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规划期间滞后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

2021-12-27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十四五标签图书

何 良 张 杨

(黑河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影响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因素

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具备着情报与教育双重职能,2020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为了进一步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的职能,需要在“规划”编制方面实现进一步的突破,需要在厘清图书馆“十四五规划”要素的基础上,寻求全新发展机遇,实现新战略的布局。

1.政策形势

目前,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建立在大规模立体感知系统基础上的,在此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交换操作,在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否到位,判断信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应遵循何种标准和规则,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两大重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政策的完善和相关管理规范的出台,如果没有明确的文件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作出指导和规定,就会导致不同高校在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且在这一系统中,知识产权和读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图书馆服务功能难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管理的智慧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利于图书馆实现理想的工作效果[1]。由于第三空间概念的引入,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图书的收藏与阅读,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在向智能图书馆转变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图书搜集、阅读等基本功能,还要具备交流、讨论、休闲娱乐等功能。但是,在现有的传统大学图书馆功能中,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物理分块建立不同大小的网格空间。这种空间划分的网格模式有其不足之处,即结构不易调整。这类空间的功能设置不能满足过渡时期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适应过渡时期高校图书馆灵活多样的空间需求。对传统图书馆而言,这种建筑空间结构将给大学智慧时代的空间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2.人员分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主要代表,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着保护和维护图书馆资源安全、图书阅读环境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和认识,并能通过读者对不同种类图书的借阅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和有效分析,最终使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得到科学的整合和分类,从而使读者在智慧图书馆系统中获得更符合自己喜好的图书服务[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到馆员人才培养和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努力提高整个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当引进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为馆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改善馆员队伍建设滞后的尴尬局面。

3.技术需求

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智慧平台建设的需求和智慧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具有时代特点的需求,为了能够使信息化的设备能够在图书馆中正常工作与有效运转,需要对图书馆馆内的布局和环境进行改造与布局,使信息化和智慧化系统的硬件设备能够有足够的工作运转空间,并且由于智慧化设备需要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所以,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化软件系统也需要给予现代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此外,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数据挖掘、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灵活使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图书馆内部资源的整理与集成。这种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自动化集成系统技术,这种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基于条码与磁条技术,而在国外高校智慧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RFID标签技术更得到了近年来的大规模使用与广泛推崇,并且实践表明,将这两种技术灵活融合能够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系统平台的搭建。在此基础上就能够继续开发图书馆的资源知识管理系统和读者借阅喜好预测分析模型,完善智慧图书馆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图书馆服务系统的人性化建设水平与智慧化程度。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智能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构建图书馆资源借阅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读者阅读行为、阅读爱好的分析和挖掘,也可以获得不同图书馆资源流动情况的数据,对学生、教师之间不同图书的阅读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图书馆资源的更新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和参考价值。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实现了图书馆馆内秩序的自动化管理,并能优化现有图书馆资源管理方式和数据获取模式,从而实现更加智能的图书资源信息感知和信息采集。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使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在图书采编方面,通过软件层面设计馆藏图书智能管理系统,自动采集和有效分析图书中所缺的信息,并将不同读者对图书种类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使智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建设更严谨、更全面,并有望实现图书标签的自动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图书资源借阅、流动过程中的自动化、无人化服务,不仅降低了图书馆图书资源管理的人力劳动成本,而且使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更加快捷、智能化,基于精细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地对读者的阅读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并能实时地向读者显示图书流通的轨迹,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个性化特征。

关于资源管理和分类保护,传统意义上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管理是从手工操作于管理开始的,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文献或资源进行破坏的现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献资源管理分配智能化和科技化,将有效提高文献资源在整理分类过程中的安全性。图书馆资源的多样化,形成了多学科知识的聚合与融合,不同学科书籍可以为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源,若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师生在图书文献资源借阅过程中的交流与共享需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层次、协同化、智能化的主题区,使之成为互动开放的主题区,满足师生需求,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开放、动态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空间,并利用相关子系统模块为预测系统、服务营销输出系统、信息自动查询系统等提供专业服务,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各维度的学科整合服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构建学校多学科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将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在线服务平台体系,为师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2.大数据平台创建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传统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对图书馆内部设备维护、消防安全等的管理,往往是依靠专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工作,在工作中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而在平时的设备检查中,由于不同操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不同,可能会存在忽略部分安全隐患和设备维护不及时的问题,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操作人员在设备维护、强弱电、电气网管等方面的操作数据反馈给数据采集平台,平台通过算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当发现异常数据时,就能及时调取相应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监控数据,进一步完成故障诊断工作,当出现故障时,就能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故障警报信息,实现设备的无人操作,大大提高了设备故障检测和排除的效率和准确性,达到安全、高效、节能的目的。另外,随着射频识别设备的发展和完善,校园网的普及,各种传感器与智能感测设备通过校内网连接,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图书馆借阅、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和读者信息的保密性,同时又能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和系统维护。

利用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建设越来越注重数字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数字资源以其良好的流通性能和灵活的使用方式在师生之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因此,也要求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能够灵活、稳定地开发和使用数字技术,基于大数据平台将现有的纸质图书数字化后存入数据库,并转化为数字化的资源予以保存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可以降低图书馆纸质资源保存工作的难度,提高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完善和创新。

