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背景下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效性研究
2021-01-16苟颖萍
李 瑞 苟颖萍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集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活素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陇原大地是一块孕育红色文化的沃土,据统计,截止2010年12月,甘肃省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26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34处,烈士墓 59处,纪念设施 135 处。”[3]2011年至2019年间,“新增红色遗址遗迹6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24处,纪念场馆 45处。”[4]甘肃是党中央最终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地。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甘肃故事,对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学习、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从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来看,有陈列革命先烈在革命斗争中所留印记的博物馆、展览陈列馆、纪念场所、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例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兰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这些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深刻印鉴了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辛探索的历史足迹。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传统、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革命精神主要有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精神、铁人精神等,也包括毛泽东在长征路过甘肃时创作的《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著名诗词。以及《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到陕北去》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这些不胜枚举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超越时空、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纲要”课程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教材内容时间跨度170多年,跨越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国体变迁,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多次历史变革。红色文化资源的时间跨度与之高度重合,诞生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的漫长历史时期,所孕育的精神内涵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同根同宗,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天然教材和优质资源。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实际上就是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天然的引导、激励作用。革命遗址、遗物、博物馆、纪念馆是先辈们在革命历史时期展开艰辛探索和不屈奋斗的佐证,是宝贵的实物教学资源,对于大学生深刻体会革命先辈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展开艰苦卓绝的探索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红色经典诗词、歌谣、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不同阶段中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品质,对于大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人物有重要意义;历史纪录片、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戏剧等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全面客观地展现了革命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开展的伟大事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总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课堂,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载体,利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归属感,提升“纲要”课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二)为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具有强烈的育人功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怀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红色文化具有立心铸魂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信念坚定的精神追求、勇于担当的鲜明品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等,纵览中国革命历史,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铁肩担道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据统计,“党的一大到党的七大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171人中,牺牲和遇难的就有42人。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55人中,牺牲或遇难的有15人。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2050人。”[6]通过深挖其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分析其体现的崇高个人品质,有助于在无形之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精神斗志,强化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为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为增强民族自信奠定了文化根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面临复杂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多变,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盛行,颠倒历史是非的现象时有发生,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社会思潮,通过“重构历史”“还原真相”等形式恶意抹黑民族英雄、革命英烈,歪曲篡改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红色文化百炼成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教育来警惕和抵制“思想病毒”的侵蚀,帮助大学生强化集体主义意识,深化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以此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即中国人民是怎样和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三、依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搜集经典案例,精化“纲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地处甘肃的多所高校,可通过讲解本土经典案例,优化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可以运用“帝国主义对敦煌文物的掠夺”这一案例,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帝国主义在敦煌掠夺的文物数量惊人。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融入辛亥革命影响下的甘肃武装起义案例。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以讲“榆中三杰”的张一悟、丁益三、张亚恒,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特别支部(即中共甘肃特支)、宣侠父在甘南等案例。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可以讲陇东革命武装的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红二十五军转战陇原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红军在哈达铺最终决定落脚陕北、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西路军鏖战河西走廊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融入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建立与甘肃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双十二事变中的兰州事变、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等案例。在讲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时,可以讲兰州战役。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可以讲铁人精神的案列,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理解。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以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及其由来融入教学中。
(二)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社会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红色文化资源既是珍贵史料,也是鲜活教材,高校要善于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一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甘肃省各高校要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庆阳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地积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二是开展实践课教学,有条件的高校每次组织100—200名学生到会宁、庆阳等教学实践基地亲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兰州市内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参观。返校后,由参加实践学生采用演讲、PPT汇报等形式讲解参观感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加强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强化红色文化认同
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纲要”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强化红色文化认同。一是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学习通、智慧树、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平台来普及和宣传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以及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二是不断丰富现有兰州理工大学SPOC自主学习平台“纲要”课线上学习资源,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辟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案例专栏,将长征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精神、铁人精神、防沙治沙精神、庄浪梯田精神等相关视频、图片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案例专栏以及日常教学的课件中,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网络学习资源的效率。
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是整合教学资源,还包括网络平台的维护与管理。教师要分工明确,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收集文字、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对教学资源二次筛选、再创作,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完善网络资源平台,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和题库,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高校要根据网络平台教学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成立专门的督导员,对各学院线上教学进行督导检查,保障网络教学质量。通过制定严密细致的线上教学、考勤管理、课堂测验等方案,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元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整理教学观察员、各学院各科教师、学生建议意见,同时对这些意见进行深入分析,为以后完善网络教学提供方法参考。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0]“纲要”课教学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交流式、问答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学初安排题目,如“我心中的毛泽东”、“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我与五四精神”、“我家乡的红色文化”,让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制作PPT、撰写讲稿,并在学期末进行公开演讲,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本课程教学实效性。
“纲要”课实行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改革。专题教学应紧扣时代发展主题,讲清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专题设计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主线,将“纲要”课内容分为八个专题,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功与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另辟蹊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华命运的大决战:抗日战争、凤凰涅槃: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千秋伟业: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专题。
(五)夯实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课堂品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高校“纲要”课教师,要有纵横古今的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广泛涉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方面知识,将中国历史放在全球历史中进行学习,讲清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和历史逻辑,不断强化党的文献的深入学习。高校要注重打造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思政课科研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红色活动,如:诵读红色经典作品、成立红色文化专题课研组、教师基层红色调研活动,不断夯实教师红色文化素养。走基层调研活动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破解了教师多年教学中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惑,使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好,这为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景课堂。
新时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针对学生个性特质和成长规律,将历史知识、社会热点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三者相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观点和历史性论述来增强说服力。同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史料,准确判断历史形势和把握历史脉络,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讲出历史的所以然。”[12]要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布置相关红色文化议题,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有关革命历史的影片、视频等,利用相关网站、学习强国、慕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大学生自觉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不断提升教学品质。
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针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如何提高其实效性进行研究,从课程内容设计、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夯实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于新形势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