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演唱中气息与音色的基本内涵与合理运用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质演唱者音色

肖 磊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对声乐表演者来说,气息和音色的运用通常要以演唱者的演唱技术为基础,以确保演唱质量。这便需要演唱者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气息和音色的运用,将气息和音色合理运用于声乐演唱之中。基于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必须对气息以及音色的运用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其运用于声乐演唱之中,以此提升其演唱质量。

一、声乐演唱中气息和音色的基本内涵

(一)气息的基本内涵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唱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演唱技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合理运用气息对提高声乐作品的艺术美感以及感染力十分重要。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气息需根据曲目的具体音量、音色及音高进行合理选择,即便是每一个词汇,在其吐字时也应该选择最佳的气息方式,因此,气息被认为是音乐表现力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其运用种类十分丰富。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不仅重要,而且选择上也十分复杂。演唱者只有对气息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研究,才可以更好地掌握气息的运用方式。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通常会经历以下过程:其一,吸气。通过口鼻将空气吸入,此过程的目的在于扩大演唱者的腹腔容量;其二,保持。即将吸入的空气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时间;其三,呼气[1]。此部分十分关键,需把保持的气息以均匀的方式呼出并撞击声带;其四,恢复。即以调节的方式为再次吸气做准备。

(二)音色的基本内涵

音色主要指声音性质,由于不同的声音其高低长短也不同。其中,董忠良将音色定义为声音的色彩,是由发声体在振动方式、形状、成分和品质等方面特征决定的。而黄本固则将音色定义为声音品质及具备的色彩特征,是由声波波形所决定的。总而言之,声音音质属于先天形成,是相对固定的,而音色则是能够变化的,如同钢琴在其音质方面是固定的,即便是相同的音,如果着力点不同,则最终的音乐效果也不同。人的声音亦是如此,尽管音质是固定的,但在具体运用时,通过对声音进行调节,便可以产生各种变化,这便是音色。相较气息和力度,音色的概念更加广泛、更加综合,其内容也更丰富多彩。首先,要从认知上对声色和音质进行区分。音质是演唱者所具备的先天条件,而音色则是其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发声训练所形成的表演条件。音质是无法改变的,但音色却可以通过演唱者不断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得以发展。其次,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方式、采取的力度高低、选取的共鸣部位以及演唱语言种类等因素都会对其音色表达产生影响,其音色上的差异还体现出演唱者不同的唱法和不同的风格。

二、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合理运用

(一)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是其源动力,也是发声的源头。精通音律的演唱者可以对气息进行有效控制,对一个演员而言,对气息的控制程度是评价其唱功的重要标准。假如气息控制得好,则演唱效果就会好;假如气息控制得不好,不但无法获得较好的演唱效果,甚至会破坏作品原本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对气息进行有效控制,使呼气和吸气相互协调,结合发声要求,形成各种所需的声音效果。有时,声音要求平稳有力,有时则要求抑扬顿挫。按照发声的具体要求,需调整气息控制方式,如高低、强弱等。因此,气息控制是音乐演唱技巧中的一个难点。与此同时,演唱者要想使自己的演唱技巧有所突破,必须加强气息训练。

(二)气息与发声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气流同声带摩擦后便会产生振动,而声带振动便产生了声音。所以,声音的持久度同气息量大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声乐演唱中,不同的人,不仅其声音力度不同,其音量也不同,所以,不可过于苛求。只有良好的气息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换言之,所有的声音都是以良好的气息为基础发出的。例如,以气息为基础的声音如同篮球着地,富有弹性;而缺乏气息基础的声音,则如同铅球着地,沉闷且僵硬。由此可见,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大部分人在唱歌时,都比较依赖喉头,其实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便是气息。当气息到达丹田并逐渐形成支点后,高音便能够获得有效支持,如此,喉头部分便能得以解放,逐渐放松。发声时将气息作为基础,主要是因为气和声带不同的接触方式将决定声音所具有的不同色彩[2]。通常情况下,声音的走向是由气息决定的,其中气息比例要比声音比例小,此外,如果声带闭合较严密,则其声音会显得更加坚韧而且富有耐力。在“先出气,后出声”的情况下,其声音质感通常会稍差些,而声音色彩也具备暗而虚的特征。对漏气点进行合理控制,可以使声音显得暗淡且柔和。因此,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合理控制气息,不仅可以调控声音的明暗,还可以调节其柔和度。由此可见,对声音而言,气息具有控制其音色的作用,在演唱时,可以利用气息来调控音色及音质。

(三)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合理运用通常需注重以下几方面:

1.合理调节和控制气息的深浅

在声乐演唱的吸气过程中需合理控制和调节气息的深浅,演唱者演唱时需合理控制吸气深度,可保证在演唱过程中声音既不会显得过于生硬,也不会太过苍白。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结合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来对气息深浅做出合理调节与有效控制。

2.合理调节和控制气息的收放

在声乐演唱中,吸气环节和呼气环节对于气息运用十分关键,其中吸气环节主要是利用调节共鸣腔的方式来平衡人体内的各种发声器官,属于“收”的方式;呼气环节则是人发声的主要方式,属于“放”的方式,对收放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能够保证演唱过程中气息稳定。

3.合理调节和控制气息的粗细

虽然就本质而言,人们无法在视觉上感知气息,但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气息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还具备不同的粗细形态。然而,不管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气息形态是粗还是细,都需演唱者通过丹田部位和小腹部位来达成共鸣。这通常和音乐情感联系十分密切。因此,需要演唱者有效调节和控制气息形态,进而促进其情感表达。

