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专题研究]

2021-01-16韩庆祥,梅宪宾,张迪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省思

韩 庆 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总结百年大党走过的历程及其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从哲学上省思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一、坚持真理和道义(价值)相统一

从哲学讲,意识形态的内核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基于一种价值观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这与是否具有道义有关;同时,这种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对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只有如此,价值观才具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导向性,否则,就是虚假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这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又是解放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为人民立言的,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主义”,因而它又具有道义性。概言之,意识形态建设一定要建立在真理与道义统一的基础之上。只有具有真理性且具有道义性(价值意义)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尤其能把握民众需求,进而才能合理地去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意识形态建设不是敲锣打鼓,不是喊口号,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必须基于真理与道义来进行,必须处理好真理性和道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越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越注重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把为人民群众立言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属于科学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既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如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分析和揭示,又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人民解放立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基于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发展本质的认识,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要求,具有真理性,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有道义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作出了充分阐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1)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真理与道义相统一,彰显的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彰显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彰显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人的一种根本力量,具有信仰的力量,才不会被一切艰难困苦所压倒。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酷刑而不被吓到,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人若缺乏真正的信仰,他就没有根、没有魂、没有骨。所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落脚到坚定人的信仰上,落实到坚定理想信念上,落实到丰富而雄厚的信仰力量上。

二、正确把握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正确把握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焦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9—181页。这一段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重要论述,其实质谈的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要正确把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最为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书本与现实(书本公式和生活公式)、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只注重书本理论而轻视现实和实践,狭隘经验主义相对注重现实、实践经验却忽视书本理论。这两种“主义”都是走极端,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大敌”。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欧洲尤其是英国伦敦的土壤中产生出来的,有其时空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又是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体系,具有穿越时空的一般性。这里涉及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核心,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属于“一般”,中国具体实际属于“特殊”。从哲学上省思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即书本与现实(生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的代表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其核心内容,讲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实践的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质上就是为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毛泽东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看作是辩证法的精髓。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意识形态建设中所出现的偏差,大都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关。可见,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引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既是破除了“两个凡是”,又是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在哲学上就涉及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而,这个理论可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又具有普遍性,具有世界化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形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继续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理论品格,这属于“一般”;也要根据不同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篇章,这属于“特殊”。所以,要用中国话语来表达中国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处理好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就是要充分彰显实践的力量。实践是一种实现理论的过程。一种理论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变成现实,就要诉诸实践活动,没有实践活动,理论就是一种架在空中的空洞且苍白的理论,没有任何生命力。

三、注重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概念,它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这里的“历史过程”,是历史学意义上所使用的某一历史阶段和时代形态,它大致是以历史时代来划分的。一般意义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列宁、毛泽东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连续性”,它是对后二者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和理论品格的坚定而自觉的“继承”,这里突出的是前后的“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奠定了其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立场、方向、原则、方法、品格和道路,具有本源意义。把19世纪具有本源意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任何割裂开来和依次替代的理解,都是错误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它是对19世纪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20世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升到21世纪所要求的新阶段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释力和引领力,这里突出的是“与时俱进”。所谓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列宁、毛泽东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相互割裂、相互替代的“三个”马克思主义,而是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俱进且具有时代特点的不同呈现方式。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可以理解为进入21世纪前后形成和发展着且面向世界、具有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只强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而忽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即“一脉相承”,就容易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基本原理、方法原则和理论品格;只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而忽视其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即“与时俱进”,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亦即僵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生命力。

