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无”思想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观赏者设计者艺术创作

徐 瑞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艺术创作只有牢牢的扎根于文化,才能够获得无限的生命力。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两千年来我国的艺术文化开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璀璨花朵。时至今日,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依旧煜煜生辉。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者而言,传统艺术文化依旧是滋养其创作,引领其艺术成就迈向新台阶的上佳之选。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其创作过程与艺术创作过程并无本质区别,同样是在艺术精神与艺术思想的引领与指导之下,运用艺术手段而进行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空无”思想源于道家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则有着“无中生有”“无言有意”“变幻无常”,以及“无心插柳”等蕴意[1]。当代艺术设计既面临着精神需求日益扩张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剧烈交流和碰撞的时代。“空无”思想所蕴含的艺术精神既可以给予当代艺术设计者以更多的灵感,同时也可以指引设计者更为深入地理解传统艺术思想,感受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艺术设计领域,对于“空无”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可以让当代设计者更为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创造的辉煌,从而帮助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者重拾民族艺术信心,沿着辉煌的足迹,在文化交流的洪流之中走出一条更加辉煌的道路。

一、“空无”思想的特点

1.集大成

“空无”思想最早见于道家思想,而在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之中也均有关于“空无”思想的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本就是集“释”“道”“儒”三种文化于一体,以“儒”文化为主要表现的集大成文化。包含于其中的“空无”思想有着三种文化思想的沾染,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这也使得“空无”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不同领域的运用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展现。在艺术领域,“空无”思想虽然有多种意蕴,但其集大成的特点依然十分明显。不论是传统艺术所强调的“似有若无”,还是“无中生有”,其实都在反映着“有无相生亦相克”的艺术哲思,也正是基于这种哲思,才会诞生中华传统美学所极力追求的“意境”思想。

2.尽而无穷

“尽而无穷”是“空无”思想的另一主要特点,“事物有尽意无尽”,这是传统艺术最为典型的创作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在民间传统艺术及传统习俗中非常普遍,如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在我国民间,人们喜欢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案来表达祝福或吉祥之意。这些图案和符号往往非常简单,如羊、蝙蝠、喜鹊、祥云等等。显然不论如何表达,这些符号和图案都是“有尽”的,只是一个图案或者符号而已。但蕴含于其中的含义和祝福却是无穷无尽的。

3.有无相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随处可见。如李太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并没有对美人的心理进行描写,只是对美人的表情及所处的场景进行了描写。所有读过此诗的人都会很深刻地理解美人此时的心情。由此可见,“空无”并非“空无一物”,所有的“声”“色”“相”都诞生于“无”,而所有的“声”“色”“相”也均归于“空无”。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空无”,是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2]。有与无并非对立而存在,而是彼此相生而存在。

二、“空无”思想之于艺术设计的价值

1.黑白之间的精神慰藉

黑与白本是两种并没有太多关系的颜色,也并不是含义相对的两种颜色。而在中华传统美学中,黑与白不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更互为“有无”。在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中,色有六种,即白、浓、淡、黑、湿、干。除了白以外,其他五种颜色均为黑色。从直观的视觉效果而言,黑色自然象征着有色,但白色却并不代表无色。在国画艺术中,白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不仅可以表现烟、水、雾等具体的形象,同时也在更多的时候衬托着黑,为整幅作品烘托意境。白即可以认为是空无,因为白色往往从最直观感受的角度来看,即代表着“空无一切”,但空亦非空,没有白的映衬,黑色所描绘的事物的主体轮廓也不复存在;没有白,画面的空灵之感也将瞬间崩塌。

当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想通过多种色彩组合所形成的视觉冲击来打动观赏者。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给观赏者带来震撼,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但久而观之则不免会有一定的视觉疲劳和心灵上的纷乱[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人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是一份安静和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虽然色彩极为简单,但每每观之则不免会有一种静谧而又莫名震撼的感觉。这既不是黑的功劳,也不是白的作用,而是黑白相间下观赏者心灵上产生的一种安抚和慰藉的效果。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从国画艺术的“空无”思想中寻求灵感,开始在设计中加入留白的理念,既减少给观赏者造成的纷乱的感觉,同时也让观赏者产生一种意犹未尽却又怡然自得的感觉。

2.化繁为简、追求自然的设计精神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既要做到入世,毕竟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同时也要做到出世,要以艺术创作的精神来面对每一次的艺术设计。而要以艺术精神来进行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放下”。设计者要有一颗纯粹的心,要有一份对于美的执念。所谓的放下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而是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空无”思想虽受三种文化的影响,但其中对于“空无”思想影响最深的还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所强调的无为思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空无”思想的基石,也给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颇多启示。

当代设计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繁”与“简”的取舍问题。许多设计者并不畏惧“繁”,往往畏惧“简”。因为对于“繁”的追求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而实现,又可以通过先进的设计技术来完成。然而对于“简”的追求,很多设计者却往往不得其法。如同当代对于道家“空无”思想所包含的“无为”思想的不甚理解一样,“空无”思想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空”和“无”,更强调“无中生有”。对于设计者而言,设计时应抛开一切,回到“空”和“无”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设计者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放下”,才可以以此为起点,领悟化繁为简、追求自然的艺术精神。

