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生成
2021-01-16郑红
郑 红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式的关键构件,教学话语对于思政课质量与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与具体。当前,传统思政课“独白”式的理论说教已经逐渐被“对话”式的思想交流所取代,教学实践内在地包含着教学话语更新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必须寻找到二者融通的渠道——医学人文精神。立足医学生特点,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是积极促进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生成的可行路径。
一、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资源
从宏观上来说,回应国内国际重大现实问题,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是思政课教学话语永不枯竭的现实源泉。而从微观上来说,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筛选出符合思政课教学需要的话语资源,是彰显不同高校思政课特色的重要课题。具体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及其未来走向既是当前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反映,也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折射。因此,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挖掘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思政课教学话语资源。
1.明确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话语资源的前提
近代以来,医学人文精神被看成是与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立的概念。与医学科学精神以“病”为研究对象、追求医学诊断与治疗的技术进步不同,医学人文精神被看成是以“病人”为本、将追求生命的尊严与人的价值作为医学的终极目标。换言之,前者解决的是“如何治病救人”这一科学问题,而后者回答的是“为什么要治病”这一哲学问题[1]。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两分法恰恰证明了近代以来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证明了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医学思维的僵化与固守。从社会医学的视角来看,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有社会科学属性,医学技术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从与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立的视角诠释医学人文精神,造成了对医学人文精神内涵的遮蔽。
因此,回归到人文精神,是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内涵的起点。从人文精神的核心构件中,可以将医学人文精神划分为三个维度。第一重维度——追求真理,表现为人对于其所处的自然的超越、对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第二重维度——追求至善,表现为人对自身的超越、对于生命的价值、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思考;第三重维度——追求美的状态,表现为在改造世界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形成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2.明确医学人文精神与思政课的融通之处是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话语资源的基础
首先,对于真理的敬畏与探索是二者融通的共同话题。医学人文精神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并且外化为具体的医学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直接表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专业医学知识的汲取、医学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医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思政课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助于医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事实,得出真实的结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2]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思政课的在场。
其次,对于人的尊重与关照是二者融通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史表明,思政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尊重学生个体成长成才规律,立足社会发展历史背景的教育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遵循着学生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抽象”的被教育者,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有个性的实践主体。医学院校思政课对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医学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的医生那里,病人不再是医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医生的服务对象,“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的关怀与尊重,对患者自身权益的支持与维护”[3]成为医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经环节。
再次,对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追求是二者融通的共同目标。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从总体上解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医学人文精神则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出发具体解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医生”的问题。医学人文精神的德育功能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共同点即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医科大学生,使之能够运用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形成尊重生命、维护健康权利的职业品质,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理想人生、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不懈追求”[4]。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关系到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生成可以而且应当借力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过程,找寻教学与学生的共同语境,填补思政课理论与学生思想发展之间的隔阂与缝隙。具体来说,就是将医学人文精神抽象层次的理念翻转为思政课教学具体层次的话语素材,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说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探求真理: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说服力的路径
教学话语的说服力来源于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一个已经被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一个正在进行的实践过程也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来源之一。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应该“备学生”,将教学话语回归理论的真实、回归医学生的现实,用科学武装信仰,才能真正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
1.医学院校思政教学话语的选择应该具有文本意识,还原理论和实践的本来面貌
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话语应当真实地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学术语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至少经过两次翻译:一次是从原著向教材体系的翻译,另一次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翻译。经过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大众化”了,但是却也失去了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理性思维”。有了探索知识的“捷径”,医学人文精神的求真维度就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适当、适时地推荐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话语应当真实地还原医学文本,使医学实践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提供鲜活的素材。例如,叙事医学的发展,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语言提供了新的讲述语境。所谓的医学文本,在叙事医学看来,就是病人本身。每一种疾病都是文本中的某一部分,是一个有着因果联系的复杂的结合体。医学文本关注了病人艰难的生存状态也提示着医生运用一种实践理性干预患者的治疗或康复。“医生对个体病人的生理症状进行阐释,为疾病构建一个连贯的、简约的回顾性编年叙事,同时也投射一个基于治疗的前瞻性追求叙事。”[5]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无法回避医学文本的阅读。思政课教学不是直接传授医学知识的场所,但是掌握并合理利用一些医学文本,有利于医学生实践理性的培养。