自1921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其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一脉相承)和阶段性(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其连续性(一脉相承)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者在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理论品格上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连续性;同时其阶段性(与时俱进)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者是依次渐进丰富和发展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依次实现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次实现的新飞跃。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在这种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和新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较为清晰地揭示其中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依次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都会随着历史、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才能真正呈现守正创新的力量。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品格。守正,意味着要坚持一脉相承;创新,意味着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在生成并不断成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坚持批判和建构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始终坚持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它内在具有批判和建构相统一的本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著作都是坚持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的。他们的著作大多以“批判”命名,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斗争性特质,他们的理论、思想、学说都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们的理论、思想、学说也都具有建构性,都是基于历史、时代、实践的发展而新建构起来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思想、学说。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坚持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批判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是批判中的建构;毛泽东思想又是通过建构起新的理论、思想,更有力地批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没有这种新的理论建构,很难识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这是建构中的批判。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批判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及其思想路线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是批判中的建构;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实践要求建构起来的,这种新建构起来的理论有力地破除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消极影响,这是建构中的批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在这样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是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其批判性。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以开放的胸襟和世界眼光,强调并注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却试图“对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专家指出,西方国家深谙意识形态之道,因而在冷战时期将意识形态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1953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提出“和平演变”概念。和平演变战略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攻心战略”,即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诱导,以瓦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斗志和凝聚力。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指出:必须动用我们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以及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3)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王观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这种“不战而胜”,就是造成我们一些中国人的精神懈怠,对“党和国家”来说,就是要消解整个主流意识形态,摧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当今有些人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出现偏激的看法。比如如何评价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何看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评价中国道路,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理论,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就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尤其是有些人奉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历史观在看待历史问题上出现重大偏差。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必须对偏激的观点加以正确引导,澄清理论是非。

面对上述情境,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就较为注重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力求廓清意识形态的迷雾。

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更注重其建构性。

理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贩卖西方所谓的“先进理论”。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理论”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些人读西方的理论比较多(这并不为过,有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但对中国文化的经典读得不多,对党的理论读得不多,对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读得也不多。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这就是十八大以后我们党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背景。于是,从正面构建“中国理论”,就显得紧迫而重要了(4)参见韩庆祥:《意识形态建设“内功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召开了无数次与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的座谈会,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等重大问题。尤其是2016年5月17日,中央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有三个核心观点:一是从时代期待(应然)角度讲,强调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二是从现实(实然)角度讲。习近平总书记对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又讲到了学术界、理论界所存在的问题,即某些理论在解答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时显得“肌无力”,马克思主义在某些领域要么失语、要么失声、要么失踪。三是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理论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让世界知道有一个“舌尖上的中国”,更应该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思想具有很高的期待,期望中国理论要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意识形态某些方面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然而,我们也要保持具有战略清醒的头脑。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工作。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最关键的就是练好意识形态建设“内功”。这在根本上就是基于真理与道义(价值观)的统一,聚焦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牢牢掌握解释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话语权。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因而阐释好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

因此,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构建中国理论上具有高度自觉。马克思说过:“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这句话是经典之语。同理,也可以说,理论力量需要用理论力量来摧毁。这句话同样值得认真深思。西方的错误思潮是一种理论力量,但却是一种带有“病毒”的理论力量。要摧毁这种带有“病毒”的理论力量,就必须积极构建中国理论,发挥好中国理论的力量,用我们自己的理论力量来摧毁西方带有“病毒”的理论力量。如果我们这种“内功”很弱,就很难摧毁西方那种带有“病毒”的理论力量,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必须真正练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功”。正如只有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才能真正抵御外部“病毒”对人体的侵袭。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自身的理论“免疫力”低下而导致的。“内因”很弱,“外因”就发挥作用了。由此,构建中国理论,发挥中国理论的力量,就是要增强中国自己的理论“免疫力”和“抵抗力”,就是要练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功”。第二,要真正培养一批政治坚定、知识渊博、颇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队伍。马克思、恩格斯是百科全书派,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数学等,马克思、恩格斯都很精通。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博大精深且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因而,我们应当努力在具有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尽量掌握多种知识,力求使自己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工作者。否则,理论素养“浅薄贫乏”,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理论研究“目光短浅”,外在形式“敲锣打鼓”,是根本做不好马克思主义传人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应认认真真读好经典,认认真真研究理论,认认真真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真正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精尖的理论人才。

从政治与战略角度讲,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理论需要学术理论界进一步构建好、阐释好、传播好。应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理论界确实做得不够。构建中国理论,实际上也给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包括器物和制度层面,也包括思想理论层面。西方对我们的影响,有器物层面,也有制度层面,但西方对我们影响更深入更持久的是西方的理论和思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就要强起来,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理论。

