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应然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2021-01-16吴艳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学校

吴艳梅

(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引言

2020年12月7日,教育部召开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文件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指明了方向。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审美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1],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1793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系统阐释美育概念、性质、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强调“以美育完善人格”,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深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高度概括了美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关于学校美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价值内涵和路径优化两方面。有学者指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根本价值旨向是立德树人,学校要坚持这一正确的美育价值导向,形成有效的美育工作支撑”[2],让学校美育真正回归“育人本位”[3]。为此,学校一方面要着手改进美育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4],另一方面,要重视美育课程的目标、开发、建构与评价[5],创新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6],引导教师在美育课程设计中突出“大美育理念”[7],在具体的体验、思辨和对话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8]。此外,还要形成联动机制,从创新理念、载体和环境三方面逐步落实涉及德育、美育二者协同发展的构筑格局[9]。综上所述,关于学校美育的已有相关研究大多遵循了“美育是什么?”“美育为什么重要?”“美育应如何有效践行?”的行文逻辑,并重点分析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段美育课堂的实践策略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有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校美育实践路径,但针对性、适用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坚持“以美育人、与文化人”,充分发挥美育课程在实现美育价值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认知、情感和实践三维度出发,剖析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应然价值取向,并在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应然价值取向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包括审美知识(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能力(艺术专项特长)和审美意识(艺术审美体验)。其中,“审美知识是基础,审美能力是核心,审美意识是灵魂”[10]。具体而言,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包含了三个重要的价值内涵:一是“感知美”的认知教育,即教师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传播关于“美”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索“美是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美”的认知;二是“欣赏美”的情感教育,即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通过“美”的体验而生成“美”的情感,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个体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个体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三是“创造美”的实践教育,即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教育,这一过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充分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需重点强调的是,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三层次价值取向并非孤立存在,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建构起来的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教育逻辑体系。

(一)感知美: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符号

认知是获得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认知教育是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基础。有学者指出,“认知教育是学生能够认知教材的实质内容(知识)”[11]。一定程度上来说,认知教育与知识教育密切相关,正如“指向个体德性的知识越丰富,个体心灵世界就越丰富”[12]。“感知美”的认知教育是新时代美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内涵之一,美育认知教育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首要任务,即在美育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进行审美活动所需要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首先,学校课程传递的美育知识,应该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资源宝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和影视等。这就需要运用数学、图形学、信息科学等理论与方法等建构系统的美育知识图谱,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通过可视化的知识架构图表呈现,帮助学生梳理美育知识脉络,为其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美育知识;其次,学校美育课程的实施,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的新时代价值观念为精神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作为学校美育课程的精神价值导向,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体系得以彰显,可通过建立贴合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内涵的学校美育文化知识普及体系,在美育实践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总之,美育课程首先应该是传播美育知识的课程,通过传播具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符号,让学生在美育课堂上“掌握一些关于‘美’的词汇,能够对丰富的感情给予讨论和描述”[13],以不断丰富关于“美”的知识储备。

(二)欣赏美: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美学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一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念的教育,在审美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价值评判和意义规范作用。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以培养感情之目的是也”[14]。“欣赏美”的情感教育是新时代美育课程价值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课程要回归审美的本质,积极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意识,让其学会欣赏自然美、社会美,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探索。首先,新时代美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为核心要义,课程形式和内容就要以关涉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理想,提升人文素养。其次,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催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美育课程的形式灵活、内容多样,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课程形式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课程内容创新”于一身,是培养个体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在美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是影响情感教育有效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要积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遵循“以美育人”原则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开展美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精神;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与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以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总之,美育课堂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重在涵养学生的审美品质,让其具备审美意识,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之心态,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格局。

(三)创造美:锻造审美能力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创造意味着“美”的诞生。实践教育是美育的灵魂,其锻造的审美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审美观上看,创造是自行生长的美”[15]。“创造美”的实践教育是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又一重要的价值内涵,学校美育课程要“以美为用”,充分锻造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会发现美、尊重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以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首先,美育课程要“求真”。美育是“知情意”相协调的重要媒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塑造个体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生命活力。在学校美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其次,美育课程要“务实”。个体发展中的“创造性”是学校美育目标的整体追求,美育课程内容要“守正创新”,不仅要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还要充分发挥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新文化艺术的效度。例如,在美育课程实践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新时代美育内涵,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促和谐。总之,美育课堂是要锻造学生审美能力和涵养中华美育精神的课堂。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判断“美与丑”“善与恶”的辨识力,涵养美育精神;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自身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学校美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美育最终与其他教育一起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16]。

