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特征及心理研究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21-01-16彭卓
彭 卓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9年12月以来,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与其相关的信息成了网络舆论的主要话题。疫情舆论也成了国内外思政和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取向:舆情特征研究、媒体在舆情中的作用分析、舆情引导措施研究等。舆情特征研究主要论及“网络新冠疫情舆论所体现的话题和思潮特征”[1]、“思想行为特征”[2]等;媒体在舆情中的作用分析主要涵盖“媒体所发挥的情绪疏导、舆论引领、正向价值引导”[3]、“凝聚社会抗疫力量”[4]、“消解信息壁垒、弥合认知裂痕、实现价值引领”[5]等作用;舆情引导措施研究是三种取向中的热点,主要涉及“媒体对疫情舆论的引导策略”[6];[7]、“高校对师生的舆论监控和思想教育策略”[8]等。由以上研究取向可知,较少学者论及中国大学生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特征及心理。同时,高校是有着特殊构成的团体,具有固有的成员特征,如知识分子、教书育人、思维敏锐和活跃、话语尖锐和深刻等。因此,高校团体必然有着特定的网络疫情舆论特征和心理。鉴于此,本文拟以韶关学院为例,探究中国大学生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特征及心理。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在韶院大二学生中开展调查。整个问卷共涉及16个题目,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新冠疫情舆论特征和舆论心理。第一部分内容涵盖引发舆论的信源特征(5题)、大学生对疫情宣传的知情状态(4题)、大学生的舆论参与特征(2题);第二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生对新冠疫情舆论的心态(3题)和认知(2题)。132名学生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100%。
二、舆论特征
(一)信源特征
信源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要了解新冠疫情舆论特征必然会涉及信源特征的问题。信源特征指疫情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可信度以及验证方法等。在问卷调查中,57.58%、53.03%、40.91%、39.39%和13.64%的学生分别认为疫情信息来自亲戚微信群、同学微信群、组织机构微信群、朋友微信群和其它微信群。可见,亲戚群和同学群是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看到微信群有疫情信息时,68.18%的学生不敢确定其真伪;25.76%的学生会相信微信群中的信息,但不去理会;4.55%的学生会相信微信群中的信息并将其转发;1.52%的学生不相信微信群中疫情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微信群中疫情信息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依据学生对信源的信任度,4种信源的可信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电视新闻报道、广播新闻、社交平台(微博、知乎、抖音、豆瓣、快手等)、亲朋好友、社交软件(微信和QQ),对它们完全信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0.61%、25.76%、9.09%、3.32%以及1.22%。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电视新闻报道是最可靠的信源。关于探寻真实性方面,72.73%和27.27%的学生分别表示会和不会探究网络疫情报道的真实性。同时,98.48%、31.82%、28.79%和1.52%的学生分别认为可借助中国官方信息、生活常识、医护人员和其它方式辨别网络疫情报道的真实性。可见,官方信息是学生判定网络疫情报道真实性的可靠凭证。
(二)知情状态
知情状态指大学生对学校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了解状况。就韶院新冠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方面,95.45%、78.79%、77.27%、72.73%、51.52%、51.52%、16.67%的学生分别认为学校宣传了出门佩戴口罩、坚持测量体温、尽量减少外出、适度锻炼、用酒精消毒衣物、不直接用手触碰电梯按钮、勤洗手等内容。可见,学生能正确理解防疫措施,而且韶院疫情防控的宣传也具成效。69.7%的学生对韶院网络疫情舆论的管控规定有一定了解,16.67%的学生对此规定很了解,13.6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此规定不了解。因此,韶院还需加强管控学生的网络舆论,加大对舆论管控规定的宣传。同时,在对韶院引导疫情网络舆论工作的知情方面,63.64%、19.7%、16.66%的学生分别表示基本了解、不了解和很了解。这进一步印证了韶院需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效能。此外,68.18%的学生认为韶院校园网、广播站、学校公众号、班级微群等在新冠舆论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28.79%的学生认为这些媒介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而1.52%和1.52%的学生分别表示它们没有引导作用和不清楚它们是否有引导作用。可见,大多数学生知悉和认同校园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但是此类引导作用仍需得到强化。
(三)参与特征
参与特征指大学生在新冠疫情舆论中的参与特点。从2020年1月到11月,每生每天关注疫情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5.65、135.41、129.83、120.59、105.97、97.23、88.5、86.88、80.98、70.82、71.65分钟。可见,学生在2月份最为关注疫情舆论,随后关注度呈逐月递减的趋势。在参与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讨论、发布、转发的次数方面,42.42%的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舆论活动,36.36%的学生参与了1至3次,16.67%的学生参与了4至10次,3.03%的学生参与了11至20次,1.52%的学生表示参与了21次以上。可见,韶院大部分学生对待网络疫情舆论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能理性地处理网络舆论传播问题,不会过多涉身于舆情。
三、心理特征
(一)心态
心态部分主要考察疫情舆论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在疫情发布后的两周内,36.36%的学生表示未曾感到十分焦虑,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几天处于十分焦虑状态,25.76%的学生表示十分焦虑的状态持续超过一周的时间,而4.55%的学生认为几乎每天都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了疫情发布的影响,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曾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在网络疫情负面信息的接收方面,59.09%的学生表示曾接收到少部分负面信息,19.7%的学生表示在接收到的信息中有一半的信息属于负面信息,9.09%的学生认为自己接触到的大部分网络信息都为负面信息,7.58%的学生认为未曾接触过负面信息,而4.55%的学生认为自己收到的网络信息均为负面信息。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较少接触到疫情负面信息,这说明我国疫情网络舆论管控颇具成效,大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是较为干净和正面性的。关于不同时期的疫情信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方面,以下5个疫情阶段的信息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比重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全国战疫宣传(28.12%)、冠状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23.11%)、武汉紧急“封城”(21.47%)、冠状肺炎“未发现明确人传人证据”(14.14%)、华南海鲜市场“不明肺炎”(13.17%)。可见,当疫情信息牵涉到学生自身安危和行为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