只有从正面建构起我们中国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彰显理论(思想)的力量。理论(思想)的力量就在于,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也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一旦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也能大大地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五、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统一

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是话语权的基础。我们所讲的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主要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话语权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对外话语权则是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力和话语能力。

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又直接体现为话语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首先是硬实力建设。具有较为雄厚或较强的硬实力,如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就是无声的话语权,同时它也可以“放大”软实力的力量。在许多发达国家,其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大都以强大的硬实力作支撑。

软实力是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性工作,话语体系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只具有硬实力而不具有软实力,话语体系建设不到位,意识形态建设就会缺乏影响力、吸引力。这里讲的话语体系,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完整来讲,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七个层次:一是话语基础,“有底气可说”。二是话语核心。这是从话语基础提升出来的核心理念,它是整个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三是话语体系,就是“讲什么”。四是话语方式,就是“你怎么讲”“你怎么讲得让大家受听”。话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内来讲的话语方式,另一种是对国际来讲的话语方式。这两种话语方式具有共同点,但也有区别,这叫作内外有别。最好的说话方式,就是讲“具有地方方言色彩的普通话”,讲“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语”。五是话语自信,就是讲话的人有底气,“充满自信地讲”。今天我们所讲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讲的就是话语自信问题。六是话语传播,即“你的话语能传播出去”。 话语传播,主要包括谁来传播、传播什么、向谁传播、用什么方式传播、传播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七是话语权。这是讲话语体系的最高目的。具体讲就是定义权、解释权、主导权和控制权等,指“讲得使人们愿意倾听”。

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是注重话语体系建设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强调并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宣言书、动员令。

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统一,其实质性功能,就是要彰显话语的力量。话语的力量体现在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它能改变人们对世界与事物、对象的认知。话语力量在整个世界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其影响力不亚于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影响力,它能占领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观点:“话语即权力。”(7)“话语即权力”,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福柯在其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中提出的一个最强隐喻之一,也是其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命题之一。这一命题把话语看作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提出“语言即思”“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的观点。

[韩庆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与批判

梅宪宾,张 迪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顺应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甄别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祛魅与回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肃清与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统领与建构等四个发展阶段。总结百年来引领和批判社会思潮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经验,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去伪存真,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思潮的甄别与斗争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69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斗争,都试图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方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伪三民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便打着“孙文主义信徒”的幌子,将三民主义奴化、儒化、法西斯化,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汪精卫企图“以华制华”“共同防共”的假“三民主义”,叶青炮制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蒋介石披着“儒家”外衣、“戴着三民主义的帽子的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三民主义”。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泛起,这一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舶来品,自然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但它同时又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试图走改良的中间路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张学习欧美的政治民主和苏俄的经济民主,实行民主宪政。此外,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在明争暗斗。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传统不加思考地一味保护,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连续性,但混淆了中西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忽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断裂。

