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愿景下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1-01-16邬乐雅张丽佳胡斐黄婧蓼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自贸港气候变化海南

□文/邬乐雅 张丽佳 胡斐 黄婧蓼琦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海南·海口)

[提要]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海南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在新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下,海南应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争取率先实现碳中和,努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走在前列,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已从高水平谋划设计转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阶段。

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碳排放空间对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的风险与推进和加快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机遇并存。我国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是我们自己要做。自去年习近平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宣布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习近平已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上承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两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等一系列会议都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海南作为热带岛屿地区,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臭氧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将对自贸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自然资源部2019年发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2019年南海沿海海平面高77毫米,预计未来30年,海南省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0~200毫米,若在季节性高海平面期和天文大赤潮期遭遇温带气旋或热带气旋袭击,三者叠加将加剧灾害的致灾程度。在全球气候治理大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发展应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新动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海南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进性和使命感的重要体现。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相关领域高新技术,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从源头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扩大现代高效能源服务和优化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真正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永续发展。

一、海南率先实现碳中和及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能源与产业结构低碳化程度较高。初步统计,2020年清洁能源(含天然气、核电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省装机比重67%,较2015年提升约2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37%,较2015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海南省煤炭消费占比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而由于油气资源的优势,海南省的石油、天然气占比相对较高。在昌江核电站投产后,海南省一次电力的消费占比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并有望继续提升。2015年以来,海南将互联网、旅游、热带高效农业、医疗等12个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建立绿色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3.1∶23.6∶53.3调整为2020年的20.5∶19.1∶60.4,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稳步推进。海南认真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部署,将降碳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并已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目标。海南省碳排放总量基数小,人均碳排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积极组织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城镇、低碳旅游等试点工作,确定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白沙元门乡罗帅村、保亭呀喏哒雨林文化旅游区等9个低碳社区试点;三亚、琼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海口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同时,发布首批10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涵盖景区、小镇、社区等类型。

(三)自贸港政策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海南具备率先实现碳中和的良好条件,在“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下,新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生态文明标志性项目有序推动。海南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62%以上,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丰富。光伏、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昌江核电二期工作稳步推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的作用,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发展领域。

二、碳中和愿景下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碳中和愿景的实现最终要依托以创新驱动和绿色零碳为导向的产业、经济体系的建立。海南经济体量偏小,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亟待加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管理能力、金融开放程度、监管模式、人才创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海南仍是科技小省,投入低、人才缺、成果少的局面没有改变。如何推动海南自贸港旅游、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热带高效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换道”超车,是海南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碳排放管控形势严峻。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5~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30年。据研究,在1.5℃目标导向下,我国2030~2050年年均减排率将达8%~10%,2050年与峰值年份相比,二氧化碳应减排80%以上。海南自贸港相关重大项目的建设将拉动全省建材和建筑、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增长与能源需求,能源与石化工业项目的新增碳排放,将对海南相对较小的碳排放体量产生较大冲击,如何在经济水平持续提升、战略性产业进一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碳排放,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顺利过渡,是碳排放管控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碳中和资金需求量大。初步估算,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海南省年均投资约占全省同期GDP的3%~5%左右,投资强度预计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资金缺口较大。此外,海南省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整体规模不大,绿色金融的参与方式和机构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

(四)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尚未发挥关键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海南作为国内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国际资源与合作渠道有限,在政策、技术、项目等层面的绿色低碳国际合作缺乏系统规划与深入沟通,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前沿探索、经验借鉴、平台构建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碳中和愿景下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制定碳中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强约束驱动经济新变革,包括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能源供给、电力体系、能源消费和生活方式等变革,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从当前碳排放“强度主导型”的政策体系过渡到“峰值引领型”的碳排放总量管理制度体系。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碳中和愿景,因地制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将碳达峰关键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避免近期高碳基础设施和产能扩张可能导致的中长期碳排放约束问题。研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力争充当国家碳中和“先行军”。

(二)加强绿色低碳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发挥绿色、生态、服务、开放优势,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增强产业竞争力,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以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目标,发挥气候与生态环境优势,依托环岛旅游公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岛旅游资源,将旅游与工业、农业、购物、体育、医疗相结合,形成“处处有旅游,行行搞旅游”的发展局面。充分考量碳排放标准和环境承载力,优化石油冶炼加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推动油气产业绿色发展。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以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研究制定低碳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专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在能效提升、新能源、海水淡化、储能、碳捕获收集与利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把海南打造为国际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的创新实践场所。

(三)谋划碳中和标志性工程。结合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谋划具有海南特色的碳中和示范项目,推动国家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如创建海南中部山区碳中和示范区,同步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打造适应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示范工程;以海口东寨港红树林、三亚珊瑚礁、陵水海草床等为重点,综合考量生态系统服务及碳汇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持续强化海岸带及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蓝色碳汇效能;在符合国家气候外交整体战略的前提下,探索国际碳市场参与路径,面向国际航空公司2020年后的碳减排需求,开展各类相关碳资产交易;探索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减排项目及配额互认,以海洋碳汇开发为重点,为海洋资源保护、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活动提供市场机制支持;将示范工程建设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结合,以工程项目带动实施,增加绿色投资和就业。

(四)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加强资金保障。国家碳达峰各类措施累计投入约占年均GDP的0.8%~1.1%。海南应加快提高自贸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鼓励通过“政银担”、“银政保”、“银行贷款+风险保障补偿金”等方式,有效撬动市场资金投向气候领域。加快构建气候项目标准体系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发挥海南自贸港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的便利性,吸引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气候投融资活动,建立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海南省气候投融资领域路径,从碳市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方面创新气候投融资资金引入渠道。

(五)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评价。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统计体系,将碳排放评价融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时掌握新建项目对区域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统筹调配使用碳排放指标。发挥碳排放的绿色标尺作用,实现对项目碳排放增量与减排量的精细化管控,提高引进项目的绿色低碳水平,倒逼企业开展碳排放先进值对标,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能效水平高、碳排放水平先进的行业领域,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碳评初步预测在碳市场运行下的碳排放成本,促进企业建立碳管理制度,推动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碳排放权资产化,合理选择满足碳排放要求的措施,形成节能降碳长效机制。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海南作为国内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借鉴、吸收国际上建设绿色城市、碳中和社区等领域的成功经验、技术和政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化“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务实合作,面向“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澜湄环境合作,以蓝碳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南海各国碳交易研究,争取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变化合作平台和碳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争取国际碳市场的主导权与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加强与国内外自贸区在绿色技术、重点项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以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保护等领域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监管和综合治理,形成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四、结语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南应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抓住碳中和发展机遇,通过科学谋划与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居民消费等各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争取成为在国际上展示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靓丽名片。

猜你喜欢

自贸港气候变化海南
术业专攻,奋力耕耘 努力做好自贸港皮肤科学科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为海南停留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