西方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手段,开启了印度漫长的重建历程。
促进农业的发展。英国入侵印度,逐渐接管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的权利,尤其是将财政和军事部门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英国却在众多事项中忽略了原本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公共工程管理部门。根据马克思对印度社会状况的描述,印度农业所凭借的大规模条件即公共水利工程是由政府管理的,当英国控制了印度政权,却忽视了公共工程部门后,印度农业发展便失去了保障。不过,农业是印度人民重要的生活保障之一,也是稳固政权的必要手段,更关键的是,在印的英国人发现,印度发达的农业对其来说大有裨益,最起码可以更方便地生产出棉花等工业原料。于是,为了发展印度农业,英国掌权者开始建立和修缮水利设施和交通工具。毋庸置疑,水利设施的修建肯定会直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内地交通工具的修建和完善也会加快农产品的流通,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加快铁路的修建。印度之前分散存在的村社,由于交通设施以及其他交换生产品的工具极度缺乏,导致各个村社的生产力低下,即便物产丰富,也会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匮乏而无法脱贫。因此,加快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无论是对印度还是对英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运用蒸汽推动铁路,可在需要取土而建的地方顺便挖掘水库,给铁路沿线的农作物供水,从而解决困扰农业发展的水利设施问题,也可以避免因为饥荒而给英国当局带来的暴乱。同时,“铁路可以缩减军事机构的人员和开支”“会使相互交际和交换的新要求得到满足”“铁路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印度的种姓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方式”[1]250。可见,英国的资产阶级同意对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是为了促进印度的农业发展和实现印度工业现代化,而完全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比如,铁路的修建可以削减工厂所需棉花等原材料的成本等。但英国殖民印度的任何方式所带来的效果都是双重的,铁路的修建,需要将与其相关的各种配套生产过程建设完整,甚至需要在与铁路无关的多个工业部门里运用机器,此时便无法阻止印度自身去制造机器以完成铁路网的建设。所以,铁路可以算得上是印度工业现代化的先驱。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对英国修建铁路,完全是立足于自身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但铁路一旦修建,便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生活状态,降低军费开支,改变分工方式,加速种姓制度的瓦解,带动印度机器大生产,促进印度工业文明的进步!铁路修建就像是一支强心剂,刺激了早已麻痹的印度产业神经,激发了整个印度机体的活力。
二、印度重建的方式
1.社会革命拯救民族
马克思说:“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归人民所有。但是,为这两个任务创造物质前提则是英国资产阶级一定要做的事情。”[1]250而且“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1]250-251,“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252。
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虽然英国为印度发生深刻社会变革提供现实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但英国没有也不可能使印度重建或获得新生,因为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享有的种种特权才是根本上阻碍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所以,印度人民想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需获得民族独立。而实现民族独立的条件,就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被推翻或社会主义在英国取得胜利以及保证印度人民强大到能够摆脱英国的殖民枷锁,而马克思认为二者可以同时进行。对印度来说,重建必备的条件,需要摆脱有产阶级的控制,需要帮助无产阶级在一国内部夺得政权,需要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在世界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2]。因此,印度重建要做的工作,从来都不是改变私有制,而是彻底消灭私有制,不是粉饰和掩盖阶级矛盾,而是直接消灭阶级,不是恢复和改善现存社会,而应是建立新的世界。所以,马克思对印度人民起义给予高度支持,他说:“起义者大概不会进行什么长时间的抵抗就要投降,然而,既是这样,这也仅仅是一场必然要发生的最可怕的悲剧的序幕而已”[3]。面对残害本国人民的外国侵略者,捍卫本国领土是印度的权力,将英国殖民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公布于世,彰显印度人民所拥有的国际正义,对印度来说也是理所当然。印度人民在压迫下的反抗,将会是英国在亚洲的掣肘,会成为套在英国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将不断消耗英国本国的人力、财力,更会将印度推向共产主义大军,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相联合的同盟军。
2.统筹兼顾驱赶殖民
为实现印度重建,马克思列举了从政治到经济再到观念的具体措施。政治上,结束四分五裂、实现政治统一,是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希望印度可以在政治上恢复自由,实现比大莫卧儿王朝时期更加坚固和领土面积更加宽广的目标。军事上,建立一支属于印度人民自己的、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军队是必需条件。之前英国采取“以印制印”的策略,利用印度的金钱豢养印度军队以打压印度人民,现在需要对军队人士进行思想洗礼,将这支印度大军从英国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保护印度人民免受殖民之苦并勇于反抗的印度人民自己的军队。社会上,发展报刊媒体、解放人民思想是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在报刊媒体中同时引入印度人和欧洲人尤其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将是促进印度解放思想和实现思想现代化的有力措施。人才培养上,新阶层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形成也是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力军。那些在英国侵略铁蹄肆虐下勉强在加尔各答接受教育的印度土著居民,是接受英国及欧洲科学知识较早、较为直接的新生代主力,将在饱受被殖民的苦楚之后迅速掌握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成为印度解放的人才支持。经济上,土地上的过渡措施,即柴明达尔制度和莱特瓦尔制度是“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那种土地占有制即私人土地占有制的两种不同的形式”[1]248。基础设施上,发达的交通设施和工具是结束孤立、走向世界的阶梯。英国为降低自身在印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成本,引入蒸汽等先进的工业化机器与设施,这些先进的工业设备可以使印度迅速摆脱孤立与隔绝状态,实现与欧洲、南亚甚至是坐落于海洋上的港口的联系,这相当于对印度的发展进行解封,并逐步加快印度融入西方世界的步伐。
根据马克思对印度复兴具体措施的描述可知,在印度重建问题上,马克思伟大而独特的地方,在于将该问题与无产阶级解放、整个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印度实际,提出通过社会革命达到民族解放的具体措施。
三、马克思对印度重建的评价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后果,需要辩证看待,既给印度带来毁灭性打击,也给印度带来了现代化的曙光。关键是英国殖民铁蹄下的印度人民反抗与重建,成为国际反侵略斗争的一部分,彰显出的国际正义和进行的国际合作,已经超过行为本身达到认识论的高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助力。
1.印度重建立于国际正义
英国殖民印度,是对国际规范和世界正义的公然挑衅。首先,印度人民长期处于英国政府的殖民铁蹄之下,已经丧失了民族自决与自由,而英国在将印度作为亚洲殖民地的过程中,增加了外交考量和国际政治权衡,同样是不自由的。其次,英国的殖民,并非和平,而是夹枪带炮,是对民族与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的违背。已经违背了马克思常说的“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破坏了人类理应遵守的相处法则。英国对印度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摧毁、文化上的奴役,都是伴随着印度人民惨痛呼声而进行的,在殖民者英国看来,印度不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民族,而是实现自身资本主义扩张的工具和自身财富的掠夺地。最后,英国扶植傀儡政权“以印制印”,对外签署不平等协议,并将其作为秘密外交的绝佳实践地……是对公共性外交的破坏,成为战火蔓延的重要原因。
2.印度重建展现国际合作
印度人民的反抗,是反殖民的国际合作例证。马克思说:“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252马克思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残暴行径,类比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无产阶级的残忍压迫,使印度的反侵略和反殖民行为有了国际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鼓励印度人民进行社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且将生产力为人民所有,实现民族独立。而实现民族独立的条件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被推翻或社会主义在英国取得胜利、印度人民强大到能够摆脱英国的殖民枷锁,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要求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共同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重点论述的印度重建部分,是根据印度国情而提,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印度在亚洲的殖民经历在当时也颇具代表性,对印度如何重建的建议也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挣脱殖民铁蹄、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指导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