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调音系学视角下二语语调习得研究综述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声调音高语调

熊 薇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语调是以音高运动为主要特征,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超音段现象,是自然语言的口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说话者使用降调和升调等来表达肯定和疑问等言语信息;另一方面,语调也传递了说话者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等非言语信息,语义的适当表达有利于听话者接收正确的语言信号,因此,语调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外语教学,亦或是语音合成,语调一直是二语学习者攻克的难点。

本文基于现代语调音系学的相关理论,拟通过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调习得概况进行梳理,包括儿童、成人及双语学习者二语语调习得研究,从研究的对象和视角阐述国内二语语调习得的不足,旨在展望中国学习者二语语调习得的未来动向。

一、二语语调习得概况

1.现代语调音系学的起源与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语调分析理论注重语调在语音层面的实现,现代语调音系学更关注语调在音系层面的研究。自主音段—节律理论(autosegmental-metrical theory),简称AM理论,是语调音系学的延续和发展,揭开了现代语调音系学的序幕。不同于之前IPO理论致力于言语听辩,AM理论[1]的核心在于语调的音高特征的研究。根据AM理论,英语语调曲拱是音高重音和边缘调的序列组合。一个完整的语调曲拱是可以包含多个音高重音,其后才是短语重音和边界调,将语调形式和意义相互结合,充分发挥语调的信息功能。Pierrehumbert之后,AM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语言的语调研究中,使语言之间语调对比成为可能,也为二语学习者学习不同语言的语调提供了研究工具。

20世纪90年代优选论[2]的兴起为现代语调音系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它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OT语法的操作程序是,输入的语言形式,通过生成器(Generator)和评估器(Evaluator)的过滤,再经过制约条件(Contraints)的限制,最后生成合乎语言结构的输出形式,制约条件被认为是普遍的可违反的,制约条件不同等级排列体现了跨语言的类型变化,为解释语调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由于二语音系规律变化的复杂性,能够预测二语习得中的语调问题的理论模型还难以构建。

2.现代语调音系学与二语语调习得理论的关系

二语习得中的语调问题的预测与母语紧密相连,有待二语学习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二语语音研究中的跨语言相似性也被称之为语音相似性,音段研究中的二语语言模型的建构通常依赖于母语和二语音段之间的相似性来生成预测性,以此确定第二语言生成和感知的相对难度。无可否认的是,AM理论为语调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明确区分了语音成分和音系成分。Mennen[3]指出,这种区别对于建立跨语言语调的相似性至关重要,所以,要对语调的相对难度进行预测,不仅需要考虑语音,还要涉及音系结构,在理论模型建构过程中,二语语调习得理论(L2 Intonation Learning Theory),简称LILt,将两类结构都考虑在内,用以解决二语语调习得问题。

LILt认为,跨语言语调的差异包含四个维度:系统维度、语音维度、语义维度和频率维度。系统维度是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考虑二语与母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涉及音系结构,如音高重音、重音短语、韵律词和韵律边界等类型的不同之处;语音维度则考察语调的语音实现方式,囊括了音高重音的实现方式及音高曲线变化;语义维度针对语调在传达意义上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语言在标记焦点和疑问句时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在大多数英语中,疑问句用升调表示,而在希腊语中,降调才表疑问;频率维度,顾名思义,即使用频率,拥有相同的音高重音和边界音调的两种不同语言的使用频率并不相同。目前的二语语调习得多聚焦于语音维度和语义维度,系统维度和频率维度较少被提及,但LILt在一定程度上为二语语调习得提供了理论框架。

3.二语语调习得理论与二语语调习得的交互

通过对儿童韵律的研究,一些语言学家发现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机制早已启动。两个月大之前,婴儿其实就可以仅根据韵律特征(音调、重音和停顿)来区分他们的母语和另一种语言[4],也就是说,从婴儿时期开始对于第二语言就有一定的认知。儿童对语调的习得主要聚焦于对音高特征的习得。对英语来说,音高指的就是语调;对汉语而言,音高主要指声调,但也与语调相叠加[5]。最早,Charles和Sandra[6]就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儿童学习者的普通话声调习得展开探讨,发现声调习得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掌握声调比掌握音段早得多,高、低调先于升、降调习得,因为从发音机制来看,高、低调的音高难以获取。除此之外,LILt明确提出,语调的习得不能局限于一个维度,不仅需要考虑语调的形式,更要考虑到其意义的变化。其实儿童对二语语调的习得早在韵律的驱动下就已开始。不同于成人的语调习得模式,儿童在习得二语语调的音高特征和语义时,他们更倾向于将所接收到的信息看作整体,而不是像成人学习者那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剥离非必要的影响听话者接收能力的言语信息。

