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俗旅游社区参与发展模式探究
2021-01-16谢新丽
谢新丽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一、乡村民俗旅游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于小康社会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即对美好憧憬和幸福指数的考量。文化逐渐成为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因此,在全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主阵地,同时也完成了对农村民俗文化的继承。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既完成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民俗文化以转变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核心。
民俗文化是经历千百年来群众的生活经验所积累沉淀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地区表达了不同的文化个性内容,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因此,民俗文化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经济建设,各级政府也积极带动当地的农村旅游发展,通过将民俗旅游打造成地区经济特色产业,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民俗旅游对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中的积极价值[1]。根据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形成特点,将我国民俗文化分为物质生活民俗文化、精神生活民俗文化及礼仪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实际概括,在当今社会大量同质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中,借助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加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丰富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社会全行业共同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理论
首先要明确社区的定义,针对社区的含义不同的社会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社区主要还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这些集体之间有着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并且有一定的范围和规模。当然社区范围可小可大,一个居委会、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国际联盟,甚至整个地球都可以看作一个社区。所谓民俗旅游就是指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旅游,旅游者到异地深入体会当地的民俗风情,亲身体验当地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旅游目的。这就要依托民俗旅游地居民的参与,当地居民的参与可以使游客更好地体会到当地民俗风情的独特性,便于文化的传播,但当地居民对民俗旅游的参与度及如何有效合理的参与是一个问题。社区参与旅游需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规划、旅游景点的管理、旅游设施的保护及旅游获得利益的分配。因此,要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民俗旅游中来,并对其进行良好的培训,以期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不仅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达到宣传传统特色文化,弘扬文化特色,提高文化感染力[2]。而过去的旅游仅停留在传统旅游业的层面,这样当地的居民只能参与旅游业通常也都是从事一些文化、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来获取微薄的收入,而报酬丰厚的管理性、专业性工作多由外地人从事,当地居民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居民参与民俗旅游就是要发挥居民的主导作用,让当地居民从中切实体会到民俗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农村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以满族文化旅游为例,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有人口l 000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民俗旅游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地方凭借世界文化遗产、本地区传统的民俗民居等异彩纷呈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量游客。但也应看到,农村民俗旅游尽管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这繁华背后却由于缺乏农村社区的参与而使民俗旅游潜藏着满族民俗文化失真、游客感受下降等危机。而若想消除这些危机,保证农村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则必然要求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农村社区参与民俗旅游,是保持旅游活动中满族文化本真性的必然要求。有的学者认为,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者并不是真正关心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是为了猎奇。这就使得作为旅游资源的文化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因此,在农村民俗旅游中,如果缺少社区的参与,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旅游企业则很可能为了迎合部分旅游者的需要而对地区传统文化进行歪瞌和亵渎,如对鬼神文化、民间祭祀的刻意渲染,甚至出现伪民俗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很容易引起满族社区对旅游开发、旅游者的不满,甚至仇视。以满族为例,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其农村民俗旅游也发展相当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地区滥用民俗文化,导致民俗文化失真,使游客的旅游满意度降低。因此,发展农村民俗旅游需加强当地的参与,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体现民俗旅游的优势。满族社区参与能够使旅游开发的项目更丰富,更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利于管理,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
与此同时,也不至于使民俗失真,反而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且当地居民参与可以营造一种满足氛围,使游客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农村民俗文化社区参与发展的关键所在[3],使游客从淳朴的民风与当地浓厚且独特的民俗氛围中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这种社区参与度提高的农村民俗旅游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某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得以复苏并不断发展,以及很多的美食文化、刺绣艺术等的多种文化的发扬。