(二)认知
认知部分主要涉及学生对新冠疫情信息传播特征的认知。在疫情信息传播特征方面,60.61%的学生认为信息传播体现权威效应,34.85%的学生表示信息传播存在集体无意识性,28.79%的学生认为信息传播体现瀑布心理,27.27%的学生表示信息传播存在群体极化现象。可见,在韶院学生的认知中,权威效应是疫情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即学生认为权威信息值得信赖且影响力大。在疫情信息难辨真伪的成因方面,48.48%的学生认为是群众的恐慌心理致使疫情舆论失真,30.3%的学生认为是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以牟取利益,19.7%的学生认为是群众对于官方信息的错误解读和过度联想,1.52%的学生认为是其它原因。可见,在韶院学生的认知中,群众恐慌是导致疫情信息难辨真伪的主要原因。
四、讨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源特征方面,微信中的亲戚群和同学群是韶院学生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学生对微信群中疫情信息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电视新闻报道是学生认为最可靠的信源,大部分学生表示会主动探究网络疫情报道的真实性,并且中国官方信息是他们判定报道真实性的可靠凭证。可见,尽管学生的疫情信源广泛,而且管控难度大,需要学校、政府和信息技术部门协同监管,如亲戚群和同学群,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判定疫情信息真实性时持理性的态度,认定电视新闻报道和中国官方信息是评定信息真伪的凭据。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思政传播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明辨是非,而且能知道如何溯源求真。
在知情状态方面,韶院学生能掌握学校宣传的防疫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对韶院网络疫情舆论管控规定有一定的了解,对韶院引导疫情网络舆论的工作有基本的了解,认为韶院网络媒体在新冠舆论引导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见,韶院在宣传防疫知识方面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舆论管控规定和舆论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强化。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校园媒体在疫情舆论管控中的作用。例如,韶院可借助线上或线下专题会议的形式,向师生深入和全面介绍韶院疫情舆论管控的规定和所开展的舆论引导工作,通过介绍管控成果和表彰管控典范,增强舆论管控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同时,韶院可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学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钉钉群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学校的舆论管控工作、先进事迹以及奖罚措施,让广大师生耳濡目染,在沉浸式环境中将学校的舆论管控规定和工作铭记于心。
在参与特征方面,韶院学生在2月份最为关注疫情舆论,随后关注度呈逐月递减的趋势。大部分韶院学生未曾或较少参与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讨论、发布和转发,体现学生对网络疫情舆论持谨慎态度,能理性处理舆论传播问题。这与以上信源特征紧密关联,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疫情信息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因此,不会过多参与疫情信息的讨论和传播。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的思政传播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大学生能明理自律。
在心理方面,大部分韶院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曾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较少接触到疫情的负面信息。全国战疫宣传和冠状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可见,虽然我国疫情网络舆论管控颇具成效,大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是较为干净和正面性的,但疫情信息仍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这需要高校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须将谈心工作常态化,并畅通班级沟通平台,强化实时随地的双向心理沟通模式。同时,构建高质、高效的心理咨询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此外,通过课内外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战疫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政府这一强大后盾,提升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认知方面,韶院学生认为权威效应是疫情信息传播中的主要特征,同时,群众恐慌心理是导致疫情信息“野蛮生长”的重要原因,也是致使信息难辨真伪的主要原因。可见,高校应继续凸显学校在疫情防控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发布校内外的权威疫情信息,强化学校在信息传播、决策订立和方案实施上的权威形象与效应。此外,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机制,安抚和缓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通过思想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群众恐慌心理,并借助宣传抗疫成果和介绍抗疫楷模,提升学生的战疫信心和意志。
结语
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方法,以韶关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的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特征和舆论心理。首先,学生接收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对信息真实性的判定特征体现了我国思政传播和高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其次,学生对防疫知识与方法、高校网络舆论管控规定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了解体现了高校在宣传防疫信息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舆论管控规定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宣传需进一步强化。第三,学生的疫情舆论参与度表明学生对网络疫情舆论持谨慎态度,能理性看待舆论传播问题。第四,疫情信息传播引起了学生较强的心理焦虑感。最后,学生对疫情信息传播特征的认知表明学校还需强化对学生的权威引领和心理安抚工作。本研究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网络新冠疫情舆论的特征及心理分析,为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疫情舆论的引导工作提供启示,也为中国全面夺取抗疫胜利贡献力量,为推动新冠疫情舆论研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