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01-16王斌王建忠
□文/于 芮 王斌 王建忠 王 畅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大豆市场消费结构及供给现状,发现我国大豆市场存在自给能力不足、进口依存度高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截至2019年底,我国大豆需求总量为10,534万吨。但我国大豆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809万吨,产需缺口达到8,725万吨,且产需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产需缺口扩大迫使我国大量进口大豆,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为8,851万吨,占总需求量的84%。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大豆市场发展现状,找出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短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对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保障我国大豆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豆市场发展现状
(一)大豆市场消费情况
1、大豆消费总量。2000~2019年间,我国大豆消费量呈不断上涨趋势。从2,841.81万吨上涨到10,534万吨,涨幅达278.68%,年均增长率为7.14%。同时,我国大豆消费量占全球大豆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6.16%上涨到2019年的31.07%,目前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
2、大豆消费结构。我国大豆消费主要包括食用消费、压榨消费,两者占到大豆总消费量的95%以上。压榨消费主要为豆油压榨消费以及豆粕消费。据大豆网统计,目前,我国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于压榨消费。2000~2019年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呈上涨趋势,由2,015.09万吨上涨到8,767万吨。大豆压榨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断上涨,由70.93%上涨到83.22%。
食用消费主要为豆制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消费。近十年来,大豆食用消费量由2000年的648.3万吨上涨到2019年的1,700万吨,涨幅为162.22%。期间,大豆食用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分为两个时段,一是下降阶段,从2000年的22.82%下降到2004年的19.88%;二是平稳阶段,在2005~2019年间,稳定在15%左右。
(二)大豆市场供给现状。我国大豆供给主要来源于本国大豆生产以及大豆进口,近年来随着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大豆进口比例不断增加。
1、大豆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2000~2019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始终在1亿公顷以下。2000~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呈缩减趋势,由9,339千公顷减少到6,827千公顷,缩减幅度达26.89%。2016年中国农业部出台一系列政策保证豆农收益,大豆种植面积才开始恢复,到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恢复到9,332千公顷,恢复了2,505千公顷。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0~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占比由12.31%下降到5.67%。2016~2019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种植面积占比有所提升,但也仅为7.61%。
(2)大豆单产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大豆单产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围绕1.7吨/公顷水平上下波动。2019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946吨/公顷,相比2000年的1.655吨/公顷,上涨17.58%。但相较2.764吨/公顷的全球大豆单产水平,差距还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单产水平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由2000年的2.33吨/公顷上涨到2019年的2.76吨/公顷,涨幅为18.45%,超过了我国大豆单产量的涨幅。
(3)大豆种植效益。大豆种植效益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稳定阶段,从2000年到2012年,我国大豆种植效益围绕100元/亩水平波动;二是下降阶段,2012年以后,大豆种植效益显著下降,由128.63元/亩下降到-194.1元/亩,下降幅度达到250.89%。
2、大豆进口现状
(1)大豆进口量。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世界首位,且大豆进口总量呈不断增加趋势。2000~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由1,042万吨增加到8,851万吨,增加了7,809万吨,增幅达到749.42%,平均每年增加780.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92%。
(2)进口来源。我国作为大豆进口国,主要的贸易国家包括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三个国家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0%以上。2013年之前,我国大豆最大进口量国家为美国,美国大豆进口量约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0%,2013年以后,巴西大豆成为我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约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50%。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国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对于巴西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2018~2019年美国大豆进口量由3,285.28万吨减少到1,664.32万吨,降幅为49.34%。此外,对加拿大大豆以及俄罗斯大豆的进口量在这一时间段也显著增加。
二、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豆自给能力不足。我国大豆自给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大豆种植面积少,单产水平低。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豆生产国,其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在25,000千公顷以上,围绕30,000千公顷上下波动。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呈现不断上涨趋势,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6,900千公顷。2019年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为16,700千公顷。而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在近20年内一直处于10,000千公顷以下水平,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之间具有显著差距。
国内大豆种植依然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种植区域分散,自然经济特征明显。豆农种植大豆从播种到后期管理,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管理粗放的问题显著存在。在种植过程中,大多豆农没有精细化管理,造成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投入不足,致使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低下。
2、种植效益低,豆农种植积极性差。2000~2019年间,我国大豆种植效益不断下降。由92.24元/亩下降到-194.1元/亩,种植效益下降了286.34元/亩。导致大豆种植效益低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种植成本高。2019年我国大豆种植成本为686.3元/亩,其中人工成本为222.3元/亩,占总成本的32.39%,土地成本费用为274.7元/亩,占总成本的40.03%,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89.3元/亩,占总成本的27.58%。国产大豆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效益不断下降,致使豆农种植意愿不断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二是比较优势不明显。2019年种植稻谷净利润为20.4元/亩,种植小麦的净利润为15.1元/亩,种植玉米的净利润为-126.8元/亩,种植大豆净利润为-194.1元/亩,种植大豆净利润处于最低水平。大豆不具有种植比较优势,造成部分豆农弃种大豆,改种其他作物,影响大豆供给的稳定性和充足性。三是政策效果不明显。我国为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2011年开始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2014年开始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作用有限,且目标价格补贴受制于WTO的“黄箱”规定,进一步降低政策效果。
(二)大豆进口依存度高。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进口数量大。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对于大豆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大豆、豆油、传统豆制品以及大豆蛋白粉等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肉蛋奶的需求上涨,畜牧业饲用豆粕需求量持续增加。从大豆进口、压榨、饲料生产到畜牧养殖这一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对进口大豆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口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
2、进口来源渠道狭窄,缺乏市场定价权。美国、巴西、阿根廷占据我国大豆进口量的90%以上,造成我国大豆进口缺乏弹性。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控制了全球70%的大豆货源,孟山都公司则通过控制转基因大豆种子对大豆贸易进行控制。因此,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80%来自于四大粮商,同时四大粮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控制我国大豆压榨企业。目前,国内大型油脂企业共97家,其中64家被跨国粮商参股或控股,参股比例达到66%。
三、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论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大豆市场存在的问题,发展大豆相关产业:
(一)多措并举增加大豆产量。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以及单产水平。根据大豆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保证大豆主产区的资源供给,科学理性适度增加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大豆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提升比较收益。选择种植面积较为集中且基础较好的区域推行规模化种植,创新完善相应的土地经营制度,提高大型机械使用程度,发挥规模种植效益。不断加大大豆品种创新力度,提高科研投入,推出高产、高蛋白、高油等大豆新品种,配套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提升大豆良种繁育能力,打造高产、绿色、优质大豆。
(二)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积极开展多元化大豆贸易,拓宽大豆进口渠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通过对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和投资,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引导有大豆种植潜力的国家扩大生产,拓展新的轮换豆源供应地区,构建多元化的大豆贸易体系,改变大豆进口单一化的局面。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农业合作,加强与国际大豆相关协会的沟通交流,把握国际大豆整体生产情况以及价格变动,从而打造宽领域多元化的大豆进口格局。提升本土大豆企业定价权,从国内企业自身出发,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在相关政策背景优势下,引导国内大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
(三)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大豆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增加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结合我国大豆生产环境,进一步推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将大豆主产区作为补贴支持的重点领域。地方政府可设立大豆专项基金,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大豆产业,推动大豆产业园区以及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推行面向大豆产业的专项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大对大豆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鼓励具有资质的大豆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或进行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