中国共产党在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实现了对社会思潮的初步探索,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是肯定三民主义的价值合理性,揭露国民党故意扭曲三民主义的实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指出汪精卫的伪“三民主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文化的挟持下,继续削弱我们的民族意识、摧毁我们的民族气节。同时揭露了叶青伪“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反三民主义的假三民主义。王稼祥指出:“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决不强制他人来信仰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但是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以三民主义来溶化、消灭和麻痹共产主义的任何阴谋与企图。”(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1页。对蒋介石“三民主义”的批判则由过去的“深刻地认识他的妥协性与两面性”发展到“公开地揭穿其法西斯实质”(1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38页。。在批判与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三民主义对解决中国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二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与自由主义思潮作斗争。毛泽东针对自由主义所追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4页。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解放是实现中国解放的必要前提,而自由主义恰恰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由于自由主义思潮忽视了武装斗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其主张在中国必然遭到夭折。三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建设方针,批判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厘清中西文化的关系,开展新启蒙运动并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尊重历史“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3页。。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提倡“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页。,但否定全盘西化,提出必须立足于国内实际进行文化改造,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地信仰马克思主义,逐步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日益成熟理性地对待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科学引领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思潮的祛魅与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建立外交等多重考验。受国内外政治影响,社会上整体呈现出“左”和右的两种思想倾向。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我们党是在反‘左’反右的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的。”(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9页。这一时期,除了自由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的存在、反社会主义思潮抬头,我们党内还出现了一些错误运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危害和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地位大大提升,自由主义不得不蛰伏于思想暗角处,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少数自由主义者抱残守缺,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固有的偏见,执着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框架,仍希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人民群众,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影响,部分人还存在着一些封建陋习、腐朽思想和守旧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观点脱离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正确认识,并且在社会舆论中逐渐占据上风。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上,忽略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科学规律,主观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些错误认识的泛滥,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这一严重的“左”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顶住各方压力,将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针对错误思潮,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批判运动。一是积极开展思想文化批判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抓住自由主义思潮借用文学艺术等形式传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开展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三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有效揭露了其中的自由主义思潮。在农村开展反封建思想运动,清除了依然在广大农民群体中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同时,对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进行改造。除了政治学习,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存在于知识分子中的个人主义、宗派主义风气有所好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成为人人倡导的良好风尚。二是站稳人民立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反对一切毒草的,但是我们必须谨慎地辨别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基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立场,因此,引领批判各种社会思潮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狂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和运动式思想批判已经不适宜社会主义中国,面对国内反社会主义思潮抬头,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得到积极响应,党内外形成了“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3页。。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及时纠正错误偏差。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党内,只承认一种思想是合法的,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在党外,非无产阶级,非马列主义的思想,还是合法的。但是要批评,指出它的错误。”(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01页。这一观点的提出,提高了党在政治上的警惕性,明确了对思想路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批判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指示》《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等文件,使全国上下兴起了思想学习的热潮,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使马克思主义在党内树立起了压倒一切的优势,深刻批判、抵制了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即使我们党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党的执政党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根基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对社会思潮的整肃与回归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全球化的新征程,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这些浸染着西方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成为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中国、分裂中国的思想武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借助“解放思想”的大潮开始复苏,在“理性”“科学”的外衣掩盖下,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大相径庭。自1979年春天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开始蠢蠢欲动,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以方励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主张“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搞纯粹公有制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极“左”思潮沉渣泛起,给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失败论”“民主社会主义论”等声音在国内甚嚣尘上。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由于忌惮我国综合实力的与日俱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历史虚无主义等其他错误思潮也趁机抬头。

面对纷纷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精神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进行了有效回击。一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解放思想的伟大旗帜,大胆否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的“两个凡是”方针,同时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党全国思想大解放,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二是科学评价历史的成败得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针对否定党的领导、抹黑党的领导人形象的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正面回应,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1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三是确定党的基本路线,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极“左”错误。在改革开放之初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开始出现,1985年年底,围绕“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以更加猛烈的态势在我国蔓延。对此,我们党先后进行了四次反击和批判。在1979年3月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捍卫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986年邓小平同志作了《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谈话,这成为全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1986年学潮和1989年风波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如果中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那么肯定会有动乱,使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1987年,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仅给资产阶级自由化以更加猛烈的抨击,还纠正了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极“左”错误,坚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979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2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引领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了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纷纭激荡、复杂多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社会思潮的统领与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反全球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裹挟着不良政治目的的错误思潮主要通过消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来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造障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和民粹主义的崛起为主要特征的“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一方面,阻碍世界自由贸易和全球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转,破坏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激发民众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排外主义、民族主义等负面情绪,使民粹主义强势抬头。从实质上看,“逆全球化”思潮主要是为了孤立中国,阻碍中国“一带一路”的全球共赢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实践。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的新衣再次粉墨登场,实质还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鼓吹“蓝色文明”,倡导“全盘西化”。与此相呼应的“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继续兜售“自由、民主、博爱”的陈词滥调,实质都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在关键历史时刻,越是到重大斗争关头,就越可能发生分化与裂变。面对新时代更加多元化、更加政治化、更加隐蔽化的社会思潮,我们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地实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页。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球化是时代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是着力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这种说服不仅体现在正确思想的引领,更体现为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5页。。他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2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第8版。三是以中华优秀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2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6页。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提升价值观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错误思潮的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切实掌握多元化社会思潮引领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梅宪宾,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1-JCZD-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

