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工地应用背景下核电档案管理探讨
2021-01-16唐海卫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唐海卫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智慧工地的概念
智慧工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多系统安全、质量、施工及物资管理等数据信息,来改变施工项目现场参建各方的交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持续改进工程安全、质量、进度、人员管理,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的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更好实现以项目为核心的多方协同、多级联动、管理预控、整合高效的创新管理体系,提升项目现场管理水平,重点提升项目安全管理能力、防造假能力及管理效率,保证工程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智慧工地对核电项目档案管理的影响
(一)视频监控系统提升声像档案的收集管理
核电项目近年来对声像档案的过程收集管理越来越重视,数量也是不断增加。对声像档案进行采集与管理必须要满足相关归档要求,因此除了要将主题拍摄准确以外,还要注重提升拍摄质量保持画面清晰,争取拍摄到更多内容和信息[1]。丰富、系统的采集声像内容素材,是声像档案管理的前提条件。而智慧工地应用通过固定式的监控、系统的布局、覆盖全厂高清监控设备支持,确保了声像档案画面的采集质量更稳定、清晰,拍摄内容也更系统、有对比、可控,且解决了因施工环境复杂、现场条件而无法进行人工拍摄采集的情况。
(二)智慧工地子信息系统的技防手段应用保障了记录原始性
核电项目建安竣工档案中组成部分最多的是大量的质量控制文件(质量计划及记录)等。这些各类质量控制类文件在各个施工过程中通过承包商、总包、监理业主的多方选点、消点来控制、保障了整个核电厂建造的质量。而智慧工地通过其多个子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门禁系统、质量管理影像系统等多位一体系统集成确保了施工质量文件记录内容的原始性。
(三)缩减了鉴定记录原始性的难度,降低了质量记录造假的风险
通过智慧工地的人员定位系统的轨迹查询,能清晰判定签字日期下质量记录的对应的签字人员是否存在代签、补签情况。比较传统的字迹鉴定方法、数据数值精度分析、关联数据间联系比对分析等方式,节省了核实鉴定的时间和技术分析成本、直观可视化的证据信息保障了校验记录原始性结果快速准确。
质量管理影像系统中QC 人员配戴的质量活动记录仪,在建立的影像留存制度下,对主要及重要施工工序及质量验收活动进行摄录,形成全过程对关键工艺、关键流程、关键人员的有效的监测、声像证据记录。
(四)智慧工地系统为核电档案内容提供了大量增量内容
智慧工地建设中的各类子系统为现行的核电档案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增量内容,各类子系统形成了大量的防造假记录、安全类、质量类、环境监测类等电子信息档案,且内容具备可视化、实时性、原始记录性的特点,也对核电厂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提供了保障。
(五)信息化系统对现场纸质档案资料的受控管理
通过智慧工地的子系统可以将现场纸质档案资料的管理通过相应的功能来实现共享受控追踪管理。
建立资料共享制度,在现场设立共享资料柜,存放各类图纸、施工过程资料等,亦可查询资料目前位置,通过人脸识别(或指纹)跟进借阅状态,并进行预约登记,资料归还后提醒预约者前往借阅,并更换图书状态。[2]
三、智慧工地对核电档案管理的展望
目前的“智慧工地”还处在“感知阶段”“初等阶段”,就是借助现代先进技术,来开阔人们的眼界、增强人的感知力以和人们一些技能的应用[3]。随着信息技术及应用需求发展,在对工地智能化管理应用前提下与IM 等三维设计技术、档案内容管理平台深入融合将是一个趁势,档案内容更加集成、全面、载体丰富,档案利用方式也将发生变革,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向变化。
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采集的基础空间数据成果,在空间数据融合集成、时空信息云平台等技术框架下,将三维实景模型成果嵌入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对工地范围内施工人员、工程设备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相应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形象面貌等信息的有机融合,实现工程建设管控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一体化和可视化。[4]集成后形成新模式的核电厂档案,依托三维模型技术环境下的数字电厂去进行档案利用,通过三维模型智能下展现的子项、房间、物项、系统、子系统、隐蔽工程等各类综合性、高度关联化的智能信息档案。
四、结语
智慧工地信息技术随着不断的发展,终将由“感知阶段”进入“替代阶段”即人工智能时代,档案管理采集、整理、归档、鉴定、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方式、方法也会适应性去改变,档案管理也终将发展成依靠人工智能科技化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