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2021-01-16叶卓图许小石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学人本主义本质

叶卓图 许小石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当时正值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受到了欧洲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较比于人本理论而言,更具进步性和突破性,不仅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在最终目标方面也较比于人本主义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现实的人,而非黑格尔认为的以“自我意识”为存在方式的抽象的人,认为人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创造者和拥有者[1]。较比于19世纪初期由傅立叶、圣西门及欧文等人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更具现实色彩,其将更多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希望放在了人的实际行动上,而不是寄希望于伟大的人出现之上。于我国的民本思想而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进步性则更为明显,但民本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很严格的社会意识形态限制,因此,其与人学理论相比的局限性亦属必然。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人学理论,显然人学理论的根本是人学概念,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人学的概念定义在学术界尚未明确。有的学者从思想原则的角度来定义,有的学者则从学术思潮的角度来界定。不论是何种理解,关于人学的观点,不外乎两种,即人的哲学,将人的本质、价值、使命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关键之所在。另一种观点即人的科学,更多的是将人作为一种自然人来看待并研究。

从人的存在角度而言,人具备三种存在:精神、自然、社会。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理解都是片面的,而从整体角度来理解又是非常复杂的。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复杂,同时也决定了其存在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学并没有对人学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但却对人学进行了非常详实的阐述和深入性的探讨,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角度而言,人就是这一切的根本与核心,任何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结果等都离不开人。人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的核心。既然如此,人从根本意义上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受益者,而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时,归根结底就是在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2]。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涵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有关于人的探讨的逻辑起点。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具备了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然而人并未脱离自然界,具备自然属性,即类存在属性。探讨人的本质问题,首先要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其次要关注人的自由和自觉,因为正是因为自由和自觉活动的存在,才让人的本质区别于动物,也让人的存在具备社会属性。

在自由和自觉的意识中,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有目的性地改造自然界,并在创造物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进而渐渐形成了社会。由于社会的存在,使得人从一出生便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人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社会的社会关系总和。同样由于社会的存在,人还处于一定的历史进程之中,其行为既创造着历史,也受历史的影响。所以,人的本质还兼具发展和历史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而人的本质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延续过程中得到确认。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满足其所在社会关系的需要及个人需要的总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角度而言,人最为基本的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存在社会属性,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区别于动物,而被称之为人。因此,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不论是自我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其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必不可少地会与他人或者社会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价值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要涵盖于社会价值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意义之一便是社会实践,即可认为是劳动。人在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同时也在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联性,所以人的价值也呈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性。显然在价值不断交织、联系的过程中,人既是受益者,同时也是付出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付出,人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才能得以满足。

显然人的价值更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因为只有人去进行社会实践,即对其所在的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的同时,其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之后才能得到其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满足。而且往往越是现代化的社会,人的价值越能体现社会性,因为分工更加精细[3]。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会越发自觉自愿,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会越来越接近自由发展的目标,其社会实践活动也会越发自觉自愿。

3.人的地位

关于人的地位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只有真正意义上明确了人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创造了历史,是人类历史产生并发展的第一前提。人不是历史产生的工具,而是历史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人类历史在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因为某一个目标而迫使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而产生了历史。

由此可见,人是历史的主体,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任何发展。这里指的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些站在人类社会顶端的人。虽然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方向会由少数人来决定,但从更长的历史时间维度和更高的历史维度来看,真正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并亲自践行人类历史发展的仍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不仅马克思主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而且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也充分肯定了人民大众在历史面前的地位,认为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真正拥有者,一切历史的发展都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4.人的未来

人的未来由人的发展决定,而人的发展则由人对于自身的思考和认知决定。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认为自由是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来发展,而全面则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的发展从未实现过充分且自由,人都是在受限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存需要的条件下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只能认为是部分实现,而决不能认为是全面实现。

在人的自由意志受限的情况下,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处于部分被忽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牺牲部分的自由意志来换取生存需要的满足,创造出一定的并不完全符合其自身需要的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存需求对于人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小,人也逐渐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社会实践,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种基本需求被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会更加自由自觉,对于社会的贡献将会更大。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社会实践活动也会更好地去反作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给予人更多的展现自身全部能力的机会。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特征

1.与人本主义的比较

人本主义在欧洲哲学思想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人本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论便被认为是最早的人本主义理论。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人本主义一直占据着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点,这与基督教教义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有着很深的关系。直到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阶段,人本主义依旧占据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只是其理论体系开始凸显人的理性色彩,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色彩。进入19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费尔巴哈更进一步完善了人本主义,将其完完全全从宗教神学的影响下分离出来,否定了神权对于人的统治,认为人在历史进程中有着绝对的意义与力量。虽然马克思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从人学理论角度来看,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痕迹,诸如对于人的关心,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等等[4]。

然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本主义更多体现的还是不同之处,如人本主义并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只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现实存在,人具有先验性和永恒不变性。这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论调,人的现实存在应该决定人的本质,至少会决定人的社会本质,因为在不同生产力条件和生产关系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样,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不会尽然相同。而在理论的终极目标——解放全人类的层面,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色彩则更加浓郁,认为全社会的人只有通过彼此相爱,才能从一切的枷锁之中获得解脱。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全人类解放。

2.与人道主义的比较

人道主义更确切说并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更侧重于政治和道德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但由于其四项原则及思想根源等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因此,也完全具备讨论的意义与价值。人道主义同样涵盖人的本质、地位、价值、使命、个性等方面的内容,但其哲学基础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是人本主义[5]。

人道主义最初的诞生是为了反对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观点,其极力颂扬人的价值、力量等,并提出建立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的目标。19世纪在傅立叶、圣西门及欧文等人的发展之下,人道主义具备了关心劳动者和反对资本主义的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劳动者的价值,肯定劳动者的价值,认为劳动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不过人道主义较比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言,更具理想化色彩,其在建立理想社会方面更多的是寄希望于人性的改善,而非主观意志上的努力。如人道主义虽然承认历史是属于广大劳动者的,但其更认为历史是由伟大杰出人物的引领,然后由广大劳动者创造的。从现实意义角度而言,人道主义更偏重于寄希望于他人,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和现实行动[6]。

3.与民本主义的比较

民本主义思想诞生于我国的商周时代,当时的民本思想较比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只能算是一个萌芽。孟子将民本思想正式完善之后,直到明清时期,民本思想都是我国统治阶级治国的最主要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之后,不乏有识之士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我国的民本思想进行比较,既希望寻找到两者更好的契合之处,同时也希望依靠马克思主义来更好地指导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

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认为民是国之本。唐代魏征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详细且透彻讲明了民本思想的内涵。但不论如何完善与发展,民本思想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民”的尊重,因为民本思想诞生及发展的时间段都集中在我国古代,在皇权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之下,民本思想之中的民更体现着工具性的色彩。而在目标方面,也与人道主义相类似,都寄托于他人,而非民自身。

四、结语

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将其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在社会属性的前提下丰富了人的内涵,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以及人的未来。本文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人学理论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认为人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真正意义上将广大人民群众当成人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人学理论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真的具备现实意义,也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才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类未来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人学人本主义本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童年的本质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