3.意象共生的艺术境界

写意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很多传统艺术作品中均有体现。反观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往往过于写实,而对于意境的塑造却不甚重视。缺乏意境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只注重“象”,对于由“象”而生的“意”表达得并不尽然,这就使得很多设计者的作品过于流俗,也容易被观赏者所遗忘。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注重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体会由事物表面的观看而产生的心灵感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者抛弃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所注重的写意精神。

“空无”思想之中的“空”与“无”并非空无一物之意,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之不绝”的艺术境界。当代艺术设计大师徐冰先生的作品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空无”思想,在追求意象共生艺术境界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极大认可。其作品极具“象”的特征,同时也具备“意”的特点[4]。每位观赏者在观看其作品时,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心灵的安静,从“无”中渐渐感受到“有”,再感受到无穷无尽;从“空”之中体会到“像象”的真实,再由真实的“象”的观看产生意犹未尽的情感共鸣。这便是艺术的魅力,便是“空无”思想给予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三、“空无”思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基于形象的“空”与“无”

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手段之丰富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此外,设计者所能够运用的设计元素,包括色彩、符号等等,也越来越丰富。然而在如此丰富的设计源泉面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察觉到他们的创造不过是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迷失在艺术之路上。

对于形象的追求并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而只是艺术设计过程很小的一部分。真正决定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成败的往往是蕴含于其中的艺术思想和情感。很多设计者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面前,选择了用不断丰富的设计形象来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求。然而实践证明,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到了无法再丰富的地步,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形象让人们的审美越来越疲劳,心灵越来越疲累[5]。

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的“空”与“无”只会让人们疲累的心得到适当的休憩与安慰,也可以让人们已经麻木的审美神经产生一丝发自于内心的悸动。在“空无”思想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与时代“背道而驰”,选择用更为简单却更有深意和寓意的形象来作为艺术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作品不仅没有引起观赏者的反感,反而得到了一致好评,如石大宇先生的《赞竹茶盘》,徐冰的《天书》《地书》等,这些作品很好地秉承了“空无”思想的真谛,运用简约但绝不简单的形象来作为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从形象上放空,却从意境上填实,给观赏者以“无中生有”的无尽感觉。

2.基于内在的“空”与“无”

艺术是属于艺术家本人的,同时也属于每一位观赏者。优秀的艺术往往并不是说了多少,而是引起了人们的遐思和情感共鸣。在艺术设计领域,太多的设计者追求艺术语言的丰富和思想内容的完整,但是却忘了给予观赏者以一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观赏者在观看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往往并不需要设计者很直白的去定义他们心中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而是要以此为起点去自发的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去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求,因为只有由观赏者自发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才能真正满足其真实的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过程中所坚持的“空无”并不意味着真的空无,也不是单纯的简单,而是要在详实、丰富、深刻的基础之上力求简单。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过程,要求设计者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把控能力,同时又具备非常超脱的艺术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将“空无”思想作为指导艺术设计过程的指导思想,设计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之不绝”的艺术境界,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在情感交汇处给予观赏者以更多的自主空间,允许观赏者内心情感进入到这个共融的空间之中,既给予观赏者以情感共鸣的心灵震撼,同时也用自身的艺术造诣给予观赏者以心灵上的慰藉,让观赏者产生非常愉悦的情感体验。

3.追求艺术之心的“空”与“无”

艺术创作究竟是为了谁?许多设计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免会一时语塞。艺术创作当然是为了满足艺术家内心对于美的需求。然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者选择向现实低头,去用自己的艺术来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求。这样的做法当然也符合艺术的创作宗旨——服务人们的精神需求。然而在这样的艺术思想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者迷失在所谓的艺术创作之路上,他们一味追求对于越来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而忘了自己的那颗艺术之心[6]。也正因如此,才会导致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呈现既流俗又雷同的现象,越来越少的艺术设计者敢于坚持自己的风格和艺术追求,敢于直面自己的艺术之心。

近年来,国内诸多艺术设计大家较为推崇“空无”思想,其既要从以“空无”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之中挖掘可供当代艺术设计的元素,同时也希望当代的艺术设计者可以在“空无”思想的指引下,重新找回艺术创作的初衷。“空无”并不意味着设计者要放下所有,而是要设计者将纷扰其艺术之心的流俗之念放下,在创作过程中学会放空自己,让自己可以直面艺术之心,找回踏上艺术创作之路的初衷。

四、结语

艺术创作始于心也止于心。艺术设计虽为实用的艺术,但其创作也并没有脱离艺术创作的范畴。“空无”思想给了当代艺术设计创作以太多的灵感和艺术精神的感召,让身处于纷乱繁杂环境的设计者可以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的创作初衷。“空无”并不意味着空无一物,而是一切“有”的起始点,同时也是一切“有”的终结点,如同艺术创作一样,只有由心出发的艺术设计才能真正打动观赏者的设计。对于“空无”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艺术精神指导,同时也可以让越来越多的设计者看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不断挖掘创作源泉的同时将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观赏者设计者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2020德国iF设计奖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博远设计:“城市有机更新”设计者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