张士海,沈 浩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回望“建立独立自主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致力于将其代表的政党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为革命的胜利、新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场域,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将廓清各类社会思潮的思想迷雾,激发应对各种变局危局的昂扬斗志,凝聚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人民伟力,为“第二个一百年”取得更伟大的胜利提供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基于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的目的,我们试就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作以初步探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维护无产阶级利益,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为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发展史,就是一部为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斗争史和巩固史。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聚合功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又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巩固了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放松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宣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2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改革开放时期,在各种性质的社会思潮集中涌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原则来坚守,以保障改革开放的社会性质和政治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9页。,其指导地位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道义的合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主义—政党—国家”这一清晰的政治逻辑充分说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才能立党、兴党,才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要实现从百年沉沦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实现从千年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强国的社会进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力,形成团结全国人民的精神伟力。

二、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其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必须把这一本领与党在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系。在此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就是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求就是,不仅要基于本体抓意识形态建设,更要不断地推动意识形态生产,实现意识形态内容增量式创新式供给,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指出,指导革命事业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32)《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认知,创造性地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百年。增量式供给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原有意识形态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另立山头,否则就会造成对原有理论根基的损害,甚至是全部否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维护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才能澄明意识形态所锚定的既定方向,才能彰显意识形态所蕴含的深沉而持久的凝聚力。创新式供给要求我们必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创新性发展,才能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和说服力,才能保障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意识形态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把社会共识性的观念和价值准则吸收进来,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凝练成理论化成果。”(33)王永贵:《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新中国70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和新时代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5期,第91页。只有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会因失去根基而自乱阵脚、因失去灵魂而迷失自我、因失去旗帜而迷失方向,才能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新变化、直面意识形态新挑战、赢得意识形态斗争新胜利。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指向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要件,其性质、功能及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利益关系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因此,意识形态的实质就是社会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理论表达。对此,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总是决定于人民利益需要的满足程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由非主流意识形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一身份的转换不仅因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更为根本的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得以不断解决,人民的价值和民众的利益得以不断实现。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理论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才能获取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只有坚持从党的根本宗旨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巩固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只有切合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需求才能最大程度上动员其革命的积极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8页。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文革”期间围绕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忽视人民的现实利益,意识形态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证明理论与制度的优越靠空谈不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3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4页。。党的政治领导是否正确,最根本的是看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否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意识形态建设之中,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和人民利益的实现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使命,这就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和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人民的现实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并对未来有可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被接受和认同,并逐渐得以强化上升为理想和信念。

四、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

政党意识形态一旦成型就具有两种功用:一方面,它为政党政治实践提供方向指引,能够凝聚力量服务于政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它对全体党员都提出统一的思想标准,是党员行为必须遵循的政治准则。如果违反这一准则,无异于在破坏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在政党政治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作为政党的精英群体,是“必须”而不是“提倡”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对自身所引领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应当努力发挥党员的作用和影响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可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3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彰显了忠诚老实、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改革开放以后,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在党员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选拔过程中要突出重视“革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4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74页。,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并率先垂范,以忠诚和勇毅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史一再证明,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关键的因素。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发挥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形成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强大引领力和辐射力,从而能够汇聚全党全国全民族的精神伟力来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五、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一元化主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阶级社会,任何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都是国家意志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只有坚持一元化主导的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其聚合功用。同样,任何社会都存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不等于必然冲击一元的主导思想,相反还能够丰富和滋养其主导思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4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3页。。关于如何把握和处理一元化主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曾提出“双百”方针,强调“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加强它的这种地位”(4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这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针。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的错误引导下,“文革”时期片面追求思想文化的单一性,否定其多样性,意识形态领域看似整齐划一的表面潜藏着深层的隐忧。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变革解放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多元利益支撑下的单个意志越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和规范,对其中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必须进行坚决回击和彻底批判。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开展反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一元化主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他指出,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但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他明确提出要“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4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9页。。一方面,要在多样中立主导。没有一元化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就会因失去方向而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另一方面,要在一元中包容多样。没有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存,一元化主导思想就会因思想僵化而丧失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之魂决定了一元化的主导地位,规定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锚定了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因此,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揭露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地位。同时,要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推动各种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健康发展,最大限度达成思想共识,才能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同步向好。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承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诉求。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因此,必须用刚性的制度支撑,来保障指导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4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7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领导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将马克思主义放在首要位置。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注重用制度建设来约束自己的党员干部,从而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并在《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当作中心任务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时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为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提供了坚实保障。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刚性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了这一理论号召和呼吁到具体实践层面的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彰显着清晰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脉络。从此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民用多年探索和甄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才能行稳致远;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航路的新标向,也正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有了新的保障。也正是因为三者的交互统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才得以实现自觉到自信乃至自为的时代转变,确保了党和国家不变向、不变质,旗帜和主义永远鲜明。

