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迷失与教育引导

2021-01-16胡艳敏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个体意识

胡艳敏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40)

大学生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个体思想价值准则意识、社会价值实现意识、国家价值信仰意识等方面内容,不同高校学生主体根据自身的思维意识认知、学习状况,在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主流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自我主体存在、思想政治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学习领悟。主要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出发,探讨学生思政观念扭曲、自我意识与认同感迷失的现状,并提出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作用,对其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创新实施策略。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内涵

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身多种身体内部、外部状态的认知和体验,不仅包含自我思维、情感、意志力等内在的意识,还包括自我在社会中的环境意识、专业能力意识、发展意识,多种个体内部、外部意识的共同作用,可以促进不同主体思想价值观念、审美与人格、感受体验能力等的塑造[1]。

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强化,主要在高校或社会环境中,受到外部要素、内部思想观念的影响,使主体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思维观念、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外部行为活动、意志力等,作出全方位的客观审视与评价。这一整个自己身心状态审视、评估与发展的执行流程,也即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合理运用的过程。刚刚步入青年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自我意识的养成还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价值理念、环境因素的干扰,发生自我意识认知不清、价值观迷失等的情况,所以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价值引导教育,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认知和外在行为,作出合理的调控与纠正,才能保证大学生自身价值信仰、主观能动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个体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具有的特征

自我意识涵盖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因而不同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是个体内部思想或精神活动的产物,还会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极大影响,或者与社会集体价值观念进行互动,从未不断发展成为具有主观立场的意识[2]。所以,自我意识包括个体思想价值准则意识、社会价值实现意识、国家价值信仰意识等内容,既是对自我成长环境的感知,也是对自我政治信仰、道德理念及社会价值的认同与实现。

1.自我意识的个体思想价值准则特性

个体思想价值准则是从个人层面出发的自我意识,主要针对不同主体内在的思想、精神或心理等内容,要求个人形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并在内心深入接受自己、认同自己。如大学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其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生活等情境的参与中,会建立起个体层面上的思想价值准则、道德行为规范,而这一个体价值的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会使学生在自我身份寻求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身份定位、价值观念,并反映到学习、生活等日常物质活动的方方面面。

2.自我意识的社会价值实现特性

不同个体都存在于某一社会环境中,因而其本身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必然包含有关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内容,同时社会信息传播环境、交际环境等,又将进一步深化个体本身的自我价值意识。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等,深化自身对社会行业要求、个体工作分工差异的了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追求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责任感,才能够使其建构起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价值观念、认同自我,以此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得到他人的承认与赞许,提升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

3.自我意识的国家价值信仰特性

国家价值信仰也是自我意识包含的最主要特性之一,个体是国家或集体框架下的组成部分,在自我意识产生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整个国家的价值信仰保持高度一致性。每个学生从出生、成长到成为社会集体的一员,都与国家生存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个体日常学习、生活的国家价值信仰意识,是其在社会集体的安身之根、立足之本,也是帮助个体走出小我意识、塑造大我意识的重要途径[3]。若学生不能建立起国家层面自我价值信仰的意识,那么其具有的个体思想意识、社会价值意识就失去了根基,也就难以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得到个人意识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迷失状况的主要问题

1.自我物化、量化意识的倾向严重

大学生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社会活动参与的主体,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内在思维认知等的影响,而产生自卑、失落或焦虑等的意识迷失问题。特别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所有自我意识的培养与产生,都来自于学生日常存在的外部空间环境之中,而不同学生之间的攀比,也让原本正常的竞争学习状态,演变为自我意识的逐渐物化、扭曲化。

那些在高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认识到更多优秀的同学,其本身的思想意识、学习心态,就会由自负不断转变为自卑、失落,甚至不能达成某些目标的焦虑。同时由于大学生家境背景、经济实力方面的差异,使得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攀比、嫉妒等的自我意识物化现象,甚至企图通过外在身体形貌、物质资本的转变,来完成对自我内在的肯定与认同。

2.自我理想信念、集体观念意识的淡化

随着现代化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发展,大学生也开始受到西方腐化舆论思潮影响,将自我意识与社会物质价值进行对接,更多学生通过选取热门专业、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接近自身获得丰厚收入、过上更优质生活的目标[4]。这一思想价值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将获得财富、权利与自我的幸福划等号,原有的理想信念、集体观念意识逐渐淡化。虽然大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校内公共服务、社会活动等事务,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学生将坚定不移地维护自我的个体利益,其在思想价值观表达、行为实践中难达成一致。

