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增强发展动力

2021-01-16张伦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1年31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体制海洋

张伦 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

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下,一些城市在创新发展期间非常注重海洋经济保障工作,在积极构建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逐步加快海洋资源开放和开发速度,这样既能清除海洋经济发展障碍,也能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社会整体进入到新时期之后,需要全面认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不断创新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科技、投资等因素,从而加大组织领导能力,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入手,结合目前海洋经济管理制度现状展开阐述,针对如何做好该项创新工作增强发展动力进行全面探讨。

一、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作用下,可知新兴经济是供给主导型发展,其中体制、投资、科技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非常关键。如果想要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就要明确这些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从而能够有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的机制。

(一)体制保障

海洋经济在发展创新期间,将为完善的体制作为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使海洋经济更好的顺应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如果从世界范围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体制保障的支持,通过做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工作的方式,为海洋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城市发展实践状况进行研究,就要发现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工业园等多个区域的整体开发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具有效率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特征,所以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例如:天津市通过构建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方式,为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现阶段其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等;再如大连创建玉璘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之后,其逐步成了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集高科技、高效率[1]。高附加值三位为一体的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二)投资主导

海洋经济在发展期间,需要将投资作为核心依据,从而形成投资主导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投资这项因素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实际上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新兴经济发展,都要将投资主导作为重要保障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也是如此,通过开发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平台投资的方式,充分发挥投资主导作用,从而显著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也能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渠道。

例如:上海市,在推进临海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地基建设工作期间,就有上海振华重工企业承建国内首艘独立设计制造的浅水铺管船项目,甚至“水上大力士”“海洋石油工厂”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重大项目都在支撑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再如青岛市,在实际开展海洋经济发展创新工作期间,通过其额动温泉国际会展中心和水上度假城项目的方式,为推动海洋事业快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三)科技引领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下,如果想要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就要全面认知“科技引领”这项因素对海洋经济造成的影响。在此期间,主要就是依靠科技对海洋项目创新、依靠科技人才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2]。实际上这是许多新兴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同规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研究科技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例如: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机构的方式,将“海洋科技城”打造工作落到实处,在形成海洋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聚集地的同时,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作用,为建设国家级遗留实验室、大型专用设备基地提供保障;上海市,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效为基础支撑,建设多个不同规模的海洋实验室和海岸科学试验基地,在为我国海洋工程和设备制造创造条件的同时,将与海洋相关的各项研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方式

(一)创新各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做好港口经济管理“1+N”体制创新工作。

对于一些城市而言,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整体的重要支柱,这就要不断完善港口积极管理体制。在实际落实港口经济创新工作期间,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大型企业融入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趋势、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港口经济“1+N”体制创新方案,在对优惠政策整合共享工作进行优化期间,及时有效解决各个区域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的无序竞争问题,从而推动各个城市与国内外的兄弟城市交流合作,进而为港口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不仅如此,也要正确引导传统形式化下的临港大工业、港口物流业,逐紧跟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向新科技和循环生态型产业方向转变。

二是做好滨海区域开发体制创新工作。

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期间,要将滨海区域开发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如结合创新管控要求,充分借鉴其他区域各个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深入探索并设立“滨海新区”整体开发管理体制[3]。比如:将象山县、宁海县南部区域作为主体、将象山县行政区作为核心划分依据,落实“撤县建区”这项工作,保证宁波市南部滨海区域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此之后,将南部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为宁波海洋经济重要门户、浙江海洋经济综合改革示范区等。如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还要在南部滨海新区构建具有统一性的行政架构,同时也要做好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和创新工作,以此来保证开放管理模式在此期间被广泛应用。

三是做好港湾保护性开发体制创新工作。

为了能够逐步加快港湾保护性开发进度,就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出发落实工作,如高效解决多方管理、多方开发、无法有效保护等问题,在形成具有现代化特征保护性开发格局的同时,构建“港湾新城”整体保护性开发体制[4]。比如:以象山港湾新城网为例进行研究,将宁海和奉化的环象山港湾区域作为主体,将宁海县行政区作为核心划分依据,在对各个港湾乡镇进行整合期间,应用“撤县建城”方法,将“宁波市象山港湾新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在此之后在对其功能进行定位期间,要将其建设长三角南翼特色海洋旅游休闲基地,在使其成为国家级别绿色海洋产业基地的同时,完成生态经济型港湾城区建设工作,同样也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要做好具有统一性的行政架构跪构建工作,这样有助于将集中管理模式与分散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结合。

(二)创新以智力为支撑的科技体制

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应用先进科技和充足人才。结合现阶段我国整体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可知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力量比较薄弱,一旦忽视这两方面处理工作,将会对我国整体海洋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5]。基于此,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探索并设立“海洋科技城”科技与人才管理体制,主要就是要加大国内和国际上的科技与人才交流,在整合和高效利用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常设海洋科学研究院,从而打造国内打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发园区。除此之外,也要对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海洋生物等多个不同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在创设海洋大学和独立的海洋学院同时,落实海洋高教科研区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海洋科技园等多个开发区进行统一管理,在创设海洋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打造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海洋科技创意园区,这样能够为后续增强我国“海洋科学城”特色提供保障。

(三)创新海洋经济要素投入体制

首先,对原有的财政转移以及支付体制进行创新。主要就是将海域使用金这种具有地方性特征的财政资金,在正确应用转移支付方式之后,将这些资金应用在海洋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方面;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设立具有专项性的海洋开发资金,以此来对比较关键的海洋产业以及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支持[6]。其次,高效落实金融服务体制创新工作,在探索和建设海洋开发银行的同时,积极开展游融资等多个方面的经济业务,同时也要建设国内和国际上的保险机构,在将航运保险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上,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科学合理性。最后,对海域使用体制进行创新,如构建完善的海洋各个级别的市场体系,深入研究分批缴付法,进而对比较关键项目用海和用地指标进行优先安排。

(四)创新海洋经济管理综合体制

为了能够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动力,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管控机制,特别是要对深水岸线管理、海洋生态环境管控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配套完整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系[7]。

比如:积极开展综合执法体制完善和创新工作,在对海洋上实际落实综合管控工作的重要点位进行探索的同时,制定符合实际要求并且也能有效解决海上突发事件,“多方联合管理机制”,这样有助于提升海上突发事件管控水平,为后续推动海洋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之外,也要对审批权限配置机制进行完善,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服务,进而达到提升多个不同领域的执法综合协调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整体经济体系进行研究,可知海洋经济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实际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期间,需要紧紧结合发展动力需求,从多个不同角度落实创新和管控工作,在保证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应用价值的同时,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管理水平。主要就是从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做好资金投入管控等多项工作做起,这样不仅能够对海洋战略进行优化,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在实际对海洋经济管理各项体制进行创新期间,通过科学合理调整结构的方式,对我国的区域海洋调节机制进行完善,在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管理层级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体制海洋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演化路径研究
西咸新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2020年形成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