在成人的二语语调习得过程中,迁移效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LILt关注于语言的差异性,差异性源于迁移。韵律迁移是语言迁移的一部分,不仅发生在语音层面,还涉及到音系层面[7]。因此,Ueyama和Jun[8]考察日语和韩语使用者对英语语调的习得,重点研究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调的韵律学和语音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而Schmid[9]在比较第一儿童语言学习者和第二成人语言学习者对瑞典声调习得情况时发现,成人学习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丧失这种习得能力,因为成年人习得音系的过程和儿童习得母语音系的过程不尽相同,不仅受母语影响,甚至有一些是来自音系结构普遍原则的影响[10]。

不同于本族语者,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时更倾向于使用母语,这在某些方面虽然会阻碍对语调能力感知的获取,使二语学习者无法习得本土化的语言能力,但也能使得他们将语调的形式和意义与周围的语言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取更深层次的习得模式。

与单语学习者相比,由于其认知心理和加工方式的差异,双语学习者能更快习得语调,因为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不同于单语者的语言系统,甚至是完全区别于任何一种单语系统,是两种语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Leopold[11]就描述了他的英语/德语双语女儿Hildegard早期对音高的系统使用,并没有引用最初的单语系统,总的来说,Hildegard能够忠实地模仿音调。此外,即使是婴儿,在接触到母语声调语言时也会表现出语言特有的声调类别,这是通过对词汇声调的听觉辨别。除了音素辨识的研究外,口语辨识的研究也发现,双语婴儿在学习一种声调语言和一种非声调语言时,会根据词汇声调来区分普通话中的单词,而在学习英语时则会根据语调来区分英语中的单词[12]。双语学习者二语语调习得的优越性来自于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是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语调的形式和意义的感知和习得是形成整体加工方式的必要因素。

二、二语语调习得:问题与前景

不可否认,国内关于二语语调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重心,它集结了二语习得、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赋予静态的语言世界动态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音系研究水平的缩影,但音高、音强和音长的物理属性变化及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社会属性变化使得二语语调的习得成为难题,目前还难以建立一套比较全面系统化的语调分析模式。

首先,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听力健全的学习者,对于较为弱势的患有听力障碍的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听障儿童的语调习得问题重点体现在语调的感知方面。在言语感知过程中,外界的声音本应该通过听觉器官接收声学信号再传递到儿童的大脑,而听障儿童由于其生理缺陷,声学信号受阻无法被提取,外界的声波信息也因此失去了被传递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妨碍了听障儿童大脑内的语言编码,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产生言语障碍。除此之外,听力的受损会导致他们无法获得音高和音强的正确的基础频率F0(fundamental frequency),语调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问题[13]。纵观国内外语调研究可以发现,二语语调感知和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语调与人工耳蜗紧密结合用于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调感知或者言语训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重心在早期听障儿童的语音干预上,而当言语的矫正进行到语句时,语调的训练也得以开展。

其次,国内语言学家更多关注语调的对比和二语语调教学研究,前者强调语言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本族语和第二语言的语调特征对比来考察语调习得问题,但此类型的研究多为共时的静态研究,只考虑了语言本身的差异性,缺乏历时的动态追踪,忽视了受试者的专业水平、学习环境、习得年龄、语言使用频率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中也极少会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二语语调的教学也更重视研究结果的普及化,无法对同一个受试者进行历时研究,探究其对语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这会影响二语学习者在超音段层面的学习,而且无法为学生制定符合其实际发展能力的二语语调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语调习得并不仅仅只是音系习得过程,而是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过程。因为言语交际的过程不仅是感知传递的过程,也是生理和心理的转换过程。就生理学而言,Gussenhoven和Chen[14]指出,在表情达意时,语调的意义是由人类发音机制决定的,是天生的,不具有语言学属性。比如,在基频产生的过程中,较小的喉腔发声基频较高,较大的喉腔基频较低。因此,句尾上升的语调代表疑问,下降的语调表示肯定,这主要是受人类发音机制的影响。而语调的声学特征除了常见的音高、音强、音长外,还包含音质。不同的说话者所传递的声学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听话者的感知,即句子的语用信息、语义信息或句法信息。知觉同化模型(PAM)和语音学习模型(SLM)等几个知觉心理模型也明确指出,语调习得的关键在于语调感知的准确性。中国二语学习者对于语调感知的困难在于,无法把语调的意义和形式看作一个整体,即LILt提出的语义维度,来进行加工,形成构式整体的加工方式[15]。现有研究中,将语调与生理学、声学和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综合起来的研究极为少见,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化,这使得目前研究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受到影响。