七、余论

我们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绝不是为了体验翻阅功劳簿的成就感,而是为了清醒地认识到百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歇,是为了把握规律性认识,更好地巩固和建设意识形态阵地。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进局与世界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连锁联动,意识形态建设以更严峻的形势摆在全党面前。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的滑坡、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结合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我们认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主义的反复论战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发展壮大的,两者之间如“鸟之两翼”须臾不可分。新时代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深度总结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复杂时代背景下依靠政党权威实现意识形态效用最大化的内在要求。第二,要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人们往往是通过观察实体化的中国共产党来判断是否认同其主张的抽象化的政党意识形态。因此,能否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政治本色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第三,要在发展中筑牢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基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能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主要矛盾的化解,进而决定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第四,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建设”是个实践命题,但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只有从中国国情和中国立场出发,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才能为其建设夯实理论基础,才能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分化和渗透,才能保证意识形态建设不走老路、不走歪路、不走邪路。

(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8BXSXJ1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KSB02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

马福运,王 瑶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建设成就和工作经验。其中,守正创新是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我们党百年来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与错误思潮斗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坚持科学系统的谋划,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不仅包含党的领导本身具有的先进性对人产生的能够进行说服、教育、指导和感召的能力,也包括党的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能够引发人民高度信仰和自觉践行的能力。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全党都必须抓好军事工作,“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4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5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渐加强了对新闻宣传、图书出版等工作的指导。1941年5月,《解放日报》正式创刊,毛泽东为其题写发刊词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48)《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这一论断明确了“党管宣传思想”原则,坚持军事与政治两手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中心逐渐向经济建设转移,为了更好地使经济工作服务于党的思想工作,邓小平指出面对新形势应作出新举措,以防止“埋头经济忽视思想”的倾向。他强调,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走不好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只顾埋头搞经济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引导,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国家得以强盛、民族得以振兴的根源,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49)傅治平:《理论强党 思想富国——学习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始终都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是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决定和影响着党的其他各项思想内容和基本方略。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页。他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潮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5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6页。

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意识形态是我们党“起家”和“当家”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过程,天然内蕴着“意识形态革命”的命题;新中国成立、发展与强大的过程,自然也包含着“意识形态立国”“意识形态兴国”“意识形态强国”的过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成功应对了一系列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带领全国人民拨云见日、去伪存真,一步步从辉煌的历史走向光辉的未来,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信仰,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的基础和灵魂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明确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可否认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中出现过失误,但在指导思想上却从未发生动摇。邓小平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5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841页。,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历程和经验的讲话中郑重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力量源泉。在带领我们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他始终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缘由时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是重要助推器。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我们党不断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就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为了使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坚不可摧。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中,首次确定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制度,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5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第1版。一百年来,经历了既筚路蓝缕又波澜壮阔的种种考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定如初,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自己提供强劲动力。

