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1-01-16陈艳菊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陈艳菊

(冠县崇文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山东 冠县 252500)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活即学习,儿童生活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儿童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应反映和体现儿童生活。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道德与法治》要“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思想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它只有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但是要想把抽象的理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就需要教师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根本,想法设法合理开发有效的课内课外教学资源,逐步让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开发、挖掘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是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师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本为本,深挖教材,抓住教材的精髓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离学生最近的、让学生可感知的资源。同时,教材是搭建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也是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交流的载体。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活动园、阅读角和相关链接等版块,教材中的文字叙述生动,图片贴近生活,事例鲜活,使教材内容更富于趣味性,孩子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教学效果更好。如教材中的活动园版块列举了许多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其中有些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这种形象化的、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如果只依托课本上的案例开展教学,有时会出现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的事例,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拓展,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切实感受得到的事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最终成为个人实践行动的指南。例如:《学会尊重》一课,教学目标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教材列举了几个生动的事例,还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你感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当时对方是怎么做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感觉被别人尊重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尊重别人的?在你的记忆中,让你感到自己被尊重的话语有哪些?这几个小问题设计精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尊重别人或被别人尊重的事例,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尊重、学会尊重。同时,教师要进一步把学会尊重进行引申,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民主”的教育。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把教育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道德品质,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民主”内容的正确理解。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构建多种课程资源开发载体

小学生具有好动、喜欢扮演、参与性强等特点。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于各种抽象理念的理解力不足。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校内资源,构建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资源开发载体,增强学生对课程中各种理念的理解力、认同力和践行力。

构建校内体育活动载体。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校园运动会、拔河比赛等,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或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锻造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力和持久力。

构建重要时间节点载体。教师可利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建党节、国庆节组织开展唱国歌、升国旗、重温入团誓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让“四个自信”理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写心得、谈体会,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得以继承,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整体意识和认同。

构建各种比赛式、活动式载体。教师可组织举办诗词朗诵会、演唱比赛、表演比赛等各种比赛活动,将课程中的道德理念、法律精神通过小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如在“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中,就可以采用举行“真情吟诵经典,诗韵飘满校园”的诗歌诵读比赛的方式,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多种形式的表演,远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劳动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灵活运用网络资源,提升课程兴趣点

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大到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国防安全,小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便利、快捷和幸福指数。在此背景下,学校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也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资源,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利用网络获得更多信息资源。正确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对于教师搞好教学、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都是有益的。对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发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此增加《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了解世界。同时,网络上存在大量对小学生极具吸引力的文字资源、动画资源,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或观看这些资源,以达到寓教于乐、成为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效果。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除可播放教学课件外,还可播放影片、短视频、图片以及文字材料等。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或国庆70周年阅兵式纪录片,以此燃起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加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四、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内教学延伸到孩子的生活中,使学习更接地气,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把握课程内容的实质,并成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价值遵循和行动准则,以此增强《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效性。

对学生来说,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本领、感悟生活、提升情操的大课堂。相比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要相对较差。但农村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如优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民俗资源等。教师可以和家长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和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贵,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单凭讲解课本知识所达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知道的、经历过的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说一说,讲一讲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习俗,谈一谈自己如何过节的……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讲解要有意思得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可在放寒假前,布置学生在假期观察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在家长的陪同下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春节习俗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增加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是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并完善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在生活中寻找、开发有益于教学的资源,使这些资源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添加剂,并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