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
——基于泰州市某高校的调研

2021-01-16刘亚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军训政治

刘亚蓉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地方高校军训,不仅是国家法律赋予部队和高校的一项政治任务,更是高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托的主要阵地之一”。[1]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动是目前高校育人重要的探索方向。

(一)守住“第一课”阵地的必要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多元化使大学生可以掌握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丰富的知识,同时也为大学生提出价值观念选择的重大命题。高校军训是大学生走进校园后的第一堂必修课,其内容不仅有以增强国防安全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拓展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军事理论学习,也包涵了以培养国防后备军人、磨练身心意志、规范个体行为为目的的军事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的全程始终贯穿着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升华思想精神境界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是切实实现新入学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升实践能力,激发每个大学生对人生价值重新思考的“关键一课”。

(二)坚守“旗帜阵地”的必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且将之上升为新时代我党我国的基本方略,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忠诚于党、听党指挥,这样方能强基固本,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斗争形势下,依旧确保其性质、宗旨、本色坚定不变。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必须与我军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原则高度契合,这对大学生军训的教师教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要遵循、传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要在课堂上讲授国防法规、军事思想、国际形势与军事技术知识,并将此类国防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呼应;另一方面,担负军事技能训练的部队官兵,在训练场上要处处体现着听党指挥永不变色的军魂意识,遵守党和军队的组织纪律,锻造大学生意志力。军事理论教师与部队官兵协同合作把党的领导渗透于军事训练过程之中、意志与品质磨练之内,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国家安全思想、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全过程,为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三)实现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必要途径

确保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要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一方面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他们肩负着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的使命,只有成为培养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才能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举旗守正,亮剑发声,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曲直。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树立坚定的共同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中,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为将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生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的现状

(一)调研背景与流程

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等多种紧要问题,怎样提升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是摆在高校与教育者面前的重大难题。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教育是否能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在现实中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与效果如何?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现状,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

调查问卷:分为线下纸质版填写与网上电子版填写两种方式。笔者选取了泰州市的某本科院校,发放问卷400份。从2018年9月中旬开始发放网上问卷二维码,在各院系的辅导员帮助下,超额完成了预期的400份问卷,最终获得526份有效样本。

专题访谈:第一对象上,笔者分别选择了大一新生、正在进行军训的经历者进行了访谈,分别从对高校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期待和可能实施两个方面进行谈话,并做了详细的谈话笔录;第二个对象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从高校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方式方法、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是否能受到很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访谈;第三个对象,通过学校学工处,接触到负责军事训练的军队行政干部,从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学习两方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穿擦进行了访谈;第四个对象,是与施训的一线教官交换了在军事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上具体实施方法层面的意见和预想。

(二)结果显示与分析

问卷与访谈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对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认同的维度、目前两者互动实现层面以及未来期望两者如何互动的层面。

1.对军训与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认同

对于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的问题,91.2%学生认为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可以提升其爱国意识,而在军训结束以后,还会有58.9%的学生保持这种精神境界,表明大学生对于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基本表示认同。并认为其会有效唤醒大学生爱国情感且效果更为持久。同时,在将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互动进行会有更好的效果的问题上,81.3%的同学表示认同。可以看出对此问题大部分大学生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也对其形式会推动爱国主义精神的持续性给予了比较肯定的态度,但是对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形式创新上,很多学生较为怀疑,持观望态度。

2.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实现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军事训练对于军事技能训练更加看重,91.3%的学生认为通过军训可以掌握队列训练技能,72.3%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生活体验,对实弹射击项目的态度十分向好。对于开展了军事应急知识竞赛的学校来说,79.6%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且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13.9%的学生认为当时确实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后期却遗忘了,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此项能力没有作用;对于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活动(诸如爱国主义电影播放、小短剧的编排演出、朗读爱国主义诗篇、邀请革命前辈演讲等活动)的实施,37.6%的学生认为会丰富军训内容并已经实现体验,34.9%的学生认为虽然未曾体验,但是很期待,26.3%的学生已经体验过两者互动,但是没感觉,只有少数人认为完全不值得体验与实践。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少数学生已经体验了这种新型的军训模式并给出良好评价,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未实现体验、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两者的互动是没有必要的。

3.对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实现的期待

调查显示,期待教官成为军训和思政工作实现互动的主要负责人的学生占据52.9%,期待班级或方阵在班主任与教官协作下实现军训与思政互动活动的占到43.1%,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在军训活动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于施训教官是较为信任的。在问到两者实现互动的地点时,23.9%学生认为可以在教室,51.2%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训练地,21.6%学生认为无所谓,3.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任何地方;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方式上,79.6%的学生认为更愿意通过互联网等方式,10.2%的学生认为更愿意传统的讲授或者面对面的方式,6.3%的学生无所谓,3.9%学生认为没有更好的方法实现互动。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组织,更多的学生希望由教官来统筹,可见在军事训练这个概念上,大部分学生延续思维定式,心理上还是更倚重施训教官,这也为高校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选拔教官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军训与思政教育的互动,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互联网、自媒体等新的平台和方法,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急切期待。