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54)董振华:《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能够与时代的洪流同发展同进退,并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我们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错误倾向而不断加强,就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肃清各种杂音,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

三、坚持与错误思潮作斗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

社会思潮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55)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人民日报》,2005年4月22日,第9版。。一百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各种错误思潮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但是,我们党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底线思维,及时厘清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表现及其危害,作出符合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客观判断,在与错误思潮的坚决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百年,也是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一百年。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在这种斗争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曾经多次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都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大革命后期,党内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及时批判和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保了党和革命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土地革命时期,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党中央及时召开遵义会议、开展延安整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危难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束缚以及“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敌对势力开始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面对各种错误思潮侵蚀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时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企图使中国改旗易帜。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国史教育问题,强调必须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各种错误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各种声音互相争鸣,因此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56)《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9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5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页。,力争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错误社会思潮的关系,并且指出对于错误思潮,我们要“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5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第99页。,着力构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牢固防线。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社会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严峻考验。对此,习近平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5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65页。正是出于这种历史清醒和政治坚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政治方向,在与错误思潮的不懈斗争中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不仅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更要求它能切实增进民众利益(60)蒯正明:《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湖湘论坛》,2008年第5期,第35-42页。。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有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原则和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6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其目标是为了“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6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8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6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64)陈燕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上),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形成了坚持以人民的利益来衡量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精辟论述。进入新世纪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党的八十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着力于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目前已经出现600多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17页。2021年完成的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充分涌流、力量充分激发,继而创造出更多令人称赞的人间奇迹。把党的价值追求与增进人民福祉联系起来,是由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的,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执政理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显然,意识形态一旦脱离了物质生活,也一定会失去生命力。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把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与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中检验意识形态的工作效果,继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五、坚持科学系统的谋划,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中心任务整体系统地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制定阶段性工作任务,统筹推进载体形式、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创新,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与吸引力,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经验之一。

坚持科学系统地谋划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工作艺术性。其一,科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特征既具有稳定性,也呈现阶段性。面对“三座大山”导致的复杂环境和腐朽文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等促进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改革开放之初,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涌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邓小平强调要始终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的发展起点、新的征程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意识形态“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化。其二,系统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和方法创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创办党报党刊,利用“报纸的作用和力量”,“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6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8页。。在阵地建设方面,江泽民指出:“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6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等都成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全党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开辟了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的新局面。其三,探索形成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联运机制。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宣传机构,负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在召开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宣传部,领导思想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更加坚定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探索中形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委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在制度执行以及机制健全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形成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强劲动力。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宣传思想工作应与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同向同行。2014年10月,他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做好思想舆论工作是全党的事情,“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7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22-123页。。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7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81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系统推进,与经济、管理、文化、生态等工作紧密融合起来,统筹提升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等载体的意识形态功能,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7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34页。。

(马福运,河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8AKS019〕、河南省社科联2020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唐 爱 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在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并且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般界定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述到“意识形态领导权”相关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179页。“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调节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等表述触及的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范畴。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明确概念,完成这一任务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葛兰西,他在《狱中札记》中指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74)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9页。葛兰西认为,领导权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而且也体现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被统治阶级只有掌握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导权才有可能赢得政权,统治阶级要想实现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目的,同样需要牢牢掌握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无论对于被统治阶级还是统治阶级,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被统治阶级,它要打碎旧国家机器,夺取国家政权,就必须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战斗功能,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夺取政权,首先要促成旧意识形态解体。对于统治阶级,它要充分利用经济权力、政治权力以及意识形态权力等全部国家机器和资源,来维护自身统治,“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在掌握政权的同时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在其中行使自己的霸权的话,那么它的统治就不会持久”(76)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3期,第100-112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尤其在夺取政权、领导革命斗争与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两个不同时期,这一点更加突出。但是不管怎样,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极端重视、核心逻辑判断等“基础议题”是一以贯之的。从基本概念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界定至少涉及四个维度:一是主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这样的领导鲜明的表现就是对思想文化的领导,对中国革命纲领、方向等方面的“旗帜引领”。在和平建设时期,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就是进一步突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元化领导。二是内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实质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引导非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古田会议的思想建党、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还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都是如此。三是对象。从本质上说,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基于民众“同意”的文化领导权威。权威主要来自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即民众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能否实现,直接取决于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程度。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传播和普及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四是功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功能释放”有不同的界定,一般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政治功能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政治建设功能、团结动员民众为美好蓝图奋斗的政治动员功能、引领多样化思潮与批驳错误观念的政治整合功能。经济功能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指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文化功能指为民众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坚持六个层面的“权力”或“力量”。