2.医学院校思政教学话语的选择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及时关注现实,关注理论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求,促使着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注重将理论新成果与医学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切实理解思政课传授的理论不是空泛而谈,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穿透力的理论。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思政课教学话语既要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挑战、对各类现实问题的回应,也要从正确的角度解答医学发展、医学生培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思维的力量所在。问题意识使医学生能够立足医学和自身发展的实践,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彰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求真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彰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问题意识主要途径表现为:首先,以当下的语境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误认为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始终是“万恶”的。然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往往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回应学生的质疑,思政课教学的语言必须摒弃以往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语言的截取与肢解,应该以当下世界发展的语境,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要分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步性的肯定、腐朽性的批判,分析出马克思主义是以批判旧社会为起点,探索共产主义生成的过程,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发展趋势的契合,从而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其次,以医学发展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医学生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很难直接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而无一例外地,他们天然地认同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是有用的。因此,以医学生所关注的医学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学语言选择的途径,作为教学的媒介,使思政课与医学对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理论对话,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探讨生命向善维度:扩大思政课教学话语吸引力的路径
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真理意识使思政课“有话可说”,不再是大学生观念里的“空谈理想”语录。而理论只有被大学生所掌握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发挥话语吸引力,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理论内化于心。对于医学生来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健康的生命是其最关注也是最能引起其情感共鸣的存在。医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引起医学生情感共鸣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思政课从尊重人、尊重生命的视角将医学人文精神中向善的道德维度和价值维度融入到教学话语体系之中。
1.在医学人文精神中,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学医者和从医者的责任、义务、良心以及同情心
在医学生中进行医德的培养,就是要唤起其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社会、对病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如果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那么,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就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水平,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从教学话语体系的设计上将思政课中的德育维度与医学生的医德培育相结合,实现思政课与医学生之间的内在亲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通过思政课程显性、系统的理论讲述与隐性、多样的医学人文元素相融合,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合理挖掘《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中的医学智慧,帮助学生理解医学就是人学,医术就是仁术,一视同仁地为病人治疗、维护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尊严是中西方医学传统中的共同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开展医学院校校史校情教育,以生动的历史、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守人类之健康”的医学使命传承下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好战“疫”的中国故事,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医学生始终不变的坚持。
2.在医学人文精神中,善是使人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
医学所追求的善,一方面,是彰显生命的价值,正确看待生命的存在。“与其他一切事物相比,生命本身具有最高价值,因为离开了生命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便显得没有任何生机和与活力。”[6]另一方面,医学所追求的善,是人为满足他人的需求所能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作为医学生,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医生的生命价值体现为被他人、被社会的认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仅是医术精湛,更是能运用医术满足他人对生命健康的期待,体现医生这一职业的生命价值。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应当结合医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互平衡中体现课程的感召力,使思政课真正服务医学生的成长成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因此,既要看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的地方在于其知识性,是理论课,也要看到思政课独特的意义——价值性,是人生课。以“人生”为对话的通道,以善为标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医学人文的善,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给人以善,也是他人对医务工作者价值认可的善,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过程。这种双向作用的关系可以被借鉴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以及方法论的讲解上,使思政课教学话语贴近医学生的职业体验。
四、对美的塑造和表达: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生命力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表明了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同样担负着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神圣职责,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中的美的维度是相契合的。对美的塑造和表达方面,思政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同向同行。
张岱年先生说,“美既有功用价值,又有内在价值。”[7]从功用价值来说,医学院校思政课在现实的教学中,一度被学生误解为“无用”之课,因此导致“抬头率不高”。这种“无用”体现为思政课不能直接教会学生医疗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专业问题。思政课追求的恰恰不是功用层次的美,而是一种作为内在价值的美,将学生引入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对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关切。思政课所塑造的美的内在价值是隐性的,在现实的教学中很难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中的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显性的,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导向能够直接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思政课的教学需要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保证思政课的生命力。
1.从尊重个体的主体性角度,思政课在保证政治性和价值性的同时,必须凸显课程的思想性
这种思想性不是简单地介绍某些思想,而是塑造一个有思想的、有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个体。思政课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自觉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一种美的生命体验。在医学人文精神中也内在地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的关注。例如,医学界常说的“一个成功的手术,25%在于手术技巧,75%在于手术的决策”,体现的就是对医生个人经验的尊重;“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对生命个体尊严的维护。医学院校的思政课不是为了培养技术上整齐划一的医生,而是培养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因此,思政课更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善于挖掘医学人文精神中凸显自由个性的素材,形成有效的教学话语。
2.从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思政课对美的表达体现为美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发挥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这句话表明,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人是有着主体个性的人,人不仅是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更能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动物所面对的是一个既成的世界,而人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医学人文精神中,无数次医学难关的攻克,不断地探索生命的奥秘,反映的是医务工作者的能力,更反映了人类力量的高度与深度。医学上的每一次创新,折射的都是人类力量之美,彰显着人的发展的无限性。这些都是思政课最鲜活的话语资源。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区别,但是,课程体系中蕴含的真善美的元素是相通的。医学院校思政课应该适度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中的元素,构建符合医学生特点,满足医学生成长期待的教学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