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2021-01-16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

闫 伟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要求高等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规定“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1]。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围绕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细化安排,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指出在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2]。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的重要意义

(一)是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范畴。马克思将“劳动”上升到是创造人类社会的高度,首次系统阐释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形成了具有无产阶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而唯物史观是唯物的劳动历史论,剩余价值是劳动的价值论。因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石。同时,人类也将通过劳动实现自由。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就是一部以劳动为线索的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进人与社会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仍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一是廓清发展思路。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4]。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5]。我们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步履蹒跚,到新中国成立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由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到新时代统筹“四个伟大”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都是经过辛勤劳动取得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时代,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更需要我们以实干的精神,积极劳动、创新劳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二是集聚发展力量。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勇于自我革命。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7]。在新时代,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夺取高质量发展的新胜利。

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是放在德育教学中进行的,因为劳动教育原来是德育的一项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10项德育内容,第8项就是“劳动教育”,并细化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8]3项具体教育内容。在新时代,我们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通”的育人体系,劳动教育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内容,建构起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要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关于劳动的内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9],凸显了劳动自身蕴含的社会价值;“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0],丰富了劳动固有的强烈民族价值;“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性真理性;“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12],强调了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无产阶级立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3],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伟大梦想,等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是指导我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行动纲领,是标引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第一议题”,忠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第一任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也要自觉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到“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育人方略。德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在本科阶段依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全程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16],计有16学分。智育主要通过各专业课程进行。美育主要通过“艺术鉴赏”等课程进行,同时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17],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18]。体育主要通过“大学体育”等课程进行,主要是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19]。

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课程建设来看,劳动教育需要单独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当然,基于高校劳动教育实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强调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还提出了一个过渡方案——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劳动教育作为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独立教育系统,应该有自己的主要依托课程,否则就又陷入强调劳动教育的融通性而忽略劳动教育的独立性、进而弱化虚化边缘化劳动教育的泥淖。

因此,为切实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需要独立开设一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我们暂称之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既突出了“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学段要求,又突出了“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概论”的课程性质。这是一门劳动教育通识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周”“劳动月”是独立于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之外的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的基本内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结合《意见》《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初步拟定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的教学内容。

第一专题:劳动与劳动教育——“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这是导论部分,主要讲述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从我国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中感悟我们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认识深化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深化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两个大局”的新时代观中把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自觉性。

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

这是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专题,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主动引领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专题: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

这是系统讲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专题,主要讲述“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21],引领大学生系统掌握劳动精神内涵,勤于学习创新,争做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主动“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结合新冠疫情防控中大学生主动作为的生动案例,培育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第四专题:劳模精神——“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这是劳动精神的一个具体化,是劳动精神的一个高级版本。劳模是劳动人民的现实楷模,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时代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述劳模精神的时代变迁、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22]。

第五专题: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这是劳动精神的另一个具体化,是劳动精神的一个普通版本。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劳模精神,更应该身体力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3],把普通劳动做到极致化精准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通过大量的“大国工匠”生动案例,系统讲述工匠精神的发展变化、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营造工匠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工匠精神。

第三至第五专题是围绕劳动精神展开的专题教学,是从价值引领角度,为大学生树立未来职业劳动的标杆。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就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出了明确要求;一大批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丰富了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瑰丽宝库,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学习榜样和“指路明灯”[24]。

第六专题:崇尚劳动——“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正是通过辛勤劳动,中华民族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奋斗诗篇,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通过系统讲述,引导学生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念,用汗水浇灌梦想,靠实干铸就辉煌。

第七专题: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

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本身,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切劳动都应受到尊重。尊重劳动不仅尊重劳动成果,也要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的尊严与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在劳动中体悟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系统讲述,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尊重普通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第六、第七专题是我们对劳动应有的科学态度,是汇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正确决策。唯有崇尚劳动,才能形成人人爱劳动、想劳动、愿劳动的社会氛围;唯有尊重劳动,才能形成人人善劳动、会劳动、乐劳动的社会景象。