4.合理调节和控制气息的断连

对声乐演唱而言,其中的断和连其实是指演唱中的停顿和连续,而在气息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断和连则主要指演唱者在演唱中气息运用所表现出的连贯性,通常会对演唱节奏产生直接影响。在实际演唱中,通常需结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合理调节和控制气息的断和连。

三、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合理运用

相较气息,音色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运用通常更注重音色和作品及演唱者之间的适应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基于演唱者对音色的合理运用

从演唱者的角度出发,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每个演唱者都有其自己所属声部以及所负责的角色,因此,其所表现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就其声部而言,因为每个人的发声体是不一样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原有声音在音色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演唱者所表现出的一般是不同的声部。而对于声乐演唱而言,演唱者采取多音色运用时需确保这些音色同自身声部的适应性;从角色角度出发,因为演唱者在性别方面、年龄方面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音色上也会有所不同,故而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演唱者通常要结合自身的演唱角色来对音色进行有效调节和合理控制。

(二)基于声乐作品对音色的合理运用

对于声乐作品来说,不同的乐曲其所具有的品格和内涵都不相同,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演唱者要将这份独特完美表现出来,必须对音色进行有效处理。有时即便是种类相同的作品也会不同,如同样是民歌,《乌苏里麻木》这首民歌便要求音色深沉、厚重,其音色和美声中的次女高音比较类似[3]。而《大河涨水沙浪沙》这首民歌的音色则需要表现得更加轻快、明亮,其音色和花腔中的女高音比较类似。所以,需针对具体的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切忌生搬硬套。因为音色会因为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具体演唱时,需结合角色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音色。在西方国家的歌剧表演中,对剧中每个角色的音色要求各有不同,例如,犹大这一角色的声音需采取尖锐难听的音色,以凸显其性格,而天使角色的声音则要甜美。而我国的戏剧表演中也是根据音色不同来体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年龄。

(三)基于作品情感对音色的合理运用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需做到声情并茂,如此,才可以通过歌声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才可以真正打动观众。不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平时说话,在表达情感上其声音处理是相同的。如表达高兴和愉悦的情感时,其声音色彩都是欢快明亮的;表达情绪低落的情感时,其声音色彩主要是暗淡沙哑的;表达愤怒情感时,其声音色彩则会嘈杂急促;表达紧张情感时,其声音色彩则是尖锐干涩的。在声乐演唱中,其情感表达方式和日常生活是相同的,所以,演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音色的变化,并将其发现运用于自己的演唱中,以此提升自己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能力。人的情感通常可以表现为喜怒哀愁四方面,通过音色来表达情感时,一般也有明亮及暗淡两种。有些歌唱艺术家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部分音色在演唱情感表达上所具有的共性。例如,a(啊)音,其音色效果不仅鲜明,而且充满光彩,其中母音成分居多,因此,形成了愉悦的音色;W(乌)音的音色则比较暗淡,其中亦是母音成分居多,因此,形成了悲痛的音色;具有音色较暗的特点,也是母音成分多,形成了痛苦的音色;“O”音由于母音成分再加上胸声,便形成了悲伤、愤怒的音色。

(四)基于歌曲语言对音色的合理运用

所谓歌曲语言,指的是歌词。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有些音色需利用咬字的方式来体现,这点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相较其他国家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对于吐字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汉字具有声调的原因。同一个汉字,如果声调不同,则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演唱民歌时,歌曲语言在其音色上包含两方面:其一,歌词本身具有的韵辙色调;其二,演唱者因为自身咬字发音习惯所形成的演唱风格。通常歌词本身具有的韵辙色调是保持不变的,但不一样的咬字发音则会使歌曲产生不一样的风格。这便是为什么一首流行音乐,听众通常更喜欢原唱的原因,其中因为听众带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在情感上已经接受了原来演唱者的咬字发音,所以,无法接受后来演唱者的咬字发音。通过音色来表现歌曲语言时,一般存在可变性,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发声器官存在先天差异,每个人的音质都有其自身特点,所以,不同的演唱者在咬字发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每个人在发声习惯、演唱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在语音上形成个人特色,使得歌曲在语言色彩方面也存在可变性。

(五)基于音乐风格对音色的合理运用

有时,当人们听到一首歌曲,即便不看说明,也能分辨出演唱者是谁,这便是风格。对于成熟歌者而言,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不仅有其先天音质特点,还有对音色做出的处理,如演唱者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还有便是咬字发音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例如,20世纪我国著名歌手李娜,其音质浑厚粗犷,其演唱的作品《嫂子颂》《青藏高原》等都表现出豪迈、大气的特点。在歌曲《嫂子颂》中,李娜采取近乎呐喊的声音凸显东北大嫂如同男子般的胸襟与勇气;而在歌曲《青藏高原》中,李娜的音色又变为对巍峨壮观的青藏高原的真情赞美,演唱出青藏高原的博大胸怀,给人以容纳万物的感觉。再如,歌手宋祖英,其音色十分甜美,而且吐字流利,非常适合演唱一些节奏较快的歌曲,具备欢快跳跃的演唱特点,这在其演唱作品《小背篓》和《辣妹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成功的歌手,其风格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先天的音质条件,而是其精通音色运用,能够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色处理。

四、结语

气息和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十分关键,对演唱质量和演唱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声乐演唱中,合理运用气息和音色不仅是演唱者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一种体现,更会赋予音乐作品丰富的艺术美感。因此,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对气息和音色的运用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将二者有机融入演唱中,以此提升演唱质量和艺术层次。

猜你喜欢

音质演唱者音色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其它都好,音质有待提高 小米AI音箱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