三、大学生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缺乏的根源

(一)大学生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缺乏的客观根源

1.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各种思想问题,而人的思想问题是具有多样性的,同时每个人的思想问题,出于思想品质、个性、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差异,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特色。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针对不同对象、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进行思想工作。”[2]但当前在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教育过程中却不具备针对性,军训教官与辅导员,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技能训练,在规定的课堂上完成既定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将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且大学生的军训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基本做不到有效穿插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致使军训工作者逐渐忽略了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互动教育缺乏健全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分配,它与军训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一个完善的、可指导实现两者职能的组织形式与组织制度。一个好的机制,可以为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能动性发挥创造条件。在对师生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军训,更多的机制保障是在技能训练,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多的组织形式是课堂形式,两者不能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双方的效用。这样势必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无法实现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双赢。

3.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缺乏科学的评估

大学生军训的效果评估过于注重军事技能训练的显性效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的隐形心理、思想因素。评估过程中,通过衡量学生在汇演中的步伐是否整体、方阵是否统一、学生是否服从命令来评估军事训练结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军事兴趣,军事技能能力以及学生对社会形势和政策变化的了解情况等不予评估。这样的一种评价导向,导致军事训练的管理者与教官更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学生思想、心理教育方面的短板。全面评估高校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效果与质量,除了考察前期的准备是否充分、军训技能训练的训练目标是否实现、后期的军训技能汇报表演是否成功,还应考察军训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军训中是否得到提升,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否长效。

(二)大学生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缺乏的主观根源

1.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军事训练的抵触

大学生军训是大学生从基础教育迈入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过程中既彰显青春活力,也伴随着艰难苦涩,需要学生拿出足够的耐心、耐力与勇气。在军事技能训练开始之前,很多学生往往是充满向往的,幻想穿上一身戎装时的威武与神气。但是一旦军训开始后,技能训练的严苛,思想教育与之互动的不恰当等都会使得学生好奇心尽失。部分大学生开始情绪对抗、厌恶训练。而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袒护溺爱的心理,助长了这部分学生逃训、消极军训的行为。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

不可置疑,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洗涤与锻炼,爱国主义和国防安全意识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行为能力和生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塑造,但是由于高校军训的实施时间很短暂,而且军训的模式大多是停留在新生入校后集中分批短训,且实施强制性管理,时间、内容、方式集中,必须按时完成规定的训练科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印象是刻板的理论说教,一方面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原因是思想政治教学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故在与军事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互动中,难以发挥实效,使得大学生更加难以认同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会对个体日后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心理形态形成重要影响。由于我国心理教育的滞后和缺席,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表现为“生理早熟,心理晚熟”的身心不平衡状态。参与军训的主体大学生多为大一新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被称为“青春期后期”,其特征就是“外表成熟高大,内心依然青涩”,“身体发育良好,价值观未形成”。然而军训技能训练,很多项目是强制性教育,训练要求比较严格,在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如焦躁、压抑、抑郁、厌恶、故意性对抗等心理问题,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强制半强制的方式实行的过程中,教育者与施训人很难发现、解决个体的心理变化及相应问题,有些学生的隐性、轻度心理疾病或者精神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治疗。

四、大学生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模式构建

(一)完善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的内在教育机制

1.科学定位军事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方面,树立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国防是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敌侵害采取的军事措施,在保卫祖国,抵御外敌过程中不仅需要常备军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国防的后备军,而大学生正是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国家安全无小事,无论是网络安全,还是日常活动,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掌握一定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敏锐辨别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意侵染,是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互动的主要目标。

另一方面,以高校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发展了马克思理论,认为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人的素质中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要素,其通过不断成长发展得以均衡协调。高校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与道德素质重要目标的能力,其知识性与实践性相互统一,相互作用,使大学生在军事技能中磨炼意志,又在理论学习中优化认知,促进优良的政治素养养成。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培养学生抗打击能力,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奠定基础,让思想政治与军事训练协同进行成为高校军事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完善军事训练与思政互动的组织制度

一方面,着力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军事与思政互动教育的衔接机制。在小学、中学教育阶段,主要以感性认知国防教育为重,通过参观、体验式方式进行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大学阶段的教育,更应当侧重培育学生的理性认知。从国防法到条例条令,从整理内务到轻武器实弹演习,从野外生存到“核战争”讲座,形成层次分明的军事训练。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体现在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发学生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国内外军事科技发展的进程了解,并激发其熟练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解析历史与现实热点问题的兴趣及能力。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在内容、形式、方法的有效分层、衔接,将减少学生的机械重复学习与训练。

