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
2021-01-16刘彩霞付佳佳武天文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芜湖供电公司
刘彩霞 付佳佳 武天文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芜湖供电公司
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进步,企业以及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用电量有着明显的提升。电力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就会有着越来越大的线损管理压力。这样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当下企业是否能够实现稳定的电力供应,但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导致电力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中,需要基于实际的情况,实现自动化的管理。
一、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
在当下进行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中,本质上就是一种智能化的电网管理系统,同时也是电能计量下的遥测系统、配变检测计量系统以及集中抄表系统的统一构成。当下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中,会涉及诸多的业务种类。在电网管理系统当中,基于集中抄表的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通信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其引入到电力网络构建的一种技术发展。这样的技术试用下,可以很好的获取到更多电网相关的数据信息,同时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调整。
二、线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线损计算误差
在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日常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往往要基于规定的步骤,开展针对性的线损管理,并采集到的诸多类型的数据信息。首先,需要对电表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与收集,之后对计算线损进行相应的数据信息的全面分析。最后,就可以判断出真正的线损成因,并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实现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电力企业所采用的线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电力企业发展需求,就会在其工作开展中,经常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线损计算工作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样就无法在之后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实现良好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无法实现数据方面的同步性、精确性与完整性。
(二)减损方式不完善
在当下对线损计算之后的数据,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就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的对线损位置进行评估与确定。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对线损的成因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对工作人员在日后降低线损计划以及进度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工作情况下,使得减损方案无法有着较高的完善性,因此降低了线损管理工作的成效。电力企业当下所开展的线损问题,始终面临着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面临着对于电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三、电力计量自动化线损的成因分析
(一)三相负荷不平衡
在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中,始终在输配电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基于收纳箱传输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传输以及操作的过程中,其三相负荷始终无法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度大于20%,就会导致配电传输当中的中线,直接造成电流突然增长的情况,也会导致造成线路方面的严重损耗。
(二)计量设施问题
计算设施的使用,也是导致线路损耗过多的关键问题。首先,很多时候使用的计量设施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会导致对其计量过程中,无法实现精确的计量与分析,进而导致出现电量方面的直接损失。同时,在选择计量的方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并不严谨科学的问题,特别是在供应低电量的过程中,始终会较为严重的增加线路当中的损失以及消耗。另一方面,在其选择回路装置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装置方面的不合理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对电能的损失以及消耗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变压器容量不足
在线路当中的设计中,需要基于线路的实际情况,进行输配电变压器的使用。但是,一旦使用的变压器在容量方面比较小,就会导致出现超负荷的运行状态,这样也是导致变压器出现严重损耗与损失的关键所在。变压器当中的容量较大,也是导致出现轻载与空间的关键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使得系统当中的电能损失以及消耗会明显的增加。
(四)配网分布不科学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质量性,就需要充分的保障电网分析过程中的合理性,这是对电力系统损耗产生严重影响的关键所在。一旦配网分布并不科学合理,或者使用的导线大小并不合适,也会导致线路当中的损失提升[1]。例如,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电能位置以及负荷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较远的问题,就会导致其传输线路过长,这样线路的损耗也会出现较高的提升,因此,一旦采用的导线截面并不充足,就会使得传输电流的过程中,全面的提升电能的损耗[2]。
四、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流程
(一)基本管理功能
利用线损方面的档案信息,可以实现对线损信息的全面掌握与分析。在建立的线损档案当中,由于包含着线损的模型、指标以及相关数据权限,使得对其线损的模型建设,是一种基于线损方面的良好维护。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基于这样的数据信息,实现对线损对象的针对性管理与维护。档案信息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较为全面具体的信息内容,同时也是让工作人员基于当下实际的信息损失,以及出现的消耗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分析以及判断。线损的数据权限方面,往往需要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分配以及处理,并需要不同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3]。
(二)三类辅助性管理功能
首先,在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实际的电网情况,构建出线损的模型,并基于计量点、变电站以及各种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并塑造出另一个分析模型。一旦在分析的过程中,数据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就可以马上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模型。其次,进行线损的计算过程中,也可以基于自动调度线损计算方式,或者基于手动触发线损计算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的计算评估。最后,在完成了线损方面的调度之后,便可以基于基础的资料为主要的分析依据,并实现对计算线损方面的良好要求[4]。
五、电力计量自动化线损管理运用
(一)分析线损问题
在电力设备长期的运行之后,使得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构建出现一定程度的性能衰减。因此,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就要避免对其设备出现疏忽维修的问题。要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检修工作,要对其设备制定出针对性的检修方案,同时进行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的详细安排。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所统计的用电数据并不正确,就会导致无法及时的在计量过程中,对其出现的问题实现全面的掌握,因此极大的提升了电能损失,以及提升了消耗风险的整体风险系数。
(二)构建线损模型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计算线损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线损模型。自动化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计量点、变电站以及用户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线损模型。另一方面,在当下进行计算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起当时的实际情况,实现针对性的分析,对构建出的线损模型实现良好的信息参数的调整。进行实际操作时候,首先对于四分线损的管理工作,所采用的计算线损率的公式是基于统一的方式,因此就需要构建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模型。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要明确出线损对象,同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只有保障实际分析中,对其分析对象在电压等级等信息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掌握程度,便可以很好的实现基本信息的评估。
(三)自动化统计线损
在进行线损管理的过程中,电力计量自动化的系统,往往是关键所在。电力系统在实际的运行中,会自动对分台区、分压以及分区线损进行详细的统计以及分析,以此结合起实际的情况,实现对线损管理方案的有效调整与分析。在当下电力系统的运行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统一固定周期,以此实现对线损情况的全面信息采集。
(四)得到报表
在完成了相应的统计工作之后,往往需要对其实现具体的分析以及处理,对其实现针对性的表格分析。相关部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时间段与线损情况,实现针对性的分析,并将其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这样就可以找出真正导致线损的问题所在,并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案进行解决,满足当下电力网络运输的稳定性需求。最后,还需要充分落实好相关记录工作,以此便于在日后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探索。
(五)日常用电检查
电力企业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其开展日常的用电检查,是一项基本的工作内容。在过去传统的用电检查工作当中,基本上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场地当中进行用电方面的检查与分析,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对于这种类型的任务而言,往往工作量比较大,特别是在人力劳动以及工作效率方面,始终都有着有限的问题,特别容易在工作开展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中,其应用于日常用电检查的作业当中,往往要及时的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分析。这样的工作模式下,使得可以很好的让其自动化技术,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性,极大提升相关用电检查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其开展的线损分析工作,往往有着较高的线损分析能力,进行数据方面的详细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的避免一些窃电行为的出现。进行自动化分析中,可以及时的找到电能计量表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电网系统整体出现严重异常行为的时候,就会对其问题进行自动告警信息的发出,因此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的获取到电力系统当中的各种信息。
(六)远程报表
在当下进行线损方面的管理过程中,进行远程抄表工作,一直都是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应用途径。进行电力计量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到各种重要的数据信息,因此也相应的实现了远程抄表任务,同时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线路,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与分析。在过去的线损管理工作开展中,基本上是由人工进行操作,但是进行了自动化操作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避免出现电能损失,或者在出现消耗波动的情况下,所造成不良的问题。进行的线损管理,也是能够对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评估与处理,最大程度上满足当下人们日常的实际需求。
六、总结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计量,避免由于人工的操作方式,对其数据信息的采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保障整体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