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1-01-16佘佳鑫
陈 波,佘佳鑫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经过了初步形成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恢复与重建时期、全面发展新时期。如今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与破坏,既有错误思想的掣肘,又有西方社会思潮的威胁,还有网络技术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务必着眼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根本任务,及时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核心所在
建国伊始,毛泽东曾多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总基调,彰显出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新中国一经建立,党就极端重视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为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意识形态日趋复杂的状况,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新策略新方案,以清理封建残余与资本主义的破坏干扰,确保主流思想的突出地位;改革开放的展开,高考制度的恢复,在校学生成为意识形态场域中所争夺的焦点人物;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呈现不太平静的发展趋势,高校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必争之地,如何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已成为当下和今后必须长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
(一)党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导权
习近平明确强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2]胡锦涛也强调,巩固和完善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始终牢牢坚持党管高校意识形态不动摇。”[3]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导体系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成为衡量我们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否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导权不动摇,关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清醒意识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意识形态建设主导地位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中断,党时刻保持警惕,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风险做出全面分析判断,不断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主张要做好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但苏联教育模式的波及加之‘左’的错误思想在我国开始形成,造成许多青年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出现起伏与动摇。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始终围绕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与发展需要,“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4]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形势开展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1976年“文革”结束,为肃清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邓小平亲自组织教育界拨乱反正的行动,明确做教育工作要思想解放、要争取主动,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思想教育。伴随高校工作步入正轨,党在这一时期全面分析教育“大革命、大发展”三年所造成的失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遵循办学治校规律,纠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偏差。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直处于多重挑战的困局之中,但我们党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务来抓,全面应对新时代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切实保障了高校意识形态的绝对安全。
(二)党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史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经历了“较量与争夺阶段、确立与主导阶段、调整与强化阶段,”[5]从而不断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和拥护。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必须冲破西方长期垄断的话语霸权,做好对外宣介工作,建立起融通中外、紧跟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捍卫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今日之中国不断迈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全球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却愈加明显。目前意识形态领域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层出不穷,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很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冲击并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考察,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造成整个时代的颠覆。”[6]基于国际国内各种敌对势力图谋搞乱人民的思想,进而达到搞乱我们的社会甚至颠覆我国政权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握在手中,理直气壮地批判与抵制错误思想。切实保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稳定和谐,必须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舆论这个“软武器”。针对当前西方国家凭借舆论优势进行思想文化侵略、阻碍意识共识形成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排除各种异己的价值观念,积极进行思想斗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断创新话语表达,鲜活、通俗、概括地讲好中国精神、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扩大主流意识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同时,要及时跟踪并分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与动向,及时消除模糊观念和错误意识,时刻警惕否定党、否定社会主义的杂音,守住思想领域中的红色地带,勇于与灰色和黑色地带作斗争,加快推动灰色地带从根本上转化成红色地带。
(三)党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顺利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辨别能力明显提升,这得益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由于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的思想战线出现混乱状况,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用“具体政策、具体措施,来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及实际问题。”[7]1978年至2012年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恢复和调整时期,为贯彻教育优先发展,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对教育的全面投入,高校教育水平和理论成效及学生的认知学识、政治觉悟稳步提升。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对教育与科学的扶持上下功夫。胡锦涛立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将意识形态工作当作我们党和国家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求科学决策并做好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要从国内外的新形势出发,着眼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时代要求和方式方法,实现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创新式发展。党中央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纪规章,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从根本上保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据统摄地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总趋势,才能确保意识形态价值的实现。除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还要加大人力、物力与技术上的支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还应该着重抓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教育平台,建立国家教育部门与高校的信息联动机制与资源共享机制,丰富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课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应对新挑战,开拓新局面,完成新的时代使命。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刚成立,马克思主义就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灵魂和旗帜,结合中国国情,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进行全方位指导。相应地,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不断做出改进与深化,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向纵深处发展。
(一)始终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掌握思想领导是我们党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8]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法律形式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并大力倡导对马列主义著作的研读,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江泽民用党的“生命线”理论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与特殊性,明确指出要用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占领意识形态领域。胡锦涛向来视意识形态工作为重点,强调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9]新时代意识形态决定我们道路的选择和发展的方向,习近平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的思想指导实现新的发展,在指导思想这一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始终要做到头脑清晰、态度明确。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定位上升至根本制度这一新历史高度,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种谬误做正面积极较量,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是对种种错误思潮甄别、批判的过程,是对多样的社会意识进行“整合”并置于“马克思主义统领”之下。[10]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总是在同各种错误的东西相斗争而存在而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总态势是良好的,但斗争并没有终结,始终存在,并且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有激化的苗头。全球化、网络化和现代化都不可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元”造成冲击和影响。要增强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向大学生系统科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观念共识,坚决反对“非马”思想的蔓延与侵蚀,使学生始终能与马克思主义站在同一高度,绝不允许马克思主义被异化、泛化、形式化等现象发生。
(二)一以贯之加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根本成功,关键在于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现实问题深度融合,与时代、与中国同频共振,在于不断用新思想新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但这一期间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呈现曲折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的大跃进、四人帮的政治阴谋与政治斗争,使我国教育事业陷入严重混乱,忽略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让师生过多参与社会生产劳动,造成认识和思想上的迷失与谬误。因此,教学理论要与时代发展、与创新成果保持一致,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主动占领学校的知识阵地。
时代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科学成果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对抗错误、落后观念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非教义,本质上是措施和方法,应结合实际增添新内容,实现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并不是必须要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2]毛泽东十分主张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但历来反对原封不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倡导依据中国社会形势进行理论教育,使科学理论为学生自觉接受与理解。习近平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世情和国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这项工作还远未结束。”[13]时代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的科学理论,依然指导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始终秉持高度的理论自信,不断形成新理论新思想,捍卫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之源。
(三)大张旗鼓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阵地建设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制造舆论,先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4]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主张充分利用好报纸、刊物、电影、广播等舆论工具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指出:“报刊、电视和广播要把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当成是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15]习近平也指出互联网作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占领这个阵地,必须要团结这部分人,要利用好一切新兴媒体,避免给任何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方便与生长的空间。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6]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但也面临新课题。互联网的开放性、自在性和渗透性使其成为各种观念意识交流碰撞、争夺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主战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网络无国界”的旗号混淆是非,企图抢占我们的政治精神领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极具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但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不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引领力有待提高。据此,习近平强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17]如今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教育引领、筑牢防线、澄清谬误、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全网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意识形态主旋律教育,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8]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抢占并捍卫我国意识形态新媒体阵地。