随着对二语语调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可以看出,相较于国外已逐步发展成熟的理论体系,国内语调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却难以建立统一的理论模型,无法为国内二语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此,笔者建议今后二语语调研究可以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视角和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和摸索,以期建构完整的语调习得理论机制,提高国内二语学习者对语调的学习和应用。

首先,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方法科学化。在谈及汉语声调习得顺序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有两种情况:阴平和去声难于阳平和上声;阳平和上声难于阴平和去声[16]。母语为泰语的学习者习得声调的难度顺序为:阴平和去声难于阳平和上声[17]。上述研究说明,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声调的难度顺序不同,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声调习得的难度顺序[18]。而研究对象的母语背景、受教育程度、二语水平及训练程度都可能使得二语学习者对于声调习得的顺序有所不同。因此,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固定的声调习得顺序尚且无法验证。另外,相较于听力正常的二语学习者,听力受损的学习者的语调习得理应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语音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得语调模式具体化,在Praat软件普遍被用于语音实验时,计算机辅助语调教学(computer-assisted pronunciation teaching),简称CAPT,也成为一种新的语调教学手段,通过波形图和声谱图使得语调更为直观化和形象化,以此辅助二语语调的产生,波形图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话语的振幅,即音量和持续时间,而光谱图则直观地勾勒出音调轮廓和话语的波动信息。CAPT还可通过视觉辅助听障学习者对语调的感知,在系统中自动进行语音识别。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本程序时,会立即看到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的黄色灯光,这表示语调平缓,绿色灯光表示语调富有表现力。这说明,视觉效应在听障学习者的语调习得过程中是有帮助的,能促进其语调习得能力的发展。

其次,研究过程要动态化。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语调习得过程是流动性的,其习得程度也会随着二语学习者的起始年龄,对语调声学特征的感知和二语语言系统的掌握情况等有所变化,这无法从语调标注系统中捕捉变化的规律和动因。对于语调习得的静态研究,我国已逐步走向成熟,语调产出和语调感知及语调习得模式研究在语言学界一直保持着欣欣向荣的状态,但语调习得的动态研究却有所缺失。对二语学习者进行动态的个案研究,能从微观层面对二语学习者语调特征的习得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勾勒出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更好地考察语调与二语学习者的心理加工,语用能力和其语言总体水平的相关程度,在语调习得过程中及时干预和纠正,避免使用不当或者发生石化现象。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个案研究的结果,对于部分在语调习得方面存在问题的学习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显性教学,提高口语流利度。

最后,研究视角要跨学科化。二语语调的习得过程同时也是语调的提取与加工过程,不同于儿童学习母语,二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已储备完整的母语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二语语调的提取与加工涉及工作记忆,是内隐学习机制和外显学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是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加工的重要因素。对比母语,第二语言相较于学习者来说是不熟悉的,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二语语调特征无法像母语一样得到有效加工,在语调未能得到有意识的加工之前,二语学习者的语调无法在内隐学习中如母语一样得到进一步强化。而Ellis[19]提到,认知活动中的“注意”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认知接口,二语知识只有在这个接口被处理过,才能进入内隐知识系统中,从而得到强化。因此,需要加强二语语调研究的深度,将语调与各个学科相结合,探索二语语调习得过程中的学习机制。

三、结语

语调作为超音段特征,以其独特的音高型式和旋律成为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语言的韵律性很早就驱动学习者对母语语调的学习机制。然而,二语学习者难以受到驱动。笔者回顾了现代语调音系学的发展历程,将其与二语语调习得理论相结合,根据二语语调习得理论的四个维度:系统维度、语音维度、语义维度和频率维度,主要从语音维度和语义维度入手来分析儿童、成人和双语学习者的语调习得状况,基于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视角和过程四个方面提出,语调习得研究要关注不同母语背景和文化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并且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语音实验相结合来帮助听障学习者进行语调训练,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考察语调的加工和提取方式,探索语调习得机制,为今后的二语语调习得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声调音高语调
乔治·克拉姆《大宇宙Ⅲ》音高组织分析
声调符号位置歌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声调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