二、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

美育具有提升个体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重要作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完善课程设置”[17],为学校美育实践指明了方向。美育课程充满了概念、逻辑、推理、规律等理性维度,渗透着审美、艺术以及诗意等审美维度[18],每一个要素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19]。因此,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综合考虑美育课程三方面逻辑层次,将美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各学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游戏活动,启蒙美育意识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感知美”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认知前运算阶段,虽能感知事物的表象,但尚未形成逻辑思维,还未具备认识具体事物的抽象能力。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实施应以开展艺术游戏活动为主,在游戏中启蒙儿童的美育意识,萌发其对“美”的探索。例如,1.语言游戏是儿童感受词汇美和提升自身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包括讲故事、读诗歌、看图讲话等,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讲演方式,帮助儿童在语言游戏中积累“美”的词汇、体验“美”的感觉;2.美术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儿童绘画、折纸、泥工等,能让其在手工制作过程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3.音乐游戏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引导儿童在音乐伴奏和歌曲伴唱的情境下打节拍、做动作,有助于促进儿童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美和动作美。此外,“好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最显著的行为表现特征,教师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活动竞赛等团体合作的运动游戏,不仅能锻炼儿童走、跑、跳等基本的动作能力,还能培养其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让儿童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获得“美”的体验。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以游戏为乐,这一阶段的美育课程实施要善于利用游戏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培养审美想象和丰富审美情感,真正启蒙儿童美育意识。

(二)初等教育阶段:举行艺术文化活动,鼓励美育体验

初等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得以发展,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美育实践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侧重组织艺术文化活动,将基础艺术审美理论课程和现实体验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文化活动,并从中获得良好的美育体验。首先,学校要平衡知识技能类课程和欣赏体验类课程在美育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在保证音乐、美术两类基础的国家规范艺术课程基础上,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感知体验类课程(如现场体验性美学课),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和艺术文化活动中直观体验和感受艺术美。其次,学校要重视营造美育氛围。一是通过开展特色艺术审美课程(如民族音乐、经典戏剧、传统戏曲欣赏等),让学生在富有冲击力的现场美学体验活动中强化审美感受,以形成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趣味;二是打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墙和长廊,发挥校园文化感染力;三是在庆祝纪念日、校园艺术节等日常活动体验中,推进审美教育生活化。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既要重视审美知识的传递,也要基于学校审美能力的培养定位,有效开展社会性、生活性的美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经典戏剧和传统戏曲等表演欣赏类的艺术课程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促进审美能力的深层次发展。

(三)中等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增强美育认知

中等教育阶段主要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能分析、判断和重新组织客观知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迅速,是民族观、文化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美育实践要重视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将美育的知识视点与审美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例如,1.美国的“审美通识教育”格外关注科学中的博雅教育,注重向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各种习惯;2.日本的“普及性艺术教育”强调在学科设计上,将音乐、美术、体育三门课程综合为“快乐生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与歌唱、舞蹈、绘画、乐器等活动;3.芬兰的“全方位学习”主张为学生提供包括文学、艺术、运动、自然探索等选项,强调为完满人生做准备;4.我国江苏省普通高中美育课程基地“两轴五域三类”[20]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认为要立足于“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基本立意,教学内容方面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五大领域,并将学校美育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分层类型。以上经验指出,中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实践既要丰富艺术课程的内容,以美育知识图谱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在内的艺术课程内容;又要形成美育知识普及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堂,发挥美育普适性功能、挖掘学生的德行发展潜力。总之,中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实践要注重知识的传递与建构,充分挖掘艺术课程内容的内在审美价值,让学生在美育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

(四)高等教育阶段:整合公共艺术课程,促进美育实践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价值理性,价值观朝向稳定态势发展,但该阶段的价值观活动多在认知领域开展,缺乏相对具体的实践行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美育课程实施应重视整合公共艺术课程,形成包含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等在内美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门类设置的角度看,高校一是要落实综合的美育通识课程,如《高校美育》《审美人生》等,将反映美的本质和规律的高深知识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二是要落实艺术审美和艺术训练选修课程。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艺术鉴赏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艺术实践类课程,如《舞蹈实践》《服饰设计》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同时,通过组织美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观看高雅艺术演出、参与艺术节等审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审美个性。其次,高校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美育公共艺术课程”的优势,在互联网提供的智能化背景基础上,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移动APP等交互载体丰富互联网美育课程,实现新时代美育课程模式信息化、智能化。此外,学分制是高校美育课程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建立起美育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管理制度,以必修学分为底线、以选修学分为辅助,完善课程管理。总之,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实践要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兼顾美育高深知识的传播和个体创造力的培养,塑造身心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美育人才。

结语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育人工程。因而,作为学校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美育课程在价值取向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建构起互相关联、系统发展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逻辑体系。同时,不同教育层次所开展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是互相勾连、相互促进的整体过程,要加强三者间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在学校美育课程具体实践路径的层次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龄”制宜,按照不同教育层次有序开展,不断提升教育的有序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学校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