3.人才队伍的科学规划和重组

新时期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工作和组建,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对知识获取的使用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师生用户获取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此,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给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人才缺口,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科技素养和引进新型技术管理人才,是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员工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和足够的责任心,才能与图书馆用户进行高效、优质的交流,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知识背景和设备管理使用能力,才能从图书馆用户的阅读爱好、资源借阅情况等方面,及时提取有效信息,为读者的科学研究效率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个性化资源利用建议,同时,运用团队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个人与团队的互动,从而提高读者的专业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为图书馆馆员提供充足的校外培训机会,着重培养图书馆馆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养,对馆员进行图书情报知识的适当补充,提高馆员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完善馆员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效拓展馆员的知识领域。除可以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能力外,学校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专门人才来加快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不仅需要传统的图书管理人员,而且也需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专业人才,因为这类工作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复杂,往往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引进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才队伍的智慧水平[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充分调动馆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在管理机制设计过程中,合理划分岗位,及时考核工作质量,使馆员工作职业荣誉感得到有效提升和提高,从而优化图书馆人才服务质量。

4.图书馆体制的改革和优化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建设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图书馆建设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应考虑将传统的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新的建设思路结合起来,做好纸质图书资源与虚拟文献资源的互补与完善,形成新型的图书馆资源管理体系,为读者提供更宽广的资源与文献获取方式,提高纸质资料与虚拟资料交互水平。同时,应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使图书馆管理者能够加强与不同机构的合作,如演讲厅、图书馆外的读书社等,丰富图书馆的文化交流与研读活动,吸引更多师生关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资源更新,提高图书馆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线平台的不断丰富,图书馆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在线互动平台,及时了解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并通过该平台向读者介绍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新增的智慧服务,起到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并可组织线上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图书馆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师生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渠道。

三、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实现系统设计

1.设计思路

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仍采用模式条码和磁条工作,程序还要有人打开图书并扫描条码。随着读者数量的急剧增加,这种工作流程显得过于繁琐,借阅效率也较低,条形码更容易遭到破坏,影响借阅的顺利进行,降低了读者的满意度。

图书馆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如果读者有卡,就可以自由进入各种阅览室;由于图书采用电子数字标签,读者可以自动借阅图书,特别是一次性借阅多本书和全天还书的强大功能,节省了读者的工作量和等待时间,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读者满意。RFID技术可以提高图书流通和馆藏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图书馆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

RFID系统分为低频(LF)系统、高频(HF)系统、超高频(UHF)系统、微波(μwf)系统等,其识别距离r/w字符、标签大小、防撞特性等传播特性有明显差异。从借书需求来看,一般识别距离应在3米左右[4]。由于许多电子标签位于同一区域,采用低频系统是不合适的。被动式微波电子标签的特点接近超高频电子标签,但成本较高。有源微波电子标签的识别距离较远,但体积较大,成本较高,随着电池电荷消耗的增加,识别距离逐渐缩短,难以在图书馆大规模使用。高频RFID系统的识别距离、r/w速度、标签尺寸、防撞特性等技术特点是可以遗传的,并形成了ISO15693、EPC等系列标准,且相对成熟,价格有上升的趋势,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因此,选择了高频系统。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的特点:高质量、高容量芯片的数据存储真空可以存储每本书的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在0.05m—1.2m范围内读写,不需要通过视线和直接接触,稳定可靠的无线射频标签可以使用10年以上,温度和光线不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即使标签表面有磨损痕迹,也不会对实际应用造成影响。

在标签的供能方式方面,标签分为主动标签和被动标签。主动电子标签使用电池能量在一个标签中,可以达到远距离,甚至几米到十几米,但其寿命有限,价格高,被动电子标签没有电池,并且在接收到r/w设备的电磁信号后,转换成直流芯片,一般不需要维护。其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价格便宜,但传递距离和适应运动物体的速度有限,一般可达1—6米。考虑到被动标签的识别技术在识别距离、识别速度等方面能够满足借阅书籍的需求,而被动标签又具有免维护、易使用、寿命长、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采用被动标签。

信息识别是实现自动识别的首要问题,信息识别内容包括与图书有关的基本信息,如安全代码、条形码、图书馆名称、识别应用代码、生产设备、图书代码、借阅次数、类别号、读者代码、借书证代码、日期等相关信息,并写入电子标签。信息可以写成标签:图书识别(ID 代码);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电话号码等);图书馆识别;书架信息;借书人信息;借书日期;其他内容。工艺规格长(mm)×宽(mm):45×45,50×50,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标签尺寸和打印内容,符合ISO15693标准,符合图书馆行业标准。

四、结语

“互联网 +”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基因。在“互联网 +”时代,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打破思维惯性,观察用户需求的变化,重构服务内容,为不同用户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和形式,以维护社会信息知识的中心地位。“互联网 +”使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互联网。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将过滤所有地方,决定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当代图书馆员肩负着重大责任。

猜你喜欢

十四五标签图书
图书推荐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班里有个图书角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