四、社区参与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在20世纪90年代,有部分学者就开始对我国的社区旅游进行研究。一般而言,学者将1990—2000年称为社区旅游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将研究目光转向了社区旅游的研究,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2000—2002年,可称为社区旅游的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同时国家旅游人类学研究在国内炙手可热,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由单一的旅游研究转向了多维度的研究,例如,社区旅游开发、社区与居民及社区参与等,且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2003年,后则被认为是社区旅游的研究高峰时期,特别是2005年7月在西双版纳举行的“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注重探讨了城市社区旅游、传统村落与社区旅游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等主题,促进社区参与乡村民俗旅游理论的成熟。
根据上述社区参与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来,我国旅游区的社区化发展速度相较而言比较慢,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对国内多数民众来说,社区旅游更多的是概念化状态,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多数旅游景区的社区居民参与度低,而社区居民是社区旅游的灵魂,因此,社区旅游无法做大做强;二是社区居民不能建立社区旅游;三是景区相关负责人没有相关的实战经验,国内可借鉴的经验也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如何建立运营一个优秀的社区旅游景点毫无头绪。
五、乡村民俗旅游社区参与度评价与发展模式
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重点应是乡村的民俗风情,充分发挥乡村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以及民俗风情,以此来吸引游客,不断开发当地特色,确定合理的乡村民俗发展模式。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参与意识
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参与意识,首先,从思想层面改变固有的传统思维,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发挥当地居民的主导作用,相信当地居民的民俗知识的丰富性与专业性,并非依靠专家旅游学者;其次,专家旅游学者应努力向当地居民学习,深入当地生活,切身体会当地的民俗民情,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激发当地居民开发管理民俗旅游地的积极性,宣传民俗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帮助其学习旅游开发规划、经营和管理,同时,也要帮助其学习保护当地的文化,民俗及文物,不至于在发展民俗旅游中遗失。
2.增强文化底蕴,深化产品内涵
乡村民俗旅游一定要重视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通过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底蕴,深化产品内涵,游客之所以来民俗旅游地就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因为不同才特别,特别才吸引人,所以,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播,从而替身民俗旅游中产品的文化内涵,替身其文化的地位。以满族文化为例,如满族的婚俗旅游开发要更加深化,让居民深切体会婚俗文化的整个过程,换言之就是模拟一遍满族当地的婚礼举办,并且深入体会满族婚俗文化,因为在整个婚礼的举办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具有发展意义,而并非像传统的民俗旅游,只是简单地穿穿满族的婚服,戴戴满族的结婚首饰,坐花轿,骑马这些形式[4]。除此之外,还应发挥当地居民的主导作用,让居民向游客介绍这些传统文化的意义,使游客深刻体会文化的内涵。
3.优化产品结构,丰富旅游菜单
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也值得推崇,丰富和发展当地的旅游菜单,满足顾客的需要,并且对每一道菜的内涵和寓意及其历史进行阐释,使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开发各种形式的民俗旅游,让游客重在参与,让其在吃民族菜的同时观看民族菜的做法,并且尝试自己做,增加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并且增加旅游的乐趣,使当地的民俗旅游更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要让游客深刻体会民俗风情就需要让其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充分体会当地民俗风情,吃、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都要融入文化含义,最后,要结合当地独特的特色进行创新开发,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同时提升当地的文化品味,提升其知名度,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与满族文化进行交流,实现创新,促进不同地域满族居民的信息交流、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优质产品。
4.实行旧村开发,丰富旅游地
旧村落蕴含着丰富且深远的文化内涵,所以,对旧村落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及传播和弘扬,但目前的旧村落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差、居民文化意识淡薄及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都阻碍了这些旧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但这些旧村落也有其独特性,所以,对旧村落的开发要本着保留其独特性及民族特色,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做好绿化工作,同时在开发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进行整体性开发,从而达到经济的提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环境的改善,生态效益的提高。当然旧村改造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旧村改造上不仅要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更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旧村落的改造,从而为旅游也作出一份贡献。
5.提供法规保障,健全参与机制
农村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健全参与机制,使居民参与的过程中有序参与,并且有法可依,且能够得到保障。健全参与机制,首先,要想发展当地居民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对当地居民要有培训机制,对其进行技能和教育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能力。其次,在开发和规划过程中让居民充分参与,了解开发的内容,并且听取居民意见,以便于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开发,展现当地特色。再次,健全利益分配原则,所谓利益分配原则就是指保障当地居民的优先投资权、优先就业权。如当地居民在当地进行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达到赚取利益为目的,当地居民的就业也要得到保障,因为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更具有发言权,了解更多,更透彻。当然利益分配原则上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给予居民资金上的支持,方便其贷款。最后,要有良好的监督机制,监督居民是否遵守民俗旅游的法律法规,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来向政府就民俗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健全,进而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效监督居民守法经营。
六、结语
社区参与乡村民俗旅游是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将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参与度将能扩展民俗旅游的形式,深化民俗旅游的内涵,使民俗旅游成为更加成熟的旅游形式,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