第八专题:劳动最光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强化科学防疫。在抓好猪瘟、肺疫、丹毒等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强化使用二维码耳标标识管理,完善生猪养殖档案和免疫档案,建立溯源制度。同时,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加强疫情监测,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劳动是宪法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光荣的意义。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提升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人类是在劳动中创造辉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系统讲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光荣,引导学生磨砺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成就书写平凡中的伟大,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第九专题:劳动最崇高——“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推进社会发展的最为神圣的活动,具有崇高的意义。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个体的人,正是通过劳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系统讲述劳动的崇高意义、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最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去。

第十专题:劳动最伟大——“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也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具有伟大的意义。正是因为劳动中华民族缔造了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劳动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世所罕见的奇迹”,并继续创造着“世所罕见的奇迹”。通过系统讲述劳动的伟大意蕴,运用充盈案例资料,积极引领学生向往劳动,学习担当伟大使命的劳动本领,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一专题:劳动最美丽——“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

劳动创造了精美实用的物质产品和赏心悦目的精神产品,劳动者也通过劳动呈现出美丽身影,具有美丽的特质。“劳动最美丽”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实践而呈现的美的创造,体现了劳动美的价值。通过系统讲述劳动主体美、劳动过程美、劳动产品美和劳动关系美,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理念,积极投身到创造“最美丽”的劳动实践活动中。

第十二专题:辛勤劳动——“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

辛勤是劳动的基本特质,要劳动就会有辛苦、就要付出脑力体力。通过讲述,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艰辛性,锻炼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技能,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第十三专题:诚实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诚实劳动是成就梦想的“船和桥”。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但“梦想不会自动成真”,需要通过诚实劳动为桥或船,到达实现梦想的彼岸。通过系统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5]。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和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和普通劳动者,树立诚实劳动理念,通过自身的诚实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十四专题:创造性劳动——“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因素是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正是在创造性劳动推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劳动是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也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通过系统讲述,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创造性劳动的意义、作用和时代价值,把握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区别,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和消亡的趋势;通过介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素养,在比赛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积蓄力量。

第十二至第十四专题,是系统论述新时代劳动的可贵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总体工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是从主观维度阐释客观维度展现,而创造性劳动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最基层力量。

第十五专题: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者的权益是在劳动过程中依法享有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通过系统介绍宪法、劳动法和劳动规章政策,引领学生自觉维护自己的就业权、签订劳动合同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合法权益,做新时代知法懂法护法的新型职业者。

第十六专题:树立正确择业观——“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对高校而言,有一部分毕业学生直接进入社会,投身到火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就需要加强择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政策的解读和基层一线干部的光辉业绩激励大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朝气蓬勃的中华热土上,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理论讲述、社会实践等教学各环节。按照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道理,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当然,也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实现既有劳动又有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的教学形式

(一)理论讲授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26],需要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讲授要讲清楚理论渊源、理论观点、理论内涵,突出劳动教育的“教育性”,破解有劳动无教育的现实困境。相对于小学学段的参与式感悟型劳动教育、中学学段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掌握的劳动教育,大学学段更重视理论阐释。当然,也要避免将其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在劳动中讲出“真理的味道”。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是一门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程,不是面面俱到“劳动+”课程拼盘;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科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不是深奥繁复的学理阐发。要增强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避免枯燥说教;要注重通识性,注重基本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进创新创业;要强化引导性,引领学生积极就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建设中奉献青春才华。

(二)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27],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中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缔结新型劳动关系。

社会实践要真正动起来,要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突出劳动教育的“劳动性”,破解有教育无劳动的空洞说教。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要依托现有专业实践基地,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依托新媒体、新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理性面对创新创业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端正就业观择业观。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社会实践的锻炼是关键,在社会实践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识和理解,达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生动局面,汇聚起磅礴的劳动力量,凝聚起雄伟的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