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新疆高校育人工作研究
2021-01-16赵晓露陈梦媛
冯 魁 赵晓露 陈梦媛
(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农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也是思想政治的底色。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从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路走来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指出:“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1]当前,多数大学生为“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从出生就在父母和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对革命年代以及理想信念理解得不够深入,大学时期的他们正处在“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和理解红色基因,自觉地把红色基因融入到人生血液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关键,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紧迫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新疆高校红色育人资源的来源
(一)新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新疆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数量众多。[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今天,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知识青年从祖国各地而来支援兵团生产建设等时期,留下了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场所等,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勇敢、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实地方面,新疆东西南北中,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新疆南部有马兰红山军博园、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尉犁达西村、和田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柯柯牙绿化工程、阿克苏博物馆、张骞公园、疏勒烈士陵园、邓缵先纪念馆等;新疆北部有小白杨哨所、克拉玛依一号井、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托里革命烈士陵园等;新疆西部有林则徐纪念馆、伊犁将军府、惠远古城、察布查尔锡伯古城、伊宁烈士陵园、天山独库公路烈士纪念碑等;新疆东部则有伊吾县烈士陵园、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等;兵团有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石河子军垦第一连、戈壁母亲广场等;乌鲁木齐有自治区博物馆、红军师史馆、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新兵营、毛泽民故居等。
在精神方面,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形成了爱国爱疆、担当奉献、对党忠诚、敢于亮剑的时代精神;在兵团一代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精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实干担当、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形成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不怕牺牲的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
(二)高校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办学传承,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3]新疆每一所高校也都有丰富的红色育人资源,它们扎根祖国大地,融入新疆区域文化特点,呈现出红色基因族谱的多样性。有些是以场馆、纪念馆、校史馆、故事园等形式展现的,有些是以古建筑、老建筑的形式展现的,有些是以文物、教具模具形式流传下来的;还有一些红色资源是建校初期形成的精神,是大学的办学方针、校训、校歌、校徽等,是办学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大家、专家教授的教学科研精神,是大学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些物品和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智慧,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给师生以精神的支撑,是思政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新疆高校,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命,都锻就了屯垦戍边、扎根边疆的精神和品格。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八一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在办学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激励着一代代大学人勇往直前,不懈努力。再如塔里木大学,坚持60余年扎根祖国边陲,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培养了一批批在南疆留得住的农业科技人才。这些独特的、鲜明的、富有时代感的红色育人品质是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鲜活教材。
二、红色基因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有助于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中国梦实现。把中国梦融入新疆高校大学生的骨髓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意识,凝聚起青年力量。红色基因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凝聚青年力量的催化剂,是大学生朝着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通过红色教育,有助于青年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情,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实现中国梦。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辅导员、班主任利用“云课堂”,给学生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讲解“四个自信”、抗疫故事、先进人物事迹、疫情防控的科学思维、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担当、生命健康的意义等,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把正能量和温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凝聚起青年一代群体的力量。
其次,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大学生补钙铸魂。一个人如果骨骼中缺少钙,骨骼生长就会变慢,不利于健康成长,如果思想上缺少“钙”,也不利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骨骼”中多注入“钙质”,使其在“拔节孕穗期”尽早尽快吸收。同时,立德树人的成效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红色基因作为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力量源泉,同样也是促进青年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精神支撑。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强化红色育人成效。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发展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内在意识形态和精神品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也是鲜活的育人资源。中国共产党99年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完善。红色基因对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纪法规教育生成,以及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具有重要价值功能,因此,要把红色基因自觉融入到育人工作中,使思政教育有血有肉。
三、红色基因融入新疆高校育人工作的提升路径
(一)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基因,为思政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感染力以及说服力。要以思政教师为抓手,以思政课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活动为突破点,做好学生的红色育人工作。首先,学校要重点支持“马院”建设,建立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教师要常学常思,要自觉培育红色基因素养,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色基因的传承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课程实践全过程。其次,要重点建设好“马原”、“毛概”、“思修”、“纲要”、“形势政策”、“新疆地方史”课程,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党课、团课、学生干部培训沙龙,既做好日常教育,也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时间节点做好专题教育,把“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红色经典知识竞赛”、“教学汇报会”、“红歌合唱比赛”、“辩论赛”、“话剧创作展演比赛”、“演讲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课程实践融入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教育紧扣学生和时代脉搏,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使红色文化真正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最后,创新教学方法,多使用典型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为学生“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让故事生动、有温度,让红色基因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骨髓”,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奋力拼搏、勤奋学习,激活红色基因。
(二)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园文化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推出一批具有本校特色、学生喜欢的活动,在学生科技类、体育类、文艺类、专业类活动中突出红色育人元素,融入红色基因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传统节日,开展观看红色电影、出版红色书籍、演绎学校发展故事和经典小说的话剧、舞台剧等,征集红色回忆文章,开展红色文化主题专业技能大赛,邀请建校元老讲述学校办学历程等。还要坚持每天开展升旗仪式,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升旗队伍组建,在升国旗过程中让学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如在宣传栏中增加红色故事宣传,用文化名人名字命名楼宇建筑,还要选树先进典型,如在“访惠聚”驻村工作、南疆学前双语支教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诚实守信、民族团结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三)加强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
要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实习比重。可以说,目前的社会实践在结合思政工作、红色基因教育方面仍然十分欠缺,也不够深入。把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工作还有更进一步探索、践行的空间。具体构想而言,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首先,高校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开展红色之旅实践,根据新疆区情及兵团特点,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访南北疆抗战老兵、老军垦、烈士家属,参观戈壁新城石河子市、边境哨所等,增强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参观学习,如新疆乌鲁木齐市各高校每年都分别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普通学生前往自治区博物馆、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等参观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爱国、进取的力量,让红色基因进学生大脑。最后,谋划建设本校办学传承的红色育人资源,如新疆农业大学在学校主干道两旁建立习近平总书记故事园,分享习总书记的多个故事,并定期更换故事展板内容,成为师生开展实践学习的好平台。
(四)用好用活新媒体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在哪里,传播阵地就应该办在哪里。[4]一方面,在高校微信公众号、QQ、微博、抖音、视频号、网站等平台上推送具有红色基因方面的网络文章、人物事迹、学生活动动态等,拓宽红色教育的广度、深度及影响力,引导学生关注并接受红色文化;一方面,采用3D、VR、AR等新技术,将新疆本地及高校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线下迁移到线上,让红色实景不受时空限制,映入学生眼帘。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能讲、会讲红色故事的在校大学生,使他们充实到新媒体阵营中,用青年人的视角,用网言网语的风格,用短小精悍的图文、视频形式,让红色故事“年轻态、接地气”。总而言之,要用好用活新媒体和网络,激活大学生的红色基因潜力,使其成为新时代高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加油站”。
毛泽东同志曾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样才能渗透进去”的形象表述[5]。习近平同志也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是不能光吃盐,应该把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的吸收。”[6]显然,思政教育需要“下小雨”及和风细雨式的形式,也需要“盐溶”式的引导。只有这样,青年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利用好本地区及所在高校的红色育人资源、优秀传统,用好思政主课堂主渠道,利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及网络新媒体平台,使红色资源自然融入,让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学习动力,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到伟大祖国的命运中,从而构建出更广、更宽的“大思政”格局,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补钙铸魂,为兴疆固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