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非凡成功的保障所在
高校办学首先要做到不忘方向,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办学治校的原则和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
(一)多维度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大力批判和清算封建社会意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教育给予特别关注。青年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各种力量抢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毛泽东将其视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并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1985年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 “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意图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邓小平对此进行严厉批评,强调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9]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高校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始终明确的。但当前,这一领域却面临各种形式的挑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形成主流共识,首先要阐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能办成如此多大事,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彰显着巨大优势。其次,必需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报刊专栏弘扬主旋律,提供思想指南;同时利用好新兴媒体,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并筛选积极正面的信息,扩大网站信息的容量与覆盖面,使社会认同最大化。最后,文以化人,积极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健全品格。
(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与斗争意识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展。”[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斗争视作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揭露与批判,帮助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封建腐朽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文化大革命”和89政治风波本质错误中,在全面分析国外敌对势力战略阴谋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西化中国”的阴谋正或隐或现地开展,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21]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有效遏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思想渗透,从根本上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侵略行为便从未中断。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干扰着在校学生思想共识的达成,甚至出现少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随意评论、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缺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技术的先进性、迅速性与大学生甄别能力与抵制能力的滞后性这一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须破解的时代难题。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甄别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能力及本领,首先是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常态化,高举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筑牢思想观念高地,坚决反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悄无声息地渗透。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使学生参与到抵制错误思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正当性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伪善性,理性选择意识形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明辨是非、抵御诱惑。
(三)立体式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
就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精髓而言,它是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两者的统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22]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新时代,国家聚焦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奠定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进一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高校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要本着教育引领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主导作用,将其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主流意识知晓率,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强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中国力量。[23]要把思政课作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深入阐述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价值意义和践行要求,做好理论引领、加深理论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同时将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教育的基本内容,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荣辱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抓好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动向与变化,保持先进性,确保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理论。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科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依然取得了巨大突破。马克思主义教研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学科的规范性与话语权不断得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日趋系统科学。
(一)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号召高校师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运动,制定理论学习方案,编写并出版许多与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相关的教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培养任务都作出明确指示,加强共产主义教育、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民主法治与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要以世情和国情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着力打造完备、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课建设要以构建内容体系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丰富教育理论,实现内容创新。内容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为根本,以中国化理论新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实际需要为落脚点,体现科学性、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教材要做到让学生准确了解国史和党史、了解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将国家主权与安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融于教材之中,深化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价值取向,发挥教材的价值性与实效性。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身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动态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统一高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材在内容上有创新、质量上有提升。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高校办学治校的需要,党中央下大力气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教育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师的专业功底、政治素质、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作为教育者有先接受教育的重要任务。[24]邓小平强调,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关键取决于老师,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有责、负责、尽责。新世纪的到来,江泽民明确强调振兴民族关键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关键在于教师。[25]十八大以来,国家就教育问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的方针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顺利建设。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6]始终抓紧抓好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有扎实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日益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对高校教师必须做好合理选拔,秉持公平、择优的理念,始终坚持政治硬、能力强、品德正为人员选拔的标准。完善并落实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培训、考核、评价、厚待等多种途径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革,确保队伍建设方向正确和管理科学。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思政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兼具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很高的政治素养,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马克思主义,坚决拥护我们党的路线思想政策不动摇,坚决杜绝错误意识形态的传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转化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性与政治性,兼顾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用科学理论教育学生,对学生政治立场的动摇、思想意识的困惑、对党和国家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增强学生对消极思想的敏锐性、鉴别力和免疫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便设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两大理论课程,但在学科设置上较分散,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高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紧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与热情。伴随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党和国家迎来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新的历史性开端,不断加大对学术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恢复、逐渐走向系统建设的新阶段。自2013年以来,党和国家统筹各方力量致力于教学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两个重点工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使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
新时代必须一如既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并且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育薄弱的状况,落实基础理论课教育,完善相关课程教材,鼓励学生扎实读原著,教育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国内外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围绕马克思主义教学大兴理论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并将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及时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效果。最后,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专门人员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站在学术最前沿开展学科理论研究,绝不允许各种“反马”“非马”思想的蔓延,发挥其巩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牢牢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巩固完善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总之,高校居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争夺我国未来接班人的高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建设与学科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其路漫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征日渐形成,必将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