一是领导力和主导力。搞好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对思想文化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力和主导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以及制度领导等完成的。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规定国家发展战略、思想文化发展方向等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主要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向社会广泛宣传、传播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7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5页。因此,要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是坚持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主要是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意识形态部门,建立党组织,尤其是党委宣传部,加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培养意识形态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以“高标准、严要求”选好配强忠于党和人民的领导班子,确保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制度领导指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运行等过程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比如,建立健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历程表明,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具有绝对的“领导力”,党的理论、党的意志具有绝对的“主导力”。

二是创造力和调适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8页。。2001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7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页。根据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包治百病的药”,解决中国问题,解放中国人民,获得民众认同,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讲“新话”,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在理论创新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思想探索史、理论创新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两次结合”“两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实践基础的改变促使我们党不断进行思想探索、理论创新。正因如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才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能具有持续不断的解释力、说服力。理论创新或意识形态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意识形态的自我调适的能力。所谓调适力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意识形态调适力就是指随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受众等外部条件变化,意识形态变革以往的思想理论、方式方法、工作策略,从而使得自身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能力。通过理论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不断跟上时代发展和民众新需求,具有强大的自我革新、自我调适的能力。

三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基本功能是社会整合功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离不开社会整合功能发挥,需要充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建构、价值观宣传、文化政策制定等手段,对社会不同的主张、思想观点、价值文化进行聚合、统领,使得分化的社会及其思想一体化、趋向主流化,类似于葛兰西所说的“社会水泥”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们党着眼于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80)《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69页。。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整个社会和不同阶层进行凝心聚力、目标引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不断加剧、利益格局调整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趋明显,民众的思想观点更加活跃多样,我们党更要强化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主流声音的内聚力。

四是号召力和引领力。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程度的理想维度、未来维度,号召民众为未来某个目标而奋斗,引导当下民众行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召力和引领力,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8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0页。主流意识形态要在民众中有号召力,既要发挥真理的力量,也要与解决民众切身利益问题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谁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诉求,谁就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谁就赢得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领导权。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力,而是靠思想价值本身的魅力,靠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引领好不同的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并不能依靠人为、强权取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我们党有效实现了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从而牢牢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党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8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我们党进一步强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号召力和引领作用。

五是说服力和感召力。不同于政治、军事等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来自民众发自内心的“同意”、认同。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说服力的核心就是以理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我们党特别重视抓住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民众关心的难点疑点问题,不是就理论谈理论,而是侧重做解疑释惑工作,通过党的宣传理论有效阐释,解开民众的“思想疙瘩”,将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民众心服口服。增强感召力的核心就是以情感人。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8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24页。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有着天然感情,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本源上来说,就能够感染人。具体说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感染力,实现感召力的根本途径。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党在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过程中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对党的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六是批判力和斗争力。坚持破立并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其中,发扬斗争精神,批判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敌对的思潮,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等错误言行作不懈斗争,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法宝、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8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尽管没有掌握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机器,但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反动思想、帝国主义的反动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不断揭露、批判、斗争,并逐渐清除党内“左”的、右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不复存在,但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在某些情况下还非常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愈演愈烈,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既有效反击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以输出“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又坚决抵制怀疑党的基本路线。否定改革开放、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论和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针对炒作、蔓延的错误思想、反动思潮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当前,总结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斗争经验,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批判力和斗争力,首要的就是旗帜鲜明抵制“骑墙派”“看风派”言行,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贯彻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批判力和斗争力需要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需要全党动手,并通过制度化得以保障。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继续前行。随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意识形态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