3.自我孤独、空虚意识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高校校门时,会由于周围环境的相对陌生,以及难以融入新集体、不善于同学交往等,而出现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孤独感或挫败感。同时部分学生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的孤僻性,更会加深其面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感,但对自我边界的过度设置和保护,又带来学生独处的空虚感。部分学生无法从专业课学习、社会交往中,获得情感上的联结与安慰,因而不仅会造成学生内在自我意识、社会实践参与的脱节,也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迷失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

1.学生思维认知、心智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困境

多数大学生自我意识迷失的根源,在于其本身内在思维认知、自主性观念的缺失。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对自我自由性意识的解释,自由性意识为免于外部力量控制的思想或行动,该意识建立在自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由于大学生均处于青年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拥有的心理状态、心智不成熟,具有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理念较为个性化,再加上大学里宽松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使学生自身内在价值理念,很难指导其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作出真正客观准确的选择[5]。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忽视

不同高校在学生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中,通常以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达为主,开展更加具有学术性性质的教学,忽视对学生主体自我意识、完整人格的培育。相比于中学阶段教师强制性、约束性的教学管理而言,高等教育所存在的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氛围更加宽松,教师也更多起到课程内容的“引导式”教育。

但思想政治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学业状况、学习成绩考量的理念,却并未伴随着教学改革而发生大的变化,学生只能从思想政治教材大纲上,学习到过于固化的理论性知识,而其本身的个体意识、创新意识,则长期处于被压抑、被遗忘的状态,使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内容学习中,表现为无任何自主意识的工具人,缺乏积极参与的进取心、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陷入对教师的个人崇拜,而失去自我意识的认知与定位。

3.社会生存环境带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错位

面对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存、生活环境,高校大学生开始崇尚更加自由化、高端化的消费观念,追求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成为广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接近成本的打折力度,以及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互联网环境中暴力、淫秽、色情或游戏等内容的泛滥,无一不使青年学生群体自我认知、思想价值意识出现错位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抛弃自我原有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意识,倾向于对财富、权势的崇尚与依附,以致带来自我意识、价值认同盲从问题。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建构的教育引导策略

1.创设和谐育人环境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教育

不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是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内容学习、自我意识形成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正确社会舆论价值导向的根本途径。在优良校园文化营造过程中,要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多种课堂教学情境、重难点教学内容,以及课下实践教育活动的设置。首先,在高校校园环境、课堂教学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校内行政及管理部门,展开清幽的学习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数字图书馆、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堂等的物质环境创设,增强学生对自我文化意识、人文素养的认知和培养。其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流政治舆论的指导,构建符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流程、科研与实验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在不同专业课程理论、思想政治内容讲解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新媒体的在线视频、音频资源,对学生作出正确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导向教育,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思想意识、价值意识的准确理解。

2.依据共情体验理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导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政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引导性教育,主要通过观念认知、情绪或情感调动、思维模式培养、行为规范约束等系统化执行流程,展开思政教材理论、课外教学内容的体验讲解教育[6]。

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丰富的思政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结合时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时事政治新闻等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包括自由、公正、爱国和诚信的价值理念教育,以及自主参与学习、探究实践学习、理论融合实践应用的教育。高校教师通过说真话、传真理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的教学内容演示,引导学生加入到思想政治内容、情感价值等的体验之中,与其产生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鸣,使学生不断学习、思考、权衡、分析与反思,自我意识存在的错误理念、不足之处,通过师生共情体验的教育,建构起各专业学生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运用网络新媒介实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规制教育

互联网信息交互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和规制提供机遇,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理念与社会行为规范的融合。在现有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络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展开网络思想政治观念、时事新闻的导向性教学。如教师除基础思政理论知识的讲授外,大量引入更多具有问题导向性、交互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状态、学业状况、生活困惑等的交互教育,广泛与其开展在线互动交流、疑难问题解答,减少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带来的自我意识迷失、认同缺失的现象。

通过清除与净化校园网内存在的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言论,以及暴力、色情、淫秽、游戏的不良内容,传播具有正确价值观的舆论导向,加快大学生自我意识、价值认同,与社会正向价值观念之间的对接与融合,可以形成线上线下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重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六、结语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迷失或不清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及遭受外部不良环境的干扰性影响,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念、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指导教育,与其一道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中,才能完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理性思维、感性认知建构。通过从学生个体差异、社会宏观环境着手,将基础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与网络在线教学平台、新媒体交互教育方式进行结合,加强多种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教学,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存在的认知困惑、意识迷失状况,从而实现主流思想价值观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个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