另一方面,完备组织制度。高校军事训练,要在关注国家关于军事与人才培养的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在组织机制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制定相关安全计划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置等来保障军事训练的顺利进行。高校完善组织机制,可由党政负责人负责,建立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从理论与实践上发挥他们对于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1)灌输职能,按照军训的原则方针政策,利用有利舆论与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转变职能,在大学生军训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习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3)调节职能,一方面,对大学生军训时期的逆反心理进行调节与疏解,另一方面,安抚学生在军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4)协调职能,大学生军训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协调各部门,各组织单位的关系,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保障军训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临危不乱,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作风。

3.合理分配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武汉大学沈壮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意欲传递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相应社会、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之前便给定,并以纯粹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直接应用于思想政治活动,并根据教育活动所特有的逻辑进行重组和汇编了的内容”。[3]因此在高校军事训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大学生依法履行义务接受的军事训练;其二是高校结合本校校情和大学生特定群体特点,恰当运用到大学生军训中的教育内容。无论是第一层次的内容还是第二层次的内容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第二层次坚决服从第一层次,二是坚持两个层次之间的契合性。这里的契合性表现为:(1)军训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根据高校的具体环境与具体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诸如系科特色建设、连队文化建设、校史普及等内容,帮助初入高校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找到感情的归宿感。(2)第二层次中,高校须制定与学生思想观念认知、接受能力相匹配的教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为载体,做到教育内容与形式精准服务于个体,提升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科学评估是实现高效性、长效性的保障,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估是必然趋势。但是现实是,对于军训思政工作的评价大多是组织领导巡视训练场地,看一看、评一评大学生军训技能训练汇报时的表现,过于侧重军事技能训练方面,忽视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科学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体现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其将显性因素与隐形因素下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成果展示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摒弃感性认识层面,既看过程也要结果,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精神与意识层面的隐性效果,且不以简单的“优秀”与否来划分等级、辨别优劣,重在评估的诊断功能和引导效能,使之后的军训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并能针对性解决问题。

(二)营造军训与思政教育互动的外在舆论氛围

1.着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军事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主要场所,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优化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建设与军事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相对独立性、可操控性和较强的选择性。一方面在军训过程中,军训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国防教育开辟相应阵地,如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军事专栏、开通军事微信公众号,以校园广播播放军事歌曲等多种多样的方法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内务整理成果维持上,学校宿管可与政治辅导员联手开展内务评比和宿舍军事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军训成果,通过宿舍文化的塑造增加整个大学宿舍的人文气息与良好氛围,体现人文关怀;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定期组织集体活动,辅之以网络为第二渠道,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播和情感连接,实现学生学风、生活作风的塑造;团组织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主题团日,排练小剧场,举办“热血青年”、“军训之星”等主题活动,运用文艺、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借助互联网、微媒体的影响力激励学生向上、向正、像战士,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

2.加强学生家长沟通,搭建与家庭互信的交流平台

家庭是每个人的原生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家长的引导是高校有效进行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一环,家庭教育环境是否优良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能否坚定信念更好完成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工作要提前预警,在大学生进行军训前通过微信群、QQ群、飞信群等方式召开线上新生家长会,主动阐述高校对于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详尽情况与具体安排,提前向家长传达高校进行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原则、内容及教育方针、政策和策略,一旦工作中遇到需要家长协助解决的问题,方便校方与之及时沟通。其次,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新媒体手段发动家长对大学生即将进行的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地鼓励、引导,参与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整个过程,让学生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同时在军训前,学校可邀请家长代表出席军训动员大会,或在线直播高校军训动员大会的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地互动,让家长直观感受军训团队与高校领导、政治指导员等给予新生军训的重视、关怀与期望;在军训结束后,学校可邀请家长参与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活动的汇报演出,邀请他们对活动进行评估打分,感受学生在部队官兵与高校组织管理过程中、在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的情况下得到的改变。

3.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主旋律的弘扬

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社会传媒环境,为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氛围。以往的广播、报纸、杂志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群体需求,新时代的信息传递以微媒体等形式为特点,具有多样化、传播快、轻便化、互动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深得年轻大学生们的喜欢。舆论的导向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价值观的建立,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会让新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面对大量杂乱信息而难辨真伪优劣、误入价值观盲区。日前,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真正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来应对网上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4]寓主流价值观于新媒体阵地的合理引导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促进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使媒介的文化传播、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这是提升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效果的有力手段。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高校、大学生群体以及家长形成对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积极对待大学军训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树立、道德品质培育、身体素质提升等一系列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大学生成长中弥足珍贵的经历,这是弘扬社会主旋律、正面引导大众的必然要求。外部舆论保障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外因,全社会都有责任维护和弘扬社会主旋律,配合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是响应中央军政并举的号召,能否有效实现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互动,既是做好军训工作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激发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的根本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目标为导向,深刻挖掘大学生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足存在原因,针对性的从内在组织制度机制入手,通过优化社会、国家、学校等外在舆论环境构建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模式,方能实现高校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齐头并抓,互相补充,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军训政治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的军事训练方法可推广性评价模型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政治攀附”
地方高职学生军事